百度小说 www.bdxs.cc,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握着他的手说:“去年守仁贤弟从家乡回来,与我力赞你的才华,并将所带来的诗作与墨迹都借我观赏过。枝山文如凤凰芝草,我从那时起便念念不忘,今日托守仁贤弟相请,只为求一篇文章。”
他几句话功夫就把祝枝山逼到墙边,避无可避,只能低着头说:“惭愧……”
“枝山之才将惭于何人?”
崔燮年纪不大,但也是当了房师,听过数百名进士喊“恩师”的人,养出了一身名师气场。他握着不第举子祝枝山的手,温煦慈爱地说:“我被陛下指为今科同考官,多少有些品鉴文章的见识。我看枝山之文便是经得起天下人观阅的名文,只是时运未至,还欠几分场内工夫罢了。”
祝枝山羞愧之意未散,又叫他夸得晕陶陶的,没注意他几句话的工夫就从祝举人、祝先生,改口叫了枝山。
虽然崔燮待人亲切,但文人间辈分规矩其实极严苛,以一个不第举子和当朝翰林侍讲之间的距离,祝枝山还是只能自称一声“侍生”,问崔大人:“敢是要侍生也编写锦衣卫画本?若真如此,侍生也不敢有别的要求,只愿请先生引我结交其余作者。”
这个么……崔燮拿眼角余光偷瞄了王守仁一眼。
王圣人也倔强地站在屋里,想听听那些神秘作者的名字。
不能说。
为了保护王状元在儿子面前的光辉形象,崔燮含泪摇头,拒绝了自己的供稿人:“不是我不愿为枝山引荐才子,只是我为居安斋寻人时一开始就定下了规矩,绝不透露任何一位作者的身份。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崔某便不能说出一个字来。”
他那句“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没有断句,打了个擦边球,给自己留下了作者离世后写回忆录、留遗书,公布大佬们身份的退路。
王守仁遗憾地摇了摇头,祝枝山却有些不甘心,追问了一句:“祝某不怕公开身份,莫非崔大人所驱驰的文人中,就没有同样愿意结识其他人的么?”
实不相瞒,那一翰林院的作者互相都是认得的,就是得瞒着新人而已。
崔燮神色不变,依旧慈爱地说:“此事我当尊重众人的意思,他们愿意披露身份,自可去披露,却万不可有一个字是从我口中透露出去。不然将来那些愿意为我写书,却又不愿以此搏名之人,如何信我!何况枝山要和别的作者唱和,又何须一定选那些人,再替我寻几个相识的才子共写这锦衣卫故事岂不更好?”
“如枝山你,与吴中唐寅、文徵明……等名士,将来诗词唱和之余,共撰几本锦衣卫连环画,刊行天下,将你苏州才子之名传遍天下尽知,到时候要寻多少人唱和不得?”
才名遍天下……
才子与储相的心态终究不同,祝枝山本就是疏狂文人,不得不说,“名传天下”这四个字对他相当地有吸引力。如今居安斋已从北京开到南京,锦衣卫的连环画和杂剧更是随着书商、举子进士传遍了大明。
他的名字若能印在连环画册页上,这吴中才子的名号,就该改成天下才子祝枝山了。
崔燮深深看着他因为高度近视加散光而显得格外幽深的双眼,温情脉脉地说:“枝山你的眼睛是看书太多伤了眼,不能远视吧?如今市面上的镜子多是为老人备的,你用着怕不合适,正好你要替我写少年锦衣卫故事,得在京里留一阵子,我寻人替你配一副能架在脸上看的。”
祝枝山先辞让了一声“愧受大人好意”,忽又问了一句:“怎么是少年锦衣卫?允明在京里听说,下一部该是锦衣卫扬波出海灭倭国……”
啊,那部的作者不是刚交了稿么。
崔燮下意识看了王守仁一眼,解释道:“锦衣卫正本故事如今仍由龙泉隐士、郁州生几位老作者执笔,如今要开的是以两位国舅智擒奸宦李广为蓝本的少年锦衣卫。”
两位国舅弹劾李广的事,外地人都不怎么清楚,甚至也不大知道李广的危害。祝枝山方才倒是见过国舅一面,却没说上两句话,也谈不上了解,更没什么喜欢的,略显出了几分为难之色。
崔燮拖着王守仁作证,力劝他给《少年锦衣卫》写脚本:“锦衣卫故事如今已传得人人皆知,又有那些知名作者,如何能写得出新意?不如另起炉灶,重写一个新故事。两位国舅虽然年幼,却深明国法,忠顺清廉,一心报国,小小年纪便能慧眼识出奸宦欲操纵内闱,迷惑天子的野心,上疏申李广六大罪状,整肃内庭,守仁可为我作证!”
