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1/2)
百度小说 www.bdxs.cc,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要]
当敌人具有压倒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退却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走”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战法。
一般来说,走是最后之计,却也是最高之策。肤浅的看法,来看三十六计之中的“走”,它确实具有实用性。也却是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解析]
所谓庸将就是不知道进、退,只是匹夫之勇。必要时采取“走”策,可有两点益处,第一,虽然没有获胜,可是也并没有失败,第二,保持战力,可以准备下次再战,转为胜利并非梦想。
无论哪一种战斗,不管是文还是武,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对,不变通无以达权,盖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走”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则为“文走”;一则为“武走”。
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大部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经流血而逃亡。
“武走”则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甚至于可能会是通过一场血战方能逃掉。
所以,我们说“走”之计,并非懦弱者所为,“走”得越多越危险的,往往成就的事业越大,这就是“多难兴邦”之说。当“走”的经验越积累得多,应付逆境就容易。问题在于能跑得脱,不是“逃跑不成而身先死。”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三十六计之中最好的一个计策了。
[兵家使用范例]
英军胜利大逃亡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一下子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的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古德里安将军给希特勒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电报上说:德军已经到了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法国和一军团的10个师,全部被包围了。我和莱因哈特将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在阿运河上建立了5个桥头堡。从东北方向上推进过来的德军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将形成有力的夹击,从而彻底消灭他们。
这一天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说:“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
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这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同样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事情,只有用力咬自己的烟斗,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沮丧。
5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来了命令,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向前推进。这道命令古德里安一连看了好几遍,这一回他不明白,伟大的元首是怎么想的了。
丘吉尔很快就知道了希特勒的这一道命令,他也是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战术,不过有一点,他的反应还是非常之快的,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全国的船只,将联军运过英吉利海峡。
5月26日晚上7点差3分,英吉利海峡浮云布满了天空,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如一块铁,正向地面下沉,灰色的云,在空中疾行,掠过群山和河流,在海面上停住了。
全英国都接到了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许多历史学家的来说,这真是一次伟大的“发电”。
在夜幕之中,出动870多艘船,其中法国出动了300多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小帆船和划艇,从皇家的豪华游艇到肮脏的垃圾船。有人说在英国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英吉利海峡。
德军坦克部队的士兵们,趴在他们的坦克上,喝着正宗的法国香槟,他们看着英国人在海上漂呀……漂呀……一个个乐得哈哈大笑。
5月27日,英国撤走了7669人。
5月28日,英国撤走了17804人。
5月29日,英国撤走了47310人。
5月30日,英国撤走了53823人。
但是,德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时德国空军开始出动了,可是英吉利海峡一直是浓云飘动着,吞没了天地间的一切,根本无法投弹。就是在这几天,上帝站到英国一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进攻了,可这时联军已经撤回了346000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有4万法国士兵。
古德里安将军发现,向德军投降的法军士兵,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敦刻尔克撤退的35万英法军队成了作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提要]
当敌人具有压倒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退却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走”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战法。
一般来说,走是最后之计,却也是最高之策。肤浅的看法,来看三十六计之中的“走”,它确实具有实用性。也却是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解析]
所谓庸将就是不知道进、退,只是匹夫之勇。必要时采取“走”策,可有两点益处,第一,虽然没有获胜,可是也并没有失败,第二,保持战力,可以准备下次再战,转为胜利并非梦想。
无论哪一种战斗,不管是文还是武,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对,不变通无以达权,盖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走”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则为“文走”;一则为“武走”。
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大部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经流血而逃亡。
“武走”则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甚至于可能会是通过一场血战方能逃掉。
所以,我们说“走”之计,并非懦弱者所为,“走”得越多越危险的,往往成就的事业越大,这就是“多难兴邦”之说。当“走”的经验越积累得多,应付逆境就容易。问题在于能跑得脱,不是“逃跑不成而身先死。”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三十六计之中最好的一个计策了。
[兵家使用范例]
英军胜利大逃亡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一下子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的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古德里安将军给希特勒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电报上说:德军已经到了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法国和一军团的10个师,全部被包围了。我和莱因哈特将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在阿运河上建立了5个桥头堡。从东北方向上推进过来的德军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将形成有力的夹击,从而彻底消灭他们。
这一天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说:“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
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这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同样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事情,只有用力咬自己的烟斗,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沮丧。
5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来了命令,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向前推进。这道命令古德里安一连看了好几遍,这一回他不明白,伟大的元首是怎么想的了。
丘吉尔很快就知道了希特勒的这一道命令,他也是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战术,不过有一点,他的反应还是非常之快的,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全国的船只,将联军运过英吉利海峡。
5月26日晚上7点差3分,英吉利海峡浮云布满了天空,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如一块铁,正向地面下沉,灰色的云,在空中疾行,掠过群山和河流,在海面上停住了。
全英国都接到了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许多历史学家的来说,这真是一次伟大的“发电”。
在夜幕之中,出动870多艘船,其中法国出动了300多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小帆船和划艇,从皇家的豪华游艇到肮脏的垃圾船。有人说在英国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英吉利海峡。
德军坦克部队的士兵们,趴在他们的坦克上,喝着正宗的法国香槟,他们看着英国人在海上漂呀……漂呀……一个个乐得哈哈大笑。
5月27日,英国撤走了7669人。
5月28日,英国撤走了17804人。
5月29日,英国撤走了47310人。
5月30日,英国撤走了53823人。
但是,德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时德国空军开始出动了,可是英吉利海峡一直是浓云飘动着,吞没了天地间的一切,根本无法投弹。就是在这几天,上帝站到英国一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进攻了,可这时联军已经撤回了346000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有4万法国士兵。
古德里安将军发现,向德军投降的法军士兵,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敦刻尔克撤退的35万英法军队成了作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