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六十一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
一个月之前,大明王朝熄火塌架,席卷数省的李自成占据京师,颇有几分改朝换代的架势。还不等李自成过足“真龙天子”的瘾头,就被多尔衮和吴三桂杀的大败。
李自成不改流寇的本色,看情形不对马上就率领着他的那帮兄弟们往老巢撤退,比进京之时的势如破竹还要干净利索。反正京城也不是他李自成的,丢了也就丢了吧,走的没有丝毫留恋。
紧接着,八旗兵就进了京城,将“大清”的旗号立起来之后撵着李自成的屁股穷追猛打
席卷天下的百万闯军竟然如此不堪,被清军打的不敢回头,这幅情形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京城的王旗变换的实在太快了,转眼之间就三度易手,先从大明改成了大顺,然后又由大顺变成大清,乱象纷呈目不暇接,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官和百姓都不清楚这天下究竟是哪一家的。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这三万里江山到底姓朱还是姓李,亦或者是改姓了爱新觉罗,都是无力改变的事情,只是认准了一个真理:乱世来了,赶紧跑。
在中华历史上,每逢到了兵连祸结的年代,就会出现“衣冠南渡”的局面,跑去南方躲避战火已经成了一种最自然最本能的反应。
不跑还能怎的?再不跑的话就真要的成亡国奴了。
为了防止百姓大规模的逃离,刚刚占据了京城不久的清廷,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呢就颁布了一道法令:逃人法!
所有逃离家园四下流窜的汉人,全都被视为旗人的奴隶,若是不能在指定的日期内回去,就是犯罪,只要被抓住了就会砍头。
清廷原本希望用严刑峻法尽快稳定局面,想不到这条法令更加助长了老百姓逃离的速度和规模。
晋东、鲁西和大半个北直隶一片大乱,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
和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流民”完全相同,这些个躲避战祸的百姓们往往会自发的抱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宗族、同乡等等关系之下,形成一个又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仿佛躲避洪水的蚁群般络绎不绝的往南边跑。
整村整村的老百姓,还有些地方上的大家族,聚集在一起,随随便便就有上千人的规模。
逃难不是旅游,充满了苦痛和血泪,为了生存,为了夺取更多生存下去必须的物资,或者是为了防止被别人夺取,无数个规模稍小的流民群体被更大的群体吞并或者是直接杀死,以滚雪球的方式变成更大的一个群体。
进入真定府地界儿之后,已很少能够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股流民,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在其他更大规模的流民手中,他们所携带的粮米资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在防备山贼、土匪的同时,还要防备其他流民团伙的抢掠,伤痛、饥寒、疾病等等不可抗拒因素,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直到这个时候,才能看出李吴山的决断到底有多么英明:纠集起沿河十三庄的所有人口,大家集体迁徙,可以极大的确保自身安全。
除了沿河十三庄之外,还有附近的几个村落,以及开春之时没有来得及离开的饥民,总人口达到了两万四五千。
如此庞大的规模,相当于一个下等小县的半数人口,算上车马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整个队伍绵延十几里。足以让其他的流民团体不敢打他们的主意,就算是那些心狠手辣来去如风的土匪山贼,看到那一队队穿着黑色制式军服的士兵之后,也不敢生出抢掠的心思。
有些规模比较小的流民团体,往往会主动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一来可以仰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再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大旗军的威武雄姿。
反正也是往南跑,与其形只影单还不如主动融合到这个大型团体当中,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其他流民的“口中食”。
李吴山率领的这支流民队伍以滚雪球的方式一路壮大,走过定州已后,整体规模已超过了三万,人口还不断的持续增长……
数量如此众多的人口,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保命的口粮,一眼望不到边的车队中携带着大量的资材,简直就是一群肥的不能再肥的天大肥羊。
金银财帛动人心,总是会有些自以为有两下子的贼寇异想天开的想要饱掠一把,每当这个时候,大旗军就会好好的给他们上一课。
离开大旗庄已经整整二十天了,才不过走了六百里的路程,其实这个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了。
几万男女老幼,全都拖家带口,时时刻刻都要警惕着来自四面八方... -->>
