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巴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望夫文化”的载体,多以一个民间传说为其文化底蕴,而唯独忠州“望夫文化”传存时间最长,文学大家呤咏最多。其中,首推李白的长干行,此作不但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世人常阅的千古名篇。此诗是这样生动描写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归,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两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出自李白的这首诗。对于此诗,熟读过的人不少,笔者没必要多嘴来解。(想不到狂傲豪迈的李白也有着细腻委婉的一面,二十来岁的大男人居然如此了解少妇的心思。)但有一事,却不提心里不快。目前收录有长干行一诗的各种书籍,对此诗的注解均大致如此:“长干行属于乐府杂曲歌辞,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建邺(今南京)之南有山,山间平地,吏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之称。全诗使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南京商妇的望夫情结。”其依据仅仅为“长干里”三字,就把它据为南京的人文遗产。对此,笔者心底甚为不平。对作这种注解的学者,我想请问:一,南京去“三巴”可以称“下三巴”吗?什么叫“上水、下水”应该搞清楚。其二,南京的“长干里”地名最早见于南宋时的景定建康志,而李白是唐朝人,唐朝时南京有没有“长干里”并没有证据。其三,长干里的“里”在这里不仅可作“里弄”解,亦可作“里面、里边”的意思来解。就是作“里弄”解,干井盐场那条“长干(堰)”挨着的就是一条“里弄”(干井镇老街),何况尔雅中解释的“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居之邑也。”干井盐场在当时的规模,都可以称之为“盐都”了,古人未必不将干井场称作“长干里”(前面章节已有过点解)。其四,很明显李白自己作于同一时间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就是长干行的前篇,李白是在写巴女词时就开始孕育这一大作的。其五,不知那些“南京说”的学者对苏轼、苏辙的诠释怎么看。苏轼作于忠州的望夫台和李白的长干行的诗意相近,不过“异曲同工”而已;而苏辙亦在他的欒城集中明确称望夫台在忠州,又作了进一步证明。(每次看到注解为南京商妇怎么怎么的,我都晕!)
从俚俗之音到文人骚客的雅咏,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孕育“望夫文化”的社会生活形态到二十世纪上叶仍可随时听到的纤夫的传唱,忠州“望夫文化”正等待巴域才子去深入挖掘。中间多少故事,无不跌宕起伏、凄婉悱恻。我相信再笨的忠州人也不会将“望夫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弃之如敝履,再没有情感的忠州人也应该为无数幺妹迎风伫立于山巅之上流下的“望夫泪”而为之动容
话虽如此,鄙人痴心恳恳,他人顾之了了,还不是“其奈何哉”!
望夫文化”的载体,多以一个民间传说为其文化底蕴,而唯独忠州“望夫文化”传存时间最长,文学大家呤咏最多。其中,首推李白的长干行,此作不但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世人常阅的千古名篇。此诗是这样生动描写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归,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两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出自李白的这首诗。对于此诗,熟读过的人不少,笔者没必要多嘴来解。(想不到狂傲豪迈的李白也有着细腻委婉的一面,二十来岁的大男人居然如此了解少妇的心思。)但有一事,却不提心里不快。目前收录有长干行一诗的各种书籍,对此诗的注解均大致如此:“长干行属于乐府杂曲歌辞,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建邺(今南京)之南有山,山间平地,吏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之称。全诗使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南京商妇的望夫情结。”其依据仅仅为“长干里”三字,就把它据为南京的人文遗产。对此,笔者心底甚为不平。对作这种注解的学者,我想请问:一,南京去“三巴”可以称“下三巴”吗?什么叫“上水、下水”应该搞清楚。其二,南京的“长干里”地名最早见于南宋时的景定建康志,而李白是唐朝人,唐朝时南京有没有“长干里”并没有证据。其三,长干里的“里”在这里不仅可作“里弄”解,亦可作“里面、里边”的意思来解。就是作“里弄”解,干井盐场那条“长干(堰)”挨着的就是一条“里弄”(干井镇老街),何况尔雅中解释的“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居之邑也。”干井盐场在当时的规模,都可以称之为“盐都”了,古人未必不将干井场称作“长干里”(前面章节已有过点解)。其四,很明显李白自己作于同一时间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就是长干行的前篇,李白是在写巴女词时就开始孕育这一大作的。其五,不知那些“南京说”的学者对苏轼、苏辙的诠释怎么看。苏轼作于忠州的望夫台和李白的长干行的诗意相近,不过“异曲同工”而已;而苏辙亦在他的欒城集中明确称望夫台在忠州,又作了进一步证明。(每次看到注解为南京商妇怎么怎么的,我都晕!)
从俚俗之音到文人骚客的雅咏,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孕育“望夫文化”的社会生活形态到二十世纪上叶仍可随时听到的纤夫的传唱,忠州“望夫文化”正等待巴域才子去深入挖掘。中间多少故事,无不跌宕起伏、凄婉悱恻。我相信再笨的忠州人也不会将“望夫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弃之如敝履,再没有情感的忠州人也应该为无数幺妹迎风伫立于山巅之上流下的“望夫泪”而为之动容
话虽如此,鄙人痴心恳恳,他人顾之了了,还不是“其奈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