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八十八章 谈判闹剧
“大清国圣皇帝致大明国圣皇帝敬启……”
只看到抬头的这个署名,复隆皇帝就已万分恼怒,劈手就把这封所谓的“国书”丢了下来:“我太祖洪武皇帝文成武德应天合人,开创煌煌大明,功及尧舜,御极八荒,实乃天命所属,法统传承已历三百载。爱新觉罗氏不过边陲之地一伪酋尔,焉敢自称皇帝?狂妄之心以至于此……”
复隆皇帝在金殿之上怒斥“大清使节”,说的慷慨激昂,左右的文武百官纷纷大骂不止,历数清廷种种“大逆不道”之举……
这样的情形,就好像在城外们的唇枪舌剑一样,虽然热闹非凡,一个个说的义正辞严,却无法触及根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题外话而已。
作为大清国派遣的使者,大清的状元公何洪森相当的能说:“……为解民倒悬之苦,为免苍生兵火之灾,我大清皇帝这才致信大明皇帝陛下……”
大清国承认大明朝的地位,成为复隆皇帝的至尊身份,所以这番话他是跪着说的:“我大清皇帝陛下天性仁厚,不忍前方将士受苦,不忍天下黎庶遭受无妄之灾……愿于大明国永世修好,结为兄弟之邦……”
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虽然没有什么别的本事,但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一个比一个厉害。一时间,众人纷纷慷慨陈词,恨不得能用唾沫星子把大清使臣活活淹死。
动嘴皮子永远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战场形势就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坎儿,最终还是得回到这个根本原则上来。
为了表示诚意,为了免去天下亿兆百姓的无妄之灾,何洪森代表大清国表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退让。
所谓的退让虽然说了很多,归根到底无非就是三点:
第一,大清国以国礼送还崇祯皇帝和周中宫的遗椁,以表对大明天子的尊重之意。
第二,大清国尊大明国为“兄国”,顺治皇帝尊复隆皇帝为“兄皇帝”,每年赠四百万岁币。同时,每年遣使来朝,还优选贤良淑德的宗室女子送给大明兄皇帝为妃,以表两国永世修好之意。
第三,大清国愿意退到黄河以北,将黄河以南全数割让给大明国。从此两国恪守各自的边界,永不动刀兵……
若是在弘光朝,别说是以黄河为界了,就算是以长江为界,江南残明也肯定会屁颠儿屁颠儿的答应下来。奈何今非昔比,这样的合议条件复隆皇帝是一万个不答应。
复隆皇帝之所以做了皇帝,所有的法理性完全来自于他是大行崇祯皇帝嫡传太子的身份。崇祯皇帝是死在北京的,北京才是大明朝的国都,现在的南京不过是临时驻跸之地而已。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还在清廷手中,若是他答应下来,统治基础顿时荡然无存,立马就成宋高宗了。
这样的条件,不要说复隆皇帝本人不可能会答应,就算是那些个武将们也绝对没有答应的可能。
作为北伐的东路军,张大娃的前锋已经突入到了山东境内。而李大帅率领的西路军则干脆利索的攻占了开封,接下来只要顺势横扫,黄河以南就是自己碗里的肉,还用得着清廷来“割让”吗?
眼下这种战争局势,不要说是黄河以南,就算是黄河以北都不能满足大明朝的胃口了。
这个时候,就轮到武官们说话了,而这些武官们显然比文臣说的更加直接:
“什么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全都是我大明故土。也不需伪清割让,直接光复就好”
“朝廷是发于礼才见了你们,若我说呀,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合议,战场上见真章才是最实惠的。”
“李大帅奉旨北伐,必直捣黄龙,到时候生擒了伪清酋福林,献俘于阙下,何必在此浪费唇舌?”