王守仁点了点头,实话实说:“李太监欲向两位国舅行贿,叫国舅们上本揭发,事后镇抚司查出其欺君、贪贿、结交外臣等数桩大罪,诚是曾震惊朝野的大案。”
握着他的手说:“去年守仁贤弟从家乡回来,与我力赞你的才华,并将所带来的诗作与墨迹都借我观赏过。枝山文如凤凰芝草,我从那时起便念念不忘,今日托守仁贤弟相请,只为求一篇文章。”
他几句话功夫就把祝枝山逼到墙边,避无可避,只能低着头说:“惭愧……”
“枝山之才将惭于何人?”
崔燮年纪不大,但也是当了房师,听过数百名进士喊“恩师”的人,养出了一身名师气场。他握着不第举子祝枝山的手,温煦慈爱地说:“我被陛下指为今科同考官,多少有些品鉴文章的见识。我看枝山之文便是经得起天下人观阅的名文,只是时运未至,还欠几分场内工夫罢了。”
祝枝山羞愧之意未散,又叫他夸得晕陶陶的,没注意他几句话的工夫就从祝举人、祝先生,改口叫了枝山。
虽然崔燮待人亲切,但文人间辈分规矩其实极严苛,以一个不第举子和当朝翰林侍讲之间的距离,祝枝山还是只能自称一声“侍生”,问崔大人:“敢是要侍生也编写锦衣卫画本?若真如此,侍生也不敢有别的要求,只愿请先生引我结交其余作者。”
这个么……崔燮拿眼角余光偷瞄了王守仁一眼。
王圣人也倔强地站在屋里,想听听那些神秘作者的名字。
不能说。
为了保护王状元在儿子面前的光辉形象,崔燮含泪摇头,拒绝了自己的供稿人:“不是我不愿为枝山引荐才子,只是我为居安斋寻人时一开始就定下了规矩,绝不透露任何一位作者的身份。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崔某便不能说出一个字来。”
他那句“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没有断句,打了个擦边球,给自己留下了作者离世后写回忆录、留遗书,公布大佬们身份的退路。
王守仁遗憾地摇了摇头,祝枝山却有些不甘心,追问了一句:“祝某不怕公开身份,莫非崔大人所驱驰的文人中,就没有同样愿意结识其他人的么?”
实不相瞒,那一翰林院的作者互相都是认得的,就是得瞒着新人而已。
崔燮神色不变,依旧慈爱地说:“此事我当尊重众人的意思,他们愿意披露身份,自可去披露,却万不可有一个字是从我口中透露出去。不然将来那些愿意为我写书,却又不愿以此搏名之人,如何信我!何况枝山要和别的作者唱和,又何须一定选那些人,再替我寻几个相识的才子共写这锦衣卫故事岂不更好?”
“如枝山你,与吴中唐寅、文徵明……等名士,将来诗词唱和之余,共撰几本锦衣卫连环画,刊行天下,将你苏州才子之名传遍天下尽知,到时候要寻多少人唱和不得?”
才名遍天下……
才子与储相的心态终究不同,祝枝山本就是疏狂文人,不得不说,“名传天下”这四个字对他相当地有吸引力。如今居安斋已从北京开到南京,锦衣卫的连环画和杂剧更是随着书商、举子进士传遍了大明。
他的名字若能印在连环画册页上,这吴中才子的名号,就该改成天下才子祝枝山了。
崔燮深深看着他因为高度近视加散光而显得格外幽深的双眼,温情脉脉地说:“枝山你的眼睛是看书太多伤了眼,不能远视吧?如今市面上的镜子多是为老人备的,你用着怕不合适,正好你要替我写少年锦衣卫故事,得在京里留一阵子,我寻人替你配一副能架在脸上看的。”
祝枝山先辞让了一声“愧受大人好意”,忽又问了一句:“怎么是少年锦衣卫?允明在京里听说,下一部该是锦衣卫扬波出海灭倭国……”
啊,那部的作者不是刚交了稿么。
崔燮下意识看了王守仁一眼,解释道:“锦衣卫正本故事如今仍由龙泉隐士、郁州生几位老作者执笔,如今要开的是以两位国舅智擒奸宦李广为蓝本的少年锦衣卫。”
两位国舅弹劾李广的事,外地人都不怎么清楚,甚至也不大知道李广的危害。祝枝山方才倒是见过国舅一面,却没说上两句话,也谈不上了解,更没什么喜欢的,略显出了几分为难之色。
崔燮拖着王守仁作证,力劝他给《少年锦衣卫》写脚本:“锦衣卫故事如今已传得人人皆知,又有那些知名作者,如何能写得出新意?不如另起炉灶,重写一个新故事。两位国舅虽然年幼,却深明国法,忠顺清廉,一心报国,小小年纪便能慧眼识出奸宦欲操纵内闱,迷惑天子的野心,上疏申李广六大罪状,整肃内庭,守仁可为我作证!”
王守仁点了点头,实话实说:“李太监欲向两位国舅行贿,叫国舅们上本揭发,事后镇抚司查出其欺君、贪贿、结交外臣等数桩大罪,诚是曾震惊朝野的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