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课
程园毕所见过的阵前厮杀汉,大多粗鄙无文,要么就是骄傲不逊的赳赳武夫,要么就是俯首帖耳的鹰犬之辈,所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而已,但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显然不是那个样子。
他的言行得体举止从容,举手投足之间隐隐透着几分儒雅的气息,虽然不怎么客气却说的有理有据,完全就是一副彬彬有礼的士大夫仪态,这让程园毕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生,若老夫所料不错,你应该是良家子弟吧?”
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素养的人,必然会有一个好出身,就算不是出自书香门第,至少也得是耕读传家的清白门户。
气质和素养,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根本就做不得伪。
“祖上世代耕种,在崇祯七年的时候,家父加入闯军,崇祯十一年被俘又成了官军,到了崇祯十四年之时,再次成为闯军。崇祯十七年低,从大旗军,崇祯十九年,战殁于宁城,复隆二年初,我才入了吴山军校……”
众所周知,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所谓的崇祯十九年,其实就是在说弘光朝,因为大旗军不承认弘光君臣是大明天子,只承认他们是“监国”,所以坚决不使用弘光的年号,而是继续沿用崇祯纪年。
在这一点上,大旗军的态度和程园毕是完全一致的,毕竟那个时代的程园毕和李吴山都是奉太子为大明正朔的嘛。
但是,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的出身,绝对谈不上是“良家子弟”,因为他的父辈是闯贼出身。
其实,在当时那个大形势之下,这样的出身具有很强烈的普遍意义:很多人都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才加入了闯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随着闯军的起伏,不断的在官军和贼军之间转换身份。今年是造反的贼军,明年就有可能是大明王师了,说不准哪一天就又摇身一变恢复了造反军的身份。
站在程园毕的立场,当然可以说他们反复无常,也可以说他们毫无忠义可言,但种种的这些个评价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当时那个纷乱的时局之下,很多人都是为了挣一条活路而已。
程园毕甚至不能因此就是说这个年轻的独臂教书先生的出身不好:因为他的父亲为了保卫新生的复隆王朝,最终战死于南京城下,而程园毕本人恰恰就是复隆王朝的一员,而且是很总要的一员。
更何况,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是在北伐的过程中丢了一条臂膀,父子两代人为大明而战,就算谈不上是什么英雄,这忠义二字也算是实至名归了吧?
这样的出身,到底是良家还是匪类,真的已经说不清楚了。虽然程园毕和李吴山的政治立场是相反的,但要他昧着良心说瞎话,终究做不出来。
一个不知道是贼还兵的家庭,为了大明朝牺牲了两代人,就算不能享受英雄的待遇,总也不好再说他们是“贼”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那些个刚刚从课堂里出来的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捧着饭碗,蹲在北墙根儿里吃了个不亦可乎。
那个年轻的独臂教书先生走过去,在笸箩里用筷子插起两个杂和面的窝窝头,又舀了一大碟子咸菜,就着学生们送过来的一碗稀粥,一边吃一边对程园毕说道:“程老先生是学堂的近邻,按说我就应该留饭才对,奈何学堂的规矩不允许,这里的饭食自能供给义学堂之内的人食用,不敢坏了规矩,就不留程老先生用饭了……”
义学堂的学生,每年可以领到两套衣裳,每天还有一顿免费的饭食,但却不能让外人来吃,这是规矩。
当然,程园毕也看不上这样的粗茶淡饭,他甚至很清楚的领会到了逐客令意思。
人家都要吃饭了,你还留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
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儒生,程园毕当然知道自己应该告辞而去了,但他却不想走,反而顺势坐到了那个教书先生的对面儿:“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程老先生请讲。”
“传道授业师者本分,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想要旁听学堂课程,不知可否。”
教授学童读书认字,看起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不然,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情,所以想我听听你到底给这些孩子们传授了些什么。
传道受业这种事儿,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师徒传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旁听别人授课是个非常无礼的要求,这表示程园毕对这个老师的担忧和不放心的态度。
想不到的是,这个独臂的教书先生却毫不在意:“程老先生想要旁听我授课?有何不可?欢迎之至,只是希望程老先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
