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聊斋:书生当拔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周羽举家搬迁到京城的国公府。
对此,郭北县一众百姓分外的失落与不舍。
毕竟,有周羽在此坐镇,郭北县俨然成了一块世外桃源,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点都不夸张。
但凡到郭北县上任的官员,哪怕再贪的官,最终也会乖乖变成清官。
各地的流匪、山贼、小毛贼也将郭北县视为禁地,从不敢轻易踏足。
就算不得已打此经过,也是夹起尾巴做人,根本不敢耍一点小心思。
至于什么恶鬼恶妖……更是遁得远远的。
这是因为郭北县已经成为天子学子心目中,除了诸子先贤之外的又一处儒家圣地。
除了文道书院常年都有两三千学生在此读书,还有不少书生纷纷到此游学,甚至是定居。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别说小妖小鬼,恐怕就算是千年老妖到了这里,其妖气也会被浩然正气压得死死的。
当然,也不是说郭北县就成了妖精、鬼魂之类的禁区,关键还是要看心境,是善,是恶。
如果一心向善,一心修炼,那自然就不会受到影响,反倒还会从中获利。
如果一身邪性,那就会遭到一种无形的反制。
简单来说,就是善与恶的区分,正气与魔性的区分。
正如一个邪魔歪道走进佛堂或是道观,哪怕伪装的再好,也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约束、克制,甚至是攻击。
一众百姓不舍,一众学生同样也不舍。
好在,周羽安慰一众学生,说家虽然搬到了京城,但到时候他会两边跑,两边的书院会同等照顾。
当然,话是这样说,其实周羽的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打算,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慢慢调整。
按照他的计划,他准备仿效前世的学制设立不同的班级,比如启蒙班、基础班、进阶班这样。
到时候,郭北县这边的书院便作为启蒙班与基础班,京城这边的书院作为进阶班。
而且在教学方面也要因人而宜,开设一些不同的学科。
只不过,想要推进这样的教学计划是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的,毕竟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是奔着功名而读书的。
如此一来,就必须按照科举考试的内容而读书。
有很多大才子文采出众,能写出惊世之文章却一直无缘于功名,那是输在了策论上。
而策论却是科举考试分量最重的考试内容,这,也是朝廷为了选拔官员而设定的规矩。
但是,周羽毕竟穿越人士,他的理念领先了这个世界太多太多。
他心里很清楚科举考试的弊端,局限性太大,限制了很多人的发展。
比如,一些人喜欢搞学术研究,一些人喜欢搞器械研发,一些喜欢钻研水利工程,一些喜欢天文地理……
而这些是不怎么受朝廷重视的,担任这些项目主管的官员往往也不擅长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这些想法周羽早就有了,只不过以他以前的身份与影响力是不太可能去改变的。
现在不一样了,他有自信说动乐正帝,不说一下子全实现他的相法,但至少可以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改变。
相对于别人来说,周羽最大的优势不是他的地位,也不是他多有钱,而是他有的是时间。
当年,他第一次入宫见到永和帝的时候,永和帝正值壮年,精神奕奕。
可是现在,永和帝已然老态龙钟,而周羽不仅没有变老,反倒还更显年轻了,跟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
别人所说的百年大计,对于周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区区一百年……而已!
得知周羽搬迁到了京城,京中权贵纷纷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不少是朝中重臣甚至还有王爷。
毕竟,抛开周羽当今国公、国师的身份不提,那也是当朝大儒,而且在书法、诗词、音律、棋艺、丹青等等方面也是一骑绝尘,无人能出其右。
不夸张地说,如今有谁要是能够求到周羽一幅字画,那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相国寺有位高僧参悟佛法三百余年,始终参悟不透最后一道玄关。
结果,周羽来到寺中抚琴一曲,那位高僧听完之后入定三日,终于坐化,寺中钟声自鸣,佛光普照。
当然,关于周羽的传说还有很多,在不少百姓眼中,周羽与天上的星宿已经没啥区别了,不少百姓家中还供奉着周羽的画像或是神牌,以求子孙后代也能出个状元郎什么的。
除了周羽之外,白敏儿、莫愁、婴宁也很忙。
毕竟她们三个如今已是堂堂正正的国夫人,朝廷正式册封过的。
白敏儿册封齐国夫人,婴宁册封魏国夫人、莫愁册封燕国夫人。
因此,她们三个到了京城,京中的一众诰命夫人自然也要登门来拜访,礼尚往来,别人来拜访了,少不得也要去回访一番。
当然,入宫见见太后、皇后、一众嫔妃也是免不了的。
等到应酬的差不多时,周羽又一次入宫找乐正帝,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多方面齐头并进。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包括眼下里的大乾同样也是如此,过度依赖农业……”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疑惑道:“先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着天下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先生为何说不能过度依赖农业?”
周羽笑了笑道:“皇上,民以食为天固然是没错的,但皇上有没有想过,自古以来,为何一有天灾,就很容易发生民变?”
“这……”
“这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在百姓心目中是第一位,胜过一切。
简单来说,也可理解为生存第一,这是一种本能,万物皆有的本能。
每逢天灾,粮食欠缺,甚至是颗粒无收,百姓完全是靠天吃饭。
就算朝廷发放赈灾粮,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心里一动,问道:“那先生有何良策?”
“这就跟治病是一个道理,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病根。皇上你想一想,从古至今,更迭了多少朝代?
