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堂堂当朝国公,虽说比齐衡这位靠山王在爵位上低了,可明眼人都清楚。
如今的这位靠山王只是名头响亮罢了。
真正的实权却压根不如这些这些国公的。
远的不说,就说刚刚离开的这两位,那都是在军中如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每个人的手下都掌控着大明的一支武脉。
再比如说徐达、李善长。
一个是中书省左丞相,大明第一元帅、功勋。
一个是文臣之首,国公内唯一的一位文臣,中书省实际掌控者。
可以说,大明的这几个国公不光是爵位顶尖,实力势力也是顶尖的。
而齐衡呢?
也就是大明第一靠山王的名头让人听着咋舌外,还有什么?
也就是一个安丰路被人称道。
可如今眼看着也要被瓦解兵力。
原本他们都还觉得让这位来做枢密院的掌院有些不解。
可如今看到这一幕时,这才方知齐衡在这些老人的眼中是何等的存在。
两位国公都执后辈礼。
尤其是他们发现,这二位在面对齐衡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压根不是那种只拘泥于表面的礼节。
特别是那邓愈。
看待齐衡时的目光,那种崇敬的神情是藏不住的。
不由的,众人都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这位枢密院的掌院。
毕竟他们这些人当中大多都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从无到有的老人,很多人都是后来的战斗中收编和发展的。
对于齐衡这位展露锋芒于早期的人物,还真是不太了解。
只有那些老人,才能明白,在这些后辈眼中不过如此的安丰路,到底代表着什么。
站在门口的齐衡,随意的瞧了瞧这堂内的众人后,想说什么却又选择了闭口,转身朝着屋外离去。
片刻后。
一直都在王府内不显山不露水,帮助齐衡统筹各地事务,处理琐碎事务的余光道也来到了枢密院内。
当初一直留余光道在之前的大将军府以及王府内,是因为齐衡就算隐迹之时也都有安丰路的事务需要王府日常签办。
如今他既然升任了枢密院的掌院,加之安丰路兵权基本被裁撤,虽然互相都没有说。
但原本安丰路独立于朝廷自治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齐衡很早便交代了周念,如今的安丰府知府,将来安丰府的一切都需要通过正常的渠道与朝廷交集。
既然如此,那王府内余光道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故此,便将其调任来枢密院充当枢密院都承旨之职。
算是齐衡在枢密院的管家,负责各处的沟通交集,并且负责与皇帝之间的沟通。
算是连接枢密院掌院、皇帝以及枢密院下属之间的桥梁。
这对于余光道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职务了。
虽然齐衡一直任用他来帮自己打理政务,但其实他对处政并没有什么能力,相反,在交际,与人沟通中,是有他性格上的优势的。
而齐衡交代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枢密院中的属官们,将朱元璋在朝堂上吩咐的几件事拟出具体的章程,然后通过齐衡查阅后,交由朱元璋审阅。
在没有什么异议后,便开始在全国督办。
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压根也不需要齐衡太过于操心。
如果如今的明军还无法镇压这些宵小,那明朝的大军可就真成摆设了。
至于再大点的事情,就不是齐衡愿不愿意搞的问题了。
比如针对元朝旧部的攻势。
自从元廷退回到漠北后。
朱元璋的态度基本上就很暧昧了。
或许是他也很清楚如今的天下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并没有铁了心的去趁其病要其命,一股脑的将这些旧部全部铲除,以绝后患。
整个朝廷上下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恢复经济!