第六十一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
一个月之前,大明王朝熄火塌架,席卷数省的李自成占据京师,颇有几分改朝换代的架势。还不等李自成过足“真龙天子”的瘾头,就被多尔衮和吴三桂杀的大败。
李自成不改流寇的本色,看情形不对马上就率领着他的那帮兄弟们往老巢撤退,比进京之时的势如破竹还要干净利索。反正京城也不是他李自成的,丢了也就丢了吧,走的没有丝毫留恋。
紧接着,八旗兵就进了京城,将“大清”的旗号立起来之后撵着李自成的屁股穷追猛打
席卷天下的百万闯军竟然如此不堪,被清军打的不敢回头,这幅情形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京城的王旗变换的实在太快了,转眼之间就三度易手,先从大明改成了大顺,然后又由大顺变成大清,乱象纷呈目不暇接,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官和百姓都不清楚这天下究竟是哪一家的。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这三万里江山到底姓朱还是姓李,亦或者是改姓了爱新觉罗,都是无力改变的事情,只是认准了一个真理:乱世来了,赶紧跑。
在中华历史上,每逢到了兵连祸结的年代,就会出现“衣冠南渡”的局面,跑去南方躲避战火已经成了一种最自然最本能的反应。
不跑还能怎的?再不跑的话就真要的成亡国奴了。
为了防止百姓大规模的逃离,刚刚占据了京城不久的清廷,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呢就颁布了一道法令:逃人法!
所有逃离家园四下流窜的汉人,全都被视为旗人的奴隶,若是不能在指定的日期内回去,就是犯罪,只要被抓住了就会砍头。
清廷原本希望用严刑峻法尽快稳定局面,想不到这条法令更加助长了老百姓逃离的速度和规模。
晋东、鲁西和大半个北直隶一片大乱,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
和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流民”完全相同,这些个躲避战祸的百姓们往往会自发的抱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宗族、同乡等等关系之下,形成一个又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仿佛躲避洪水的蚁群般络绎不绝的往南边跑。
整村整村的老百姓,还有些地方上的大家族,聚集在一起,随随便便就有上千人的规模。
逃难不是旅游,充满了苦痛和血泪,为了生存,为了夺取更多生存下去必须的物资,或者是为了防止被别人夺取,无数个规模稍小的流民群体被更大的群体吞并或者是直接杀死,以滚雪球的方式变成更大的一个群体。
进入真定府地界儿之后,已很少能够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股流民,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在其他更大规模的流民手中,他们所携带的粮米资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在防备山贼、土匪的同时,还要防备其他流民团伙的抢掠,伤痛、饥寒、疾病等等不可抗拒因素,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直到这个时候,才能看出李吴山的决断到底有多么英明:纠集起沿河十三庄的所有人口,大家集体迁徙,可以极大的确保自身安全。
除了沿河十三庄之外,还有附近的几个村落,以及开春之时没有来得及离开的饥民,总人口达到了两万四五千。
如此庞大的规模,相当于一个下等小县的半数人口,算上车马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整个队伍绵延十几里。足以让其他的流民团体不敢打他们的主意,就算是那些心狠手辣来去如风的土匪山贼,看到那一队队穿着黑色制式军服的士兵之后,也不敢生出抢掠的心思。
有些规模比较小的流民团体,往往会主动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一来可以仰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再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大旗军的威武雄姿。
反正也是往南跑,与其形只影单还不如主动融合到这个大型团体当中,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其他流民的“口中食”。
李吴山率领的这支流民队伍以滚雪球的方式一路壮大,走过定州已后,整体规模已超过了三万,人口还不断的持续增长……
数量如此众多的人口,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保命的口粮,一眼望不到边的车队中携带着大量的资材,简直就是一群肥的不能再肥的天大肥羊。
金银财帛动人心,总是会有些自以为有两下子的贼寇异想天开的想要饱掠一把,每当这个时候,大旗军就会好好的给他们上一课。
离开大旗庄已经整整二十天了,才不过走了六百里的路程,其实这个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了。
几万男女老幼,全都拖家带口,时时刻刻都要警惕着来自四面八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