更迭朝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因为粮食,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哄抢,甚至是抢官粮。
&... -->>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周羽举家搬迁到京城的国公府。
对此,郭北县一众百姓分外的失落与不舍。
毕竟,有周羽在此坐镇,郭北县俨然成了一块世外桃源,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点都不夸张。
但凡到郭北县上任的官员,哪怕再贪的官,最终也会乖乖变成清官。
各地的流匪、山贼、小毛贼也将郭北县视为禁地,从不敢轻易踏足。
就算不得已打此经过,也是夹起尾巴做人,根本不敢耍一点小心思。
至于什么恶鬼恶妖……更是遁得远远的。
这是因为郭北县已经成为天子学子心目中,除了诸子先贤之外的又一处儒家圣地。
除了文道书院常年都有两三千学生在此读书,还有不少书生纷纷到此游学,甚至是定居。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别说小妖小鬼,恐怕就算是千年老妖到了这里,其妖气也会被浩然正气压得死死的。
当然,也不是说郭北县就成了妖精、鬼魂之类的禁区,关键还是要看心境,是善,是恶。
如果一心向善,一心修炼,那自然就不会受到影响,反倒还会从中获利。
如果一身邪性,那就会遭到一种无形的反制。
简单来说,就是善与恶的区分,正气与魔性的区分。
正如一个邪魔歪道走进佛堂或是道观,哪怕伪装的再好,也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约束、克制,甚至是攻击。
一众百姓不舍,一众学生同样也不舍。
好在,周羽安慰一众学生,说家虽然搬到了京城,但到时候他会两边跑,两边的书院会同等照顾。
当然,话是这样说,其实周羽的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打算,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慢慢调整。
按照他的计划,他准备仿效前世的学制设立不同的班级,比如启蒙班、基础班、进阶班这样。
到时候,郭北县这边的书院便作为启蒙班与基础班,京城这边的书院作为进阶班。
而且在教学方面也要因人而宜,开设一些不同的学科。
只不过,想要推进这样的教学计划是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的,毕竟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是奔着功名而读书的。
如此一来,就必须按照科举考试的内容而读书。
有很多大才子文采出众,能写出惊世之文章却一直无缘于功名,那是输在了策论上。
而策论却是科举考试分量最重的考试内容,这,也是朝廷为了选拔官员而设定的规矩。
但是,周羽毕竟穿越人士,他的理念领先了这个世界太多太多。
他心里很清楚科举考试的弊端,局限性太大,限制了很多人的发展。
比如,一些人喜欢搞学术研究,一些人喜欢搞器械研发,一些喜欢钻研水利工程,一些喜欢天文地理……
而这些是不怎么受朝廷重视的,担任这些项目主管的官员往往也不擅长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这些想法周羽早就有了,只不过以他以前的身份与影响力是不太可能去改变的。
现在不一样了,他有自信说动乐正帝,不说一下子全实现他的相法,但至少可以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改变。
相对于别人来说,周羽最大的优势不是他的地位,也不是他多有钱,而是他有的是时间。
当年,他第一次入宫见到永和帝的时候,永和帝正值壮年,精神奕奕。
可是现在,永和帝已然老态龙钟,而周羽不仅没有变老,反倒还更显年轻了,跟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
别人所说的百年大计,对于周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区区一百年……而已!
得知周羽搬迁到了京城,京中权贵纷纷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不少是朝中重臣甚至还有王爷。
毕竟,抛开周羽当今国公、国师的身份不提,那也是当朝大儒,而且在书法、诗词、音律、棋艺、丹青等等方面也是一骑绝尘,无人能出其右。
不夸张地说,如今有谁要是能够求到周羽一幅字画,那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相国寺有位高僧参悟佛法三百余年,始终参悟不透最后一道玄关。
结果,周羽来到寺中抚琴一曲,那位高僧听完之后入定三日,终于坐化,寺中钟声自鸣,佛光普照。
当然,关于周羽的传说还有很多,在不少百姓眼中,周羽与天上的星宿已经没啥区别了,不少百姓家中还供奉着周羽的画像或是神牌,以求子孙后代也能出个状元郎什么的。
除了周羽之外,白敏儿、莫愁、婴宁也很忙。
毕竟她们三个如今已是堂堂正正的国夫人,朝廷正式册封过的。
白敏儿册封齐国夫人,婴宁册封魏国夫人、莫愁册封燕国夫人。
因此,她们三个到了京城,京中的一众诰命夫人自然也要登门来拜访,礼尚往来,别人来拜访了,少不得也要去回访一番。
当然,入宫见见太后、皇后、一众嫔妃也是免不了的。
等到应酬的差不多时,周羽又一次入宫找乐正帝,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多方面齐头并进。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包括眼下里的大乾同样也是如此,过度依赖农业……”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疑惑道:“先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着天下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先生为何说不能过度依赖农业?”
周羽笑了笑道:“皇上,民以食为天固然是没错的,但皇上有没有想过,自古以来,为何一有天灾,就很容易发生民变?”
“这……”
“这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在百姓心目中是第一位,胜过一切。
简单来说,也可理解为生存第一,这是一种本能,万物皆有的本能。
每逢天灾,粮食欠缺,甚至是颗粒无收,百姓完全是靠天吃饭。
就算朝廷发放赈灾粮,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心里一动,问道:“那先生有何良策?”
“这就跟治病是一个道理,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病根。皇上你想一想,从古至今,更迭了多少朝代?
更迭朝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因为粮食,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哄抢,甚至是抢官粮。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