因为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文武百官对李吴山充满信心,满朝文武完全就是异口同声的一个论调:主战,强烈主战,在收复故土之前,在光复大明之前,谁要是敢说一个“和”字,就是天下头一号的卖国贼,立刻就会被打个永世不得翻身。
“大明皇帝陛下不念苍生疾苦,一力要战,我大清不得不被迫自卫。”颠倒黑白的话语被何洪森说的冠冕堂皇:“我大清控弦之士百万之众,猛将如云,谋士似雨,兵马之强旷古未有……”
都已经被打的主动来议和了,还在说这样的大话,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立刻就引发了一片嘲讽之声:
“你们八旗拢共才多少人?也敢号称带甲百万?当年的多铎也算是一员大将了吧?他的脑袋在哪?阿济格如何?还不是被打的狼狈逃窜?江北的洪承畴现在已成了阶下之囚,竟然还有脸自称兵马强盛?”
清廷提出的议和条件大明绝不接受,而清廷本身就是想利用议和拖延时间,这样的所谓和谈注定就是一场打着外交幌子的扯皮行为,也一定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结果。
到了最后,复隆皇帝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若伪酋福林者真能怜悯天下苍生,当弃兵卸甲以礼来降,朕可以允他一个公侯之位。若是冥顽不灵抗拒天威,朕必兴雷霆之兵,到时候落个身死族灭匹马不得出关,已悔之晚矣!”
这句话说的相当霸气:你们要是能尽早投降,就还能保住些富贵。我就用大明天子的身份封福利个公侯的爵位。要是继续打下去,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一定会把你们全都消灭光,到时候可没处买后悔药。
这话听起来确实很霸气,有几分雄主的气势,但却严重缺乏外交斗争的技巧,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大明朝可以接受的底线:只要恢复到甲申年以前的情形,只要清廷退到关外,大明朝就有可能会接受下来。
这样的条件,不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可以答应下来的,就算他当场答应了也没任何作用,必须要清廷全盘接受并且真的退到关外才行。
作为副使,何洪森表示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心意,一定会把大明皇帝陛下的话带给大清皇帝陛下。
按照常理,这场闹剧一般的和谈进行到这种程度,就应该算是结束了,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但是,何洪森又提出一个额外的“小问题”:
关于交换史环的那件事儿。
所谓的和谈,不过是史环事件的衍... -->>
第三百八十八章 谈判闹剧
“大清国圣皇帝致大明国圣皇帝敬启……”
只看到抬头的这个署名,复隆皇帝就已万分恼怒,劈手就把这封所谓的“国书”丢了下来:“我太祖洪武皇帝文成武德应天合人,开创煌煌大明,功及尧舜,御极八荒,实乃天命所属,法统传承已历三百载。爱新觉罗氏不过边陲之地一伪酋尔,焉敢自称皇帝?狂妄之心以至于此……”
复隆皇帝在金殿之上怒斥“大清使节”,说的慷慨激昂,左右的文武百官纷纷大骂不止,历数清廷种种“大逆不道”之举……
这样的情形,就好像在城外们的唇枪舌剑一样,虽然热闹非凡,一个个说的义正辞严,却无法触及根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题外话而已。
作为大清国派遣的使者,大清的状元公何洪森相当的能说:“……为解民倒悬之苦,为免苍生兵火之灾,我大清皇帝这才致信大明皇帝陛下……”
大清国承认大明朝的地位,成为复隆皇帝的至尊身份,所以这番话他是跪着说的:“我大清皇帝陛下天性仁厚,不忍前方将士受苦,不忍天下黎庶遭受无妄之灾……愿于大明国永世修好,结为兄弟之邦……”
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虽然没有什么别的本事,但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一个比一个厉害。一时间,众人纷纷慷慨陈词,恨不得能用唾沫星子把大清使臣活活淹死。
动嘴皮子永远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战场形势就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坎儿,最终还是得回到这个根本原则上来。
为了表示诚意,为了免去天下亿兆百姓的无妄之灾,何洪森代表大清国表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退让。
所谓的退让虽然说了很多,归根到底无非就是三点:
第一,大清国以国礼送还崇祯皇帝和周中宫的遗椁,以表对大明天子的尊重之意。
第二,大清国尊大明国为“兄国”,顺治皇帝尊复隆皇帝为“兄皇帝”,每年赠四百万岁币。同时,每年遣使来朝,还优选贤良淑德的宗室女子送给大明兄皇帝为妃,以表两国永世修好之意。
第三,大清国愿意退到黄河以北,将黄河以南全数割让给大明国。从此两国恪守各自的边界,永不动刀兵……
若是在弘光朝,别说是以黄河为界了,就算是以长江为界,江南残明也肯定会屁颠儿屁颠儿的答应下来。奈何今非昔比,这样的合议条件复隆皇帝是一万个不答应。
复隆皇帝之所以做了皇帝,所有的法理性完全来自于他是大行崇祯皇帝嫡传太子的身份。崇祯皇帝是死在北京的,北京才是大明朝的国都,现在的南京不过是临时驻跸之地而已。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还在清廷手中,若是他答应下来,统治基础顿时荡然无存,立马就成宋高宗了。
这样的条件,不要说复隆皇帝本人不可能会答应,就算是那些个武将们也绝对没有答应的可能。
作为北伐的东路军,张大娃的前锋已经突入到了山东境内。而李大帅率领的西路军则干脆利索的攻占了开封,接下来只要顺势横扫,黄河以南就是自己碗里的肉,还用得着清廷来“割让”吗?
