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金庸武侠中的法律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记载在宋人叶梦得所作的《避暑录话》中,用以说明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受欢迎程度:“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这句话现在被演绎为“凡有华人处,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充分说明金庸(本名查良镛)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从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封笔的武侠巨作《鹿鼎记》,金庸的武侠小说获得最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文人、商人,还是科学家或政治家,无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学生,可以说不分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都有“金庸迷”。换句话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有“金庸迷”。于是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的人生,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查良镛的武侠小说。2009年3月28日晚,由香港凤凰卫视发起、联合中国新闻社《北京青年报》《明报》等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年过八旬的金庸先生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9月10日,中国作协七届八次主席团会议全票通过决议,聘请作家金庸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西洋的《三个火枪手》或者日本的《宫本武藏》都不能视为武侠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范围,绝不仅限于华人世界,其武侠小说也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英文版较早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雪山飞狐》(FoxVolantoftheSnowyMountain,1993年版)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TheBookandtheSword,2002年版)、《鹿鼎记》(TheDeerandtheCauldron,1998年版);法语版有《射雕英雄传》;日语版则是由日本最具规模的德间出版社出版日文版全集,并且多次再版。此外,东南亚地区已先后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马来文等文字译本,1995年出版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汉语简体版本,其余文种均是盗译,流传广泛;韩文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12家韩国出版社盗译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直到2009年,金庸才正式授权韩国出版社出版他的韩文版作品。希伯来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后,在以色列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
二、初识金庸、痴迷武侠到成年人童话
初识金庸武侠小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从小到大,虽然自己不算乖乖儿、优等生,但还算是父母庇护下的“听话者”、老师教导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一般父母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大多还是不做的,虽然很多时候内心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还记得1986年正在县城城关中学读初二,班上坐在后面的几个成绩不太好的男同学总是鬼鬼祟祟进行着什么“勾当”。我努力地凑过去想了解一下,被他们坚决地排斥开了。趁着他们一个疏忽,我终于搞清楚了他们正在看一套名为《射雕英雄传》的书籍。这套书的具体出版社及出版年代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被印成了七至八册的模样,大家都在抢着要看。除了那个直接从外面借回来的同学外,其他没有一个同学是从头看起的,拿到哪本就看哪本,没有看到开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赶时间(估计租金不便宜),大家基本上都在上课时看,压在课本的下面偷偷看。今天看来,这种做法虽然被视为“大逆不道”,却似乎是很多同龄人的做法,如报纸上就有人提到当年其为防止被老师发现,只能把小说放在抽屉里,然后把教科书摊开遮住大半本书,从教科书的缝隙中“逐行扫描”。在我的苦苦哀求和“向老师报告”威胁的双重作用下,终于也得到了看一节课的特权,就是这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我开始认识了黄蓉、郭靖、周伯通、欧阳锋等形形色色的角色,开始了我的武侠之旅。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逐渐进入了他们的圈子,开始广泛地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实,所谓的“广泛”,说法并不科学,当时也就是对《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少数几部经典的反复阅读。后来,觉得老是看别人借的书不好意思,决定自己购买一套《射雕英雄传》。犹豫了好几天,终于某日期期艾艾地走到书摊(当时的新华书店没这种书卖)老板面前,老板偷偷摸摸地从书摊下面拿出了两本淡黄色封皮、十六开本的《射雕英雄传》(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版):“4元,要不要?”我看了看标价,明明是“3.60元”,老板要黑我0.4元。要知道我当时每天的早餐费也就0.2元,一般可以节约下4-6分钱,四元钱相当于我三个月早餐结余!犹豫再三还是买下,这套书后来被看了多少遍已经数不清楚了,只知道终于在某天晚上被父亲发现压在英语书下面偷看时,怒火中烧地撕为两半,直到高考完毕后才允许我将其黏合复原。
中学时光看武侠小说,似乎是一件极为“大逆不道”,也被老师家长所强烈批判,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的事情。到了大学期间甚至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看待这种痴迷于武侠小说的态度:羞耻、困惑抑或惭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篇介绍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和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对话的文章,其中华罗庚将武侠小说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心中才豁然开朗。谁说不是呢?武侠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期望中快意恩仇、鲜衣怒马的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到成年时代以后,就已经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湖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武侠小说的主角。但是,现实之残酷打破了幻想,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大侠!所以,儿时不懂、成人难梦,它是成... -->>