重建大明,从农耕开始。
这第一步就是使全国上下开始有条不紊的恢复农耕,恢复生机。
枢密院内独属于他的屋子里。
齐衡摊开一幅地图查看起来。
在安丰府、金陵以及山东三处特别的标记。
如今施才英既然到了山东主政一方,又被认定为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他都是脱不开关系的。
尤其是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性很明白,就是要将安丰路曾经的发展照搬到山东,以山东为试点,验证一下具体的效果。
那他不管是为了配合朱元璋还是稳住施才英在山东的地位,亦或者帮助大明尽快的恢复生产力,都需要在这件事上费些心思。
不然真让李善长在中书省以及全国政务上坐稳了,到时候他还真对李善长没了办法。
随着齐衡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山东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差。
一是临海,靠着安丰府已经发展起来的海船技术,完全可以加大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和海上贸易。
以此来帮助山东行省尽快的发展起来。
二是,山东行省与安徽相交,同时安徽南部的安丰府又与金陵以及直隶相交,再往东南走,便是江南。
江南地区虽然也在近些年的战火中沦为了废墟。
就好像那扬州。
可是,伴随着农耕的不断恢复,江南地区依旧拥有着别处难以比较的优势。
加上金陵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后。
全国的经济也都开始南移。
这一点在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
无论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上一朝政治文化中心周围的富户都会随之迁移。
甚至朝廷都会主动的要求那些士族豪绅们迁移。
因为古代的交通不便,这样做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这一点,从最近金陵城中的热闹景象便能看的出来。
当然,金陵城不断的繁华,除了朝廷有意的迁移外,也是因为金陵城毗邻生产力爆表的安丰府。
如今的大明,其实什么都不缺。
唯独缺的就是生产力。
金银之类并不会因为王朝的更替而大规模的减少。
但金银所能购买多少东西,这就要看这个王朝内部的产生力高低。
生产力高,物资达到社会内部消耗的需求点,物资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反之,亦是如此。
而伴随着全国的富户全部集中在金陵城后,无数的财富开始聚集在金陵城内。
加上安丰府的强大生产力,正好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供需循环。
金陵城内的百姓有钱,安丰府的百姓有物资。
正好一个买,一个卖。
想到这里的齐衡,突然眼中精光一闪。
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的地方。
安丰府作为如今的粮食生产基地。
每年的粮食生产会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因为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出现生产力再次暴增的局面。
这样一来。
困扰安丰府的一个问题就会暴露。
土地!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虽然利用率还很低。
可正常情况下不是所有百姓都拥有改变特定环境能力的。
比如当初他在安丰府时命周念承建的产粮区。
那是动了大工程后,才出现的局面。
如果没有这个大工程,像两城之间的大片土地都是无法耕种的。
原因非常的多。
水、运输就是两个最大的问题。
普通的百姓不可能每天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去种地吧?
同样百姓也不可能每种一块地就自己挖一口井吧?
所以,这就导致了虽然很多土地都是很好的,也是可以使用的土地,但大多数却都被划入了不可种植的范畴呢。
这样一来。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利用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土地耕地依旧会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口。
首先金陵城周边就是一个极大的供需点。
每天都在不断的吃进无数物资。
>
堂堂当朝国公,虽说比齐衡这位靠山王在爵位上低了,可明眼人都清楚。
如今的这位靠山王只是名头响亮罢了。
真正的实权却压根不如这些这些国公的。
远的不说,就说刚刚离开的这两位,那都是在军中如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每个人的手下都掌控着大明的一支武脉。
再比如说徐达、李善长。
一个是中书省左丞相,大明第一元帅、功勋。
一个是文臣之首,国公内唯一的一位文臣,中书省实际掌控者。
可以说,大明的这几个国公不光是爵位顶尖,实力势力也是顶尖的。
而齐衡呢?
也就是大明第一靠山王的名头让人听着咋舌外,还有什么?
也就是一个安丰路被人称道。
可如今眼看着也要被瓦解兵力。
原本他们都还觉得让这位来做枢密院的掌院有些不解。
可如今看到这一幕时,这才方知齐衡在这些老人的眼中是何等的存在。
两位国公都执后辈礼。
尤其是他们发现,这二位在面对齐衡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压根不是那种只拘泥于表面的礼节。
特别是那邓愈。
看待齐衡时的目光,那种崇敬的神情是藏不住的。
不由的,众人都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这位枢密院的掌院。
毕竟他们这些人当中大多都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从无到有的老人,很多人都是后来的战斗中收编和发展的。
对于齐衡这位展露锋芒于早期的人物,还真是不太了解。
只有那些老人,才能明白,在这些后辈眼中不过如此的安丰路,到底代表着什么。
站在门口的齐衡,随意的瞧了瞧这堂内的众人后,想说什么却又选择了闭口,转身朝着屋外离去。
片刻后。
一直都在王府内不显山不露水,帮助齐衡统筹各地事务,处理琐碎事务的余光道也来到了枢密院内。
当初一直留余光道在之前的大将军府以及王府内,是因为齐衡就算隐迹之时也都有安丰路的事务需要王府日常签办。
如今他既然升任了枢密院的掌院,加之安丰路兵权基本被裁撤,虽然互相都没有说。
但原本安丰路独立于朝廷自治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齐衡很早便交代了周念,如今的安丰府知府,将来安丰府的一切都需要通过正常的渠道与朝廷交集。
既然如此,那王府内余光道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故此,便将其调任来枢密院充当枢密院都承旨之职。
算是齐衡在枢密院的管家,负责各处的沟通交集,并且负责与皇帝之间的沟通。
算是连接枢密院掌院、皇帝以及枢密院下属之间的桥梁。
这对于余光道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职务了。
虽然齐衡一直任用他来帮自己打理政务,但其实他对处政并没有什么能力,相反,在交际,与人沟通中,是有他性格上的优势的。
而齐衡交代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枢密院中的属官们,将朱元璋在朝堂上吩咐的几件事拟出具体的章程,然后通过齐衡查阅后,交由朱元璋审阅。
在没有什么异议后,便开始在全国督办。
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压根也不需要齐衡太过于操心。
如果如今的明军还无法镇压这些宵小,那明朝的大军可就真成摆设了。
至于再大点的事情,就不是齐衡愿不愿意搞的问题了。
比如针对元朝旧部的攻势。
自从元廷退回到漠北后。
朱元璋的态度基本上就很暧昧了。
或许是他也很清楚如今的天下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并没有铁了心的去趁其病要其命,一股脑的将这些旧部全部铲除,以绝后患。
整个朝廷上下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恢复经济!