眼下这种战争局势,不要说是黄河以南,就算是黄河以北都不能满足大明朝的胃口了。
这个时候,就轮到武官们说话了,而这些武官们显然比文臣说的更加直接:
“什么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全都是我大明故土。也不需伪清割让,直接光复就好”
“朝廷是发于礼才见了你们,若我说呀,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合议,战场上见真章才是最实惠的。”
“李大帅奉旨北伐,必直捣黄龙,到时候生擒了伪清酋福林,献俘于阙下,何必在此浪费唇舌?”
因为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文武百官对李吴山充满信心,满朝文武完全就是异口同声的一个论调:主战,强烈主战,在收复故土之前,在光复大明之前,谁要是敢说一个“和”字,就是天下头一号的卖国贼,立刻就会被打个永世不得翻身。
“大明皇帝陛下不念苍生疾苦,一力要战,我大清不得不被迫自卫。”颠倒黑白的话语被何洪森说的冠冕堂皇:“我大清控弦之士百万之众,猛将如云,谋士似雨,兵马之强旷古未有……”
都已经被打的主动来议和了,还在说这样的大话,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立刻就引发了一片嘲讽之声:
“你们八旗拢共才多少人?也敢号称带甲百万?当年的多铎也算是一员大将了吧?他的脑袋在哪?阿济格如何?还不是被打的狼狈逃窜?江北的洪承畴现在已成了阶下之囚,竟然还有脸自称兵马强盛?”
清廷提出的议和条件大明绝不接受,而清廷本身就是想利用议和拖延时间,这样的所谓和谈注定就是一场打着外交幌子的扯皮行为,也一定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结果。
到了最后,复隆皇帝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若伪酋福林者真能怜悯天下苍生,当弃兵卸甲以礼来降,朕可以允他一个公侯之位。若是冥顽不灵抗拒天威,朕必兴雷霆之兵,到时候落个身死族灭匹马不得出关,已悔之晚矣!”
这句话说的相当霸气:你们要是能尽早投降,就还能保住些富贵。我就用大明天子的身份封福利个公侯的爵位。要是继续打下去,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一定会把你们全都消灭光,到时候可没处买后悔药。
这话听起来确实很霸气,有几分雄主的气势,但却严重缺乏外交斗争的技巧,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大明朝可以接受的底线:只要恢复到甲申年以前的情形,只要清廷退到关外,大明朝就有可能会接受下来。
这样的条件,不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可以答应下来的,就算他当场答应了也没任何作用,必须要清廷全盘接受并且真的退到关外才行。
作为副使,何洪森表示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心意,一定会把大明皇帝陛下的话带给大清皇帝陛下。
按照常理,这场闹剧一般的和谈进行到这种程度,就应该算是结束了,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但是,何洪森又提出一个额外的“小问题”:
关于交换史环的那件事儿。
所谓的和谈,不过是史环事件的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