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花花草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老师浦江清先生(他教过我散曲)曾写过一篇《考》。这是国内讲的最完备的一篇文章。本文的材料都是从浦先生的文章里取来的,可以说是浦先生文章的一个缩写本。所以要缩写,是因为我对一直很有兴趣,而浦先生的文章见到的人又不很多。当然也会间出己意,说一点我的看法。
小时候到一个亲戚家去拜寿。是这家的老太爷的整生日,很热闹,寿堂布置得很辉煌。最使我发生兴趣的是供桌上一堂“人”。泥塑的头,衣服是绢制的,真是栩栩如生,好看极了。我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
的形成大概在宋元之际。最初好像出现在戏曲里。元人杂剧如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都提到,只是的名单与后世稍有出入。明初的周宪王《诚斋杂剧》中《群仙庆寿蟠桃会》第四折毛女唱:
(水仙子)这个是吕洞宾手把太阿携。这个是蓝采和身穿绿道衣。这个是汉钟离头绾双髽髻。这个是曹国舅拿着笊篱。这个是韩湘子将造化能移。这个是白髭髭唐张果。这个是皂罗衫铁拐李。这个是徐神翁喜笑微微。
除了缺一名何仙姑(多了一位徐神翁),与今天流传的已无区别。稍后,出现在绘画里。王世贞《题像后》云:“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不知其会所由始,亦不知其画所由始。余所睹仙迹及图史亦详矣,凡元以前无一笔,而我明如冷起敬、吴伟、杜董稍有名矣,亦未尝及之。”更后,就成为工艺美术的重要题材,凡瓷器、木雕、漆画、泥塑、面人、刺绣、剪纸,无不有。不但的形象为人熟悉,就是他们所持的“道具”,大家也都一望就知道:汉钟离的芭蕉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的渔鼓简板、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拍板。这八样东西成了八位仙人的代表。这在工艺上有个专用名称,叫作“小”。“小”往往用飘舞的绸带装饰,这样才好看,也才有仙意。我曾在内蒙古的一个喇嘛庙的墙壁上看到堆塑出来的“小”,这使我很为惊奇了:和喇嘛教有什么关系呢?后来一想:大概修庙的工匠是汉人,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所熟悉的装饰图样安到喇嘛庙的墙上来了。喇嘛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糊里糊涂地就接受了。于此可见影响之广。中国人不认得的大概很少。“过海,各显其能”“一个人唱不了《庆寿》”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俗话。如果没有,中国的民间工艺就会缺了一大块,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会缺了一块。
是一个仙人集体,一个八人小组,但是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他们不是一同成仙得道的。他们有个别的人有师承关系,如汉钟离和吕洞宾,吕洞宾和铁拐李,大多数并没有。比如何仙姑和韩湘子,可以说毫不相干。不知道这八位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因此像王世贞那样有学问的人,也“不知其会所由始”。
这八位,原来都是单个的仙人。
张果老比较实在,大概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其人见于正史,他是唐玄宗时人,隐于中条山,应明皇诏入朝,道号通玄先生。《旧唐书》《新唐书》皆入方士传。但是所录亦已异常。他的著名故事是骑驴。他乘一白驴,日行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它分明写在“正史”里!大概唐玄宗好道,于是许多奇奇怪怪、不近情理的事,虽史臣也不得不相信。这以后,张果老和驴遂分不开了。单幅的张果老画像,大都骑驴。若是群像,他大都也是地下走,因为画驴太占地方。别人都走着,他骑驴,也未免特殊化。单幅画张果老,往往画他倒骑毛驴。这实在是民间的一大创造。毛驴倒骑,咋走呢?这大概是有寓意的。倒骑,表示来去无定向,任凭毛驴随意地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显出仙人的洒脱;另外,倒骑,是向后看。不看前而看后,有一点哲学的意味了。总之张果老倒骑毛驴,是可以使老百姓失笑,并且有所解悟的。至于此老何时从赵州桥上过,并在桥石上留下一串驴蹄的印迹,则不可考。“张果老骑驴桥上走”,《小放牛》的歌声传唱了有多少年了?