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记载在宋人叶梦得所作的《避暑录话》中,用以说明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受欢迎程度:“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这句话现在被演绎为“凡有华人处,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充分说明金庸(本名查良镛)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从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封笔的武侠巨作《鹿鼎记》,金庸的武侠小说获得最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文人、商人,还是科学家或政治家,无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学生,可以说不分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都有“金庸迷”。换句话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有“金庸迷”。于是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的人生,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查良镛的武侠小说。2009年3月28日晚,由香港凤凰卫视发起、联合中国新闻社《北京青年报》《明报》等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年过八旬的金庸先生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9月10日,中国作协七届八次主席团会议全票通过决议,聘请作家金庸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西洋的《三个火枪手》或者日本的《宫本武藏》都不能视为武侠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范围,绝不仅限于华人世界,其武侠小说也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英文版较早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雪山飞狐》(FoxVolantoftheSnowyMountain,1993年版)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TheBookandtheSword,2002年版)、《鹿鼎记》(TheDeerandtheCauldron,1998年版);法语版有《射雕英雄传》;日语版则是由日本最具规模的德间出版社出版日文版全集,并且多次再版。此外,东南亚地区已先后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马来文等文字译本,1995年出版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汉语简体版本,其余文种均是盗译,流传广泛;韩文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12家韩国出版社盗译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直到2009年,金庸才正式授权韩国出版社出版他的韩文版作品。希伯来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后,在以色列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
二、初识金庸、痴迷武侠到成年人童话
初识金庸武侠小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从小到大,虽然自己不算乖乖儿、优等生,但还算是父母庇护下的“听话者”、老师教导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一般父母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大多还是不做的,虽然很多时候内心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还记得1986年正在县城城关中学读初二,班上坐在后面的几个成绩不太好的男同学总是鬼鬼祟祟进行着什么“勾当”。我努力地凑过去想了解一下,被他们坚决地排斥开了。趁着他们一个疏忽,我终于搞清楚了他们正在看一套名为《射雕英雄传》的书籍。这套书的具体出版社及出版年代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被印成了七至八册的模样,大家都在抢着要看。除了那个直接从外面借回来的同学外,其他没有一个同学是从头看起的,拿到哪本就看哪本,没有看到开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赶时间(估计租金不便宜),大家基本上都在上课时看,压在课本的下面偷偷看。今天看来,这种做法虽然被视为“大逆不道”,却似乎是很多同龄人的做法,如报纸上就有人提到当年其为防止被老师发现,只能把小说放在抽屉里,然后把教科书摊开遮住大半本书,从教科书的缝隙中“逐行扫描”。在我的苦苦哀求和“向老师报告”威胁的双重作用下,终于也得到了看一节课的特权,就是这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我开始认识了黄蓉、郭靖、周伯通、欧阳锋等形形色色的角色,开始了我的武侠之旅。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逐渐进入了他们的圈子,开始广泛地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实,所谓的“广泛”,说法并不科学,当时也就是对《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少数几部经典的反复阅读。后来,觉得老是看别人借的书不好意思,决定自己购买一套《射雕英雄传》。犹豫了好几天,终于某日期期艾艾地走到书摊(当时的新华书店没这种书卖)老板面前,老板偷偷摸摸地从书摊下面拿出了两本淡黄色封皮、十六开本的《射雕英雄传》(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版):“4元,要不要?”我看了看标价,明明是“3.60元”,老板要黑我0.4元。要知道我当时每天的早餐费也就0.2元,一般可以节约下4-6分钱,四元钱相当于我三个月早餐结余!犹豫再三还是买下,这套书后来被看了多少遍已经数不清楚了,只知道终于在某天晚上被父亲发现压在英语书下面偷看时,怒火中烧地撕为两半,直到高考完毕后才允许我将其黏合复原。
中学时光看武侠小说,似乎是一件极为“大逆不道”,也被老师家长所强烈批判,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的事情。到了大学期间甚至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看待这种痴迷于武侠小说的态度:羞耻、困惑抑或惭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篇介绍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和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对话的文章,其中华罗庚将武侠小说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心中才豁然开朗。谁说不是呢?武侠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期望中快意恩仇、鲜衣怒马的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到成年时代以后,就已经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湖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武侠小说的主角。但是,现实之残酷打破了幻想,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大侠!所以,儿时不懂、成人难梦,它是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