要是说起行军打仗,程园毕知道自己比不过这个年轻人,但要是说起教书育人……别说他了,就算是李吴山都比不过他程园毕。
虽说程园毕是前任的内阁首辅大臣,但他的根本则是太子师和帝师,作为复隆皇帝太子时代的“侍讲学士”,那就相当于是兴宗成皇帝的“班主任”了,而李吴山那个“侍讲教授”的身份才不过是相当于“副科老师”而已。
作为眼下大明朝地位最高的“老师”,程园毕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所谓的“课堂纪律”是怎么回事。
只要到了课堂上,执鞭任教的老师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绝对的权威。
程园毕笑而不语,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
“老爷,老爷……”几个贴身的长随踩着小碎步紧跑过来:“已到了膳时,老爷该用膳了。”
大户人家吃饭,最讲究的就是准时准点儿,只要到了开放的时间,不管饿与不饿,都要吃一些,这是养生的诀窍。所以,程府的三餐六茶都是很讲究的。
一来是因为确实不饿,再者也是想听听义学堂到底传授了些什么样的课程,所以程园毕根本无心吃饭:“吃饭不着急,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老夫也是给自己开一开蒙呢……”
长随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和真实含义,但又不敢违逆了程园毕的意思,只好小声说道:“若是老爷不想回去,小人就让厨下把膳食送到这里来,以免误了老爷用饭的时辰……”
程园毕的膳食非常讲究,午饭必然会有四荤四素八道菜式,外加酸甜二烫,吃过了正式的饭食之后还要有几品时鲜的果子和一壶清茶,当然也少不了让人伺候。
以程园毕本人的身份,这样的伙食水准已经算是比较“节俭”的了。
但是,在这个环境中,那是万万不行的。
一大堆孩子,还有这个教书先生,正在就着咸菜啃窝窝头,你却弄来了一大桌宴席,呼奴喝婢的成个什么样子?摆谱不成?
程园毕才没有那副肤浅呢!
“退下!”
“老爷……”
“还不退下?”
“是!”
长随已经退下去了,独臂的教书先生把剩下的小半碟子咸菜一股脑的倒进碗里,搅和了几下一口气吃了个干净,抹了抹嘴巴笑道:“吃饱了!”
“你的伙食就只有这些?”
“只有这些。”
“你原本是有大功于社稷之人,却能安贫乐道……不论你的道到底是什么,也不管你的道是对还是错,能如此作为,已让老夫高看你一眼了。”程园毕问道:“你的俸禄……你的薪酬是多少?”
“七缗钱。”
“哦,”程园毕微微点头:“我知道李吴山……忠勇公素来厚待士卒,这七缗钱虽然不算多,也够你每月的衣食用度了,若是省着些用,一年下来也有八十几缗,差不多相当于六十两银子,可以置办些田地,足以安身...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课
程园毕所见过的阵前厮杀汉,大多粗鄙无文,要么就是骄傲不逊的赳赳武夫,要么就是俯首帖耳的鹰犬之辈,所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而已,但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显然不是那个样子。
他的言行得体举止从容,举手投足之间隐隐透着几分儒雅的气息,虽然不怎么客气却说的有理有据,完全就是一副彬彬有礼的士大夫仪态,这让程园毕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生,若老夫所料不错,你应该是良家子弟吧?”
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素养的人,必然会有一个好出身,就算不是出自书香门第,至少也得是耕读传家的清白门户。
气质和素养,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根本就做不得伪。
“祖上世代耕种,在崇祯七年的时候,家父加入闯军,崇祯十一年被俘又成了官军,到了崇祯十四年之时,再次成为闯军。崇祯十七年低,从大旗军,崇祯十九年,战殁于宁城,复隆二年初,我才入了吴山军校……”
众所周知,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所谓的崇祯十九年,其实就是在说弘光朝,因为大旗军不承认弘光君臣是大明天子,只承认他们是“监国”,所以坚决不使用弘光的年号,而是继续沿用崇祯纪年。
在这一点上,大旗军的态度和程园毕是完全一致的,毕竟那个时代的程园毕和李吴山都是奉太子为大明正朔的嘛。
但是,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的出身,绝对谈不上是“良家子弟”,因为他的父辈是闯贼出身。
其实,在当时那个大形势之下,这样的出身具有很强烈的普遍意义:很多人都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才加入了闯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随着闯军的起伏,不断的在官军和贼军之间转换身份。今年是造反的贼军,明年就有可能是大明王师了,说不准哪一天就又摇身一变恢复了造反军的身份。
站在程园毕的立场,当然可以说他们反复无常,也可以说他们毫无忠义可言,但种种的这些个评价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当时那个纷乱的时局之下,很多人都是为了挣一条活路而已。
程园毕甚至不能因此就是说这个年轻的独臂教书先生的出身不好:因为他的父亲为了保卫新生的复隆王朝,最终战死于南京城下,而程园毕本人恰恰就是复隆王朝的一员,而且是很总要的一员。
更何况,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是在北伐的过程中丢了一条臂膀,父子两代人为大明而战,就算谈不上是什么英雄,这忠义二字也算是实至名归了吧?