里最出风头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据说名岩,大概是残唐五代时的人,读过书,屡举进士不第,后来学了道。元曲里关于他的仙迹特多,大都是度人。他后来,到了元朝,为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全真教为道教的一派,即北京的白云观邱处机所信奉的那一派)的宗师,地位很高了。不少地方都有他的专祠。山西的永乐宫就是他的专祠之一。著名的永乐宫壁画,画的就是此公的事迹。他俨然成了八人小组的小组长。他的出名是在岳州,即今岳阳。岳阳楼挹洞庭之胜,加以范仲淹作记,名重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于是有人造出仙迹,说是吕洞宾曾在城南古寺留诗。诗共两首,被人传诵的是:
朝游鄂渚暮苍梧,
袖有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诗写得真不赖,于仙风道骨之中含豪侠之气。但也有人怀疑这是江湖间人乘醉而作的奇纵之笔,未必真是仙迹。他的出名和汤显祖的《邯郸梦》很有关系。《三醉》一折慷慨淋漓,声容并茂,是冠生的名曲。民间流传他曾三戏白牡丹,在他的形象上加了一笔放荡的色彩。总之,他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仙人,很有诗人气质。他的诗人气质是为老百姓所理解的,并且是欣赏的。
何仙姑一说是广州增城人,一说是永州人,总之是南方人,——她和张果老交谈大概是相当费事的。十四五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一说是遇到仙人给了她枣子吃,一说是给了她桃子吃,于是“不饥无漏”。既不要吃东西,又不用解大小便,实在是省事得很。一说给她桃子吃的就是吕洞宾。她的本事只是能“言人休咎”。没有什么稀奇。她的出名和汤显祖也是有关系的。汤显祖《邯郸梦》写吕洞宾度卢生,即有名的“黄粱梦”故事。吕度卢生,事出有因。东华帝君敕修蓬莱山门,门外蟠桃一株,时有浩劫刚风,等闲吹落花片,塞碍天门。先是,吕洞宾度得何仙姑在天门扫花,后奉帝君旨意,何仙姑证入仙班,需再找一人,接替何仙姑扫花之役,吕洞宾这才往赤县神州去度卢生。何仙姑扫花,纯粹是汤显祖想象出来的,以前没有人这样说过。不过《扫花》一折,词曲俱美,于是便流传开了。何仙姑送吕洞宾下凡,叮咛嘱咐,叫他早些回来,使人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错教人遗恨碧桃花”,这说的是什么呢?腔也很软,很绵缠的。
汉钟离说不清是汉朝人还是唐朝人。一般都说他复姓钟离,名权。他是个大汉,梳着两个髽髻,“虬髯蓬鬓,睥睨物表”,相貌长得很不错。据说他会写字,写的字当然是龙飞凤舞,飘飘然很有仙人风度。他不知怎么在全真教的系统上变为东华帝君的大弟子,纯阳吕真人之师。到元世祖至元六年封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至大元年加赠“正阳开悟垂教帝君”,头衔极阔。但是实际上他并无任何事迹可传。他为什么拿一把芭蕉扇?大概是因为他块儿大,怕热。
现在画里的蓝采和是个小孩子,很秀气,在戏里是用旦角扮的,以致赵瓯北竟以为他是女的,这实在是一大误会。他的事迹最早见于沈汾的《续仙传》。沈氏原传略云:“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銙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 -->>
我的老师浦江清先生(他教过我散曲)曾写过一篇《考》。这是国内讲的最完备的一篇文章。本文的材料都是从浦先生的文章里取来的,可以说是浦先生文章的一个缩写本。所以要缩写,是因为我对一直很有兴趣,而浦先生的文章见到的人又不很多。当然也会间出己意,说一点我的看法。
小时候到一个亲戚家去拜寿。是这家的老太爷的整生日,很热闹,寿堂布置得很辉煌。最使我发生兴趣的是供桌上一堂“人”。泥塑的头,衣服是绢制的,真是栩栩如生,好看极了。我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
的形成大概在宋元之际。最初好像出现在戏曲里。元人杂剧如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都提到,只是的名单与后世稍有出入。明初的周宪王《诚斋杂剧》中《群仙庆寿蟠桃会》第四折毛女唱:
(水仙子)这个是吕洞宾手把太阿携。这个是蓝采和身穿绿道衣。这个是汉钟离头绾双髽髻。这个是曹国舅拿着笊篱。这个是韩湘子将造化能移。这个是白髭髭唐张果。这个是皂罗衫铁拐李。这个是徐神翁喜笑微微。
除了缺一名何仙姑(多了一位徐神翁),与今天流传的已无区别。稍后,出现在绘画里。王世贞《题像后》云:“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不知其会所由始,亦不知其画所由始。余所睹仙迹及图史亦详矣,凡元以前无一笔,而我明如冷起敬、吴伟、杜董稍有名矣,亦未尝及之。”更后,就成为工艺美术的重要题材,凡瓷器、木雕、漆画、泥塑、面人、刺绣、剪纸,无不有。不但的形象为人熟悉,就是他们所持的“道具”,大家也都一望就知道:汉钟离的芭蕉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的渔鼓简板、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拍板。这八样东西成了八位仙人的代表。这在工艺上有个专用名称,叫作“小”。“小”往往用飘舞的绸带装饰,这样才好看,也才有仙意。我曾在内蒙古的一个喇嘛庙的墙壁上看到堆塑出来的“小”,这使我很为惊奇了:和喇嘛教有什么关系呢?后来一想:大概修庙的工匠是汉人,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所熟悉的装饰图样安到喇嘛庙的墙上来了。喇嘛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糊里糊涂地就接受了。于此可见影响之广。中国人不认得的大概很少。“过海,各显其能”“一个人唱不了《庆寿》”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俗话。如果没有,中国的民间工艺就会缺了一大块,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会缺了一块。