重建大明,从农耕开始。
这第一步就是使全国上下开始有条不紊的恢复农耕,恢复生机。
枢密院内独属于他的屋子里。
齐衡摊开一幅地图查看起来。
在安丰府、金陵以及山东三处特别的标记。
如今施才英既然到了山东主政一方,又被认定为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他都是脱不开关系的。
尤其是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性很明白,就是要将安丰路曾经的发展照搬到山东,以山东为试点,验证一下具体的效果。
那他不管是为了配合朱元璋还是稳住施才英在山东的地位,亦或者帮助大明尽快的恢复生产力,都需要在这件事上费些心思。
不然真让李善长在中书省以及全国政务上坐稳了,到时候他还真对李善长没了办法。
随着齐衡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山东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差。
一是临海,靠着安丰府已经发展起来的海船技术,完全可以加大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和海上贸易。
以此来帮助山东行省尽快的发展起来。
二是,山东行省与安徽相交,同时安徽南部的安丰府又与金陵以及直隶相交,再往东南走,便是江南。
江南地区虽然也在近些年的战火中沦为了废墟。
就好像那扬州。
可是,伴随着农耕的不断恢复,江南地区依旧拥有着别处难以比较的优势。
加上金陵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后。
全国的经济也都开始南移。
这一点在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
无论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上一朝政治文化中心周围的富户都会随之迁移。
甚至朝廷都会主动的要求那些士族豪绅们迁移。
因为古代的交通不便,这样做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这一点,从最近金陵城中的热闹景象便能看的出来。
当然,金陵城不断的繁华,除了朝廷有意的迁移外,也是因为金陵城毗邻生产力爆表的安丰府。
如今的大明,其实什么都不缺。
唯独缺的就是生产力。
金银之类并不会因为王朝的更替而大规模的减少。
但金银所能购买多少东西,这就要看这个王朝内部的产生力高低。
生产力高,物资达到社会内部消耗的需求点,物资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反之,亦是如此。
而伴随着全国的富户全部集中在金陵城后,无数的财富开始聚集在金陵城内。
加上安丰府的强大生产力,正好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供需循环。
金陵城内的百姓有钱,安丰府的百姓有物资。
正好一个买,一个卖。
想到这里的齐衡,突然眼中精光一闪。
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的地方。
安丰府作为如今的粮食生产基地。
每年的粮食生产会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因为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出现生产力再次暴增的局面。
这样一来。
困扰安丰府的一个问题就会暴露。
土地!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虽然利用率还很低。
可正常情况下不是所有百姓都拥有改变特定环境能力的。
比如当初他在安丰府时命周念承建的产粮区。
那是动了大工程后,才出现的局面。
如果没有这个大工程,像两城之间的大片土地都是无法耕种的。
原因非常的多。
水、运输就是两个最大的问题。
普通的百姓不可能每天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去种地吧?
同样百姓也不可能每种一块地就自己挖一口井吧?
所以,这就导致了虽然很多土地都是很好的,也是可以使用的土地,但大多数却都被划入了不可种植的范畴呢。
这样一来。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利用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土地耕地依旧会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口。
首先金陵城周边就是一个极大的供需点。
每天都在不断的吃进无数物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