这样的出身,到底是良家还是匪类,真的已经说不清楚了。虽然程园毕和李吴山的政治立场是相反的,但要他昧着良心说瞎话,终究做不出来。
一个不知道是贼还兵的家庭,为了大明朝牺牲了两代人,就算不能享受英雄的待遇,总也不好再说他们是“贼”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那些个刚刚从课堂里出来的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捧着饭碗,蹲在北墙根儿里吃了个不亦可乎。
那个年轻的独臂教书先生走过去,在笸箩里用筷子插起两个杂和面的窝窝头,又舀了一大碟子咸菜,就着学生们送过来的一碗稀粥,一边吃一边对程园毕说道:“程老先生是学堂的近邻,按说我就应该留饭才对,奈何学堂的规矩不允许,这里的饭食自能供给义学堂之内的人食用,不敢坏了规矩,就不留程老先生用饭了……”
义学堂的学生,每年可以领到两套衣裳,每天还有一顿免费的饭食,但却不能让外人来吃,这是规矩。
当然,程园毕也看不上这样的粗茶淡饭,他甚至很清楚的领会到了逐客令意思。
人家都要吃饭了,你还留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
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儒生,程园毕当然知道自己应该告辞而去了,但他却不想走,反而顺势坐到了那个教书先生的对面儿:“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程老先生请讲。”
“传道授业师者本分,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想要旁听学堂课程,不知可否。”
教授学童读书认字,看起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不然,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情,所以想我听听你到底给这些孩子们传授了些什么。
传道受业这种事儿,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师徒传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旁听别人授课是个非常无礼的要求,这表示程园毕对这个老师的担忧和不放心的态度。
想不到的是,这个独臂的教书先生却毫不在意:“程老先生想要旁听我授课?有何不可?欢迎之至,只是希望程老先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
要是说起行军打仗,程园毕知道自己比不过这个年轻人,但要是说起教书育人……别说他了,就算是李吴山都比不过他程园毕。
虽说程园毕是前任的内阁首辅大臣,但他的根本则是太子师和帝师,作为复隆皇帝太子时代的“侍讲学士”,那就相当于是兴宗成皇帝的“班主任”了,而李吴山那个“侍讲教授”的身份才不过是相当于“副科老师”而已。
作为眼下大明朝地位最高的“老师”,程园毕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所谓的“课堂纪律”是怎么回事。
只要到了课堂上,执鞭任教的老师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绝对的权威。
程园毕笑而不语,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
“老爷,老爷……”几个贴身的长随踩着小碎步紧跑过来:“已到了膳时,老爷该用膳了。”
大户人家吃饭,最讲究的就是准时准点儿,只要到了开放的时间,不管饿与不饿,都要吃一些,这是养生的诀窍。所以,程府的三餐六茶都是很讲究的。
一来是因为确实不饿,再者也是想听听义学堂到底传授了些什么样的课程,所以程园毕根本无心吃饭:“吃饭不着急,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老夫也是给自己开一开蒙呢……”
长随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和真实含义,但又不敢违逆了程园毕的意思,只好小声说道:“若是老爷不想回去,小人就让厨下把膳食送到这里来,以免误了老爷用饭的时辰……”
程园毕的膳食非常讲究,午饭必然会有四荤四素八道菜式,外加酸甜二烫,吃过了正式的饭食之后还要有几品时鲜的果子和一壶清茶,当然也少不了让人伺候。
以程园毕本人的身份,这样的伙食水准已经算是比较“节俭”的了。
但是,在这个环境中,那是万万不行的。
一大堆孩子,还有这个教书先生,正在就着咸菜啃窝窝头,你却弄来了一大桌宴席,呼奴喝婢的成个什么样子?摆谱不成?
程园毕才没有那副肤浅呢!
“退下!”
“老爷……”
“还不退下?”
“是!”
长随已经退下去了,独臂的教书先生把剩下的小半碟子咸菜一股脑的倒进碗里,搅和了几下一口气吃了个干净,抹了抹嘴巴笑道:“吃饱了!”
“你的伙食就只有这些?”
“只有这些。”
“你原本是有大功于社稷之人,却能安贫乐道……不论你的道到底是什么,也不管你的道是对还是错,能如此作为,已让老夫高看你一眼了。”程园毕问道:“你的俸禄……你的薪酬是多少?”
“七缗钱。”
“哦,”程园毕微微点头:“我知道李吴山……忠勇公素来厚待士卒,这七缗钱虽然不算多,也够你每月的衣食用度了,若是省着些用,一年下来也有八十几缗,差不多相当于六十两银子,可以置办些田地,足以安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