是一个仙人集体,一个八人小组,但是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他们不是一同成仙得道的。他们有个别的人有师承关系,如汉钟离和吕洞宾,吕洞宾和铁拐李,大多数并没有。比如何仙姑和韩湘子,可以说毫不相干。不知道这八位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因此像王世贞那样有学问的人,也“不知其会所由始”。
这八位,原来都是单个的仙人。
张果老比较实在,大概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其人见于正史,他是唐玄宗时人,隐于中条山,应明皇诏入朝,道号通玄先生。《旧唐书》《新唐书》皆入方士传。但是所录亦已异常。他的著名故事是骑驴。他乘一白驴,日行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它分明写在“正史”里!大概唐玄宗好道,于是许多奇奇怪怪、不近情理的事,虽史臣也不得不相信。这以后,张果老和驴遂分不开了。单幅的张果老画像,大都骑驴。若是群像,他大都也是地下走,因为画驴太占地方。别人都走着,他骑驴,也未免特殊化。单幅画张果老,往往画他倒骑毛驴。这实在是民间的一大创造。毛驴倒骑,咋走呢?这大概是有寓意的。倒骑,表示来去无定向,任凭毛驴随意地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显出仙人的洒脱;另外,倒骑,是向后看。不看前而看后,有一点哲学的意味了。总之张果老倒骑毛驴,是可以使老百姓失笑,并且有所解悟的。至于此老何时从赵州桥上过,并在桥石上留下一串驴蹄的印迹,则不可考。“张果老骑驴桥上走”,《小放牛》的歌声传唱了有多少年了?
里最出风头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据说名岩,大概是残唐五代时的人,读过书,屡举进士不第,后来学了道。元曲里关于他的仙迹特多,大都是度人。他后来,到了元朝,为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全真教为道教的一派,即北京的白云观邱处机所信奉的那一派)的宗师,地位很高了。不少地方都有他的专祠。山西的永乐宫就是他的专祠之一。著名的永乐宫壁画,画的就是此公的事迹。他俨然成了八人小组的小组长。他的出名是在岳州,即今岳阳。岳阳楼挹洞庭之胜,加以范仲淹作记,名重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于是有人造出仙迹,说是吕洞宾曾在城南古寺留诗。诗共两首,被人传诵的是:
朝游鄂渚暮苍梧,
袖有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诗写得真不赖,于仙风道骨之中含豪侠之气。但也有人怀疑这是江湖间人乘醉而作的奇纵之笔,未必真是仙迹。他的出名和汤显祖的《邯郸梦》很有关系。《三醉》一折慷慨淋漓,声容并茂,是冠生的名曲。民间流传他曾三戏白牡丹,在他的形象上加了一笔放荡的色彩。总之,他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仙人,很有诗人气质。他的诗人气质是为老百姓所理解的,并且是欣赏的。
何仙姑一说是广州增城人,一说是永州人,总之是南方人,——她和张果老交谈大概是相当费事的。十四五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一说是遇到仙人给了她枣子吃,一说是给了她桃子吃,于是“不饥无漏”。既不要吃东西,又不用解大小便,实在是省事得很。一说给她桃子吃的就是吕洞宾。她的本事只是能“言人休咎”。没有什么稀奇。她的出名和汤显祖也是有关系的。汤显祖《邯郸梦》写吕洞宾度卢生,即有名的“黄粱梦”故事。吕度卢生,事出有因。东华帝君敕修蓬莱山门,门外蟠桃一株,时有浩劫刚风,等闲吹落花片,塞碍天门。先是,吕洞宾度得何仙姑在天门扫花,后奉帝君旨意,何仙姑证入仙班,需再找一人,接替何仙姑扫花之役,吕洞宾这才往赤县神州去度卢生。何仙姑扫花,纯粹是汤显祖想象出来的,以前没有人这样说过。不过《扫花》一折,词曲俱美,于是便流传开了。何仙姑送吕洞宾下凡,叮咛嘱咐,叫他早些回来,使人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错教人遗恨碧桃花”,这说的是什么呢?腔也很软,很绵缠的。
汉钟离说不清是汉朝人还是唐朝人。一般都说他复姓钟离,名权。他是个大汉,梳着两个髽髻,“虬髯蓬鬓,睥睨物表”,相貌长得很不错。据说他会写字,写的字当然是龙飞凤舞,飘飘然很有仙人风度。他不知怎么在全真教的系统上变为东华帝君的大弟子,纯阳吕真人之师。到元世祖至元六年封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至大元年加赠“正阳开悟垂教帝君”,头衔极阔。但是实际上他并无任何事迹可传。他为什么拿一把芭蕉扇?大概是因为他块儿大,怕热。
现在画里的蓝采和是个小孩子,很秀气,在戏里是用旦角扮的,以致赵瓯北竟以为他是女的,这实在是一大误会。他的事迹最早见于沈汾的《续仙传》。沈氏原传略云:“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銙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