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牛吏之帝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耿弇虽说是将才无双,但他的本事在战场上,像这种决定家族未来的方向性问题一向是耿况拍板,老耿才是耿氏的掌舵人。
当年老耿差耿弇去洛阳见更始皇帝,说是贡献方物,打点权贵,其实也是送质子表明态度,那个时候他已经替耿氏站过队了。
至于耿弇半路拐了弯,就近投奔刘秀去了,据他自己说是王郎起兵导致道路不通。真相不得而知,但很大的可能是:耿弇和他爹的意见有点偏差,他看中的不是刘玄,而是昆阳英雄刘秀。耿弇不愿意在洛阳做质子,而是想追随偶像争战沙场。
可谁特么的知道,他投奔的刘秀是个光杆司令,两个人的会面其实是两个光棍的握手,是一个没有兵的军区司令员拜见一个没有兵的全国总司令,最后兵从哪儿来?还得是耿弇这个败家子回家掏老爹的家底。
好在刘秀当时是刘玄的持节特使,俩人表面上是一伙,老耿和小耿的意见算是一致的。等到刘玄令刘秀罢兵,召他回去的时候,耿弇的态度就非常明确了。
他跑到刘秀的床前去劝。刘玄的命令千万别听,一定要自己创业,他耿弇愿意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最后还是得祸祸老爹。
如今耿况这个掌门人又要带着耿氏转向,想要上刘钰的大船,多亏这些年他拼命地拦着,没让儿子把家底给祸祸光了,才算留了点资本,在面对长安朝廷的时候还有些底气。
在入宫拜见时,皇帝关心了耿况在上谷的生活,态度亲切地说道:“边郡是寒苦之地,不适宜长久居住。雍奴侯寇恂已决定在开春之后将家眷接来长安,朕已赐了他田宅。”
耿况立即说道:“陛下,您可太偏心了!臣的年纪比寇恂还大,毛病比他还多,一到冬天腰和腿都隐隐作痛,这都是在北方落下的毛病。您可不能厚此薄彼,只想着您的寇卿,不念着老臣。臣看长安不错,也想厚着脸皮向陛下求一座宅子,来长安养老呢!”
刘钰哈哈大笑,心想这老家伙真特么的上道,正合朕意!当即就赐了宅第,又赐黄金又赐良田,补偿耿氏的搬迁损失,作为其安家费用。
耿况就算是彻底把耿氏交了出去,死心塌地跟着长安走了。
这个决定其实在他来长安之前就下了,当时是寇恂来信劝他,说如今之天下必定要在刘钰和刘秀之间决出了。耿氏已经背弃了刘秀,除了全心全意侍奉长安朝廷,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守着上谷一郡,不趁着此时建立大功,打下家族的根基,耿氏的未来堪忧啊!
耿况深知这封信中肯定有皇帝的授意,刘钰在试探他,他若再不识趣,惹得皇帝心里不痛快,万一跟他来硬的,难道耿氏再去吃刘秀的回头草?
耿况亲眼见到刘秀这两年的艰难处境,此时天下形势明朗,再不是从前群雄并起,只靠一郡就能割据观望的时候了。反正早晚要来长安做顺民,晚来不如早来。正好趁着朝正月的时机来表明心迹,然后耿弇这头憋坏了的猛虎就理所当然可以下山立功了。
他的表态将整个耿氏绑上了建世皇帝的战车,皇帝可以大胆地实施自己早就在计划的幽州战略了。
耿况的识趣立即得到了回报,第二天,皇帝封耿国为驸马都尉,与他在邯郸时的官职相同。
耿弇则被皇帝召进宫去,君臣两个围着沙盘讨论了半天幽州战略,耿弇摩拳擦掌地准备再次出征了。
现在代郡太守闵堪比较被动了,从心底里说,他是不愿意来长安“享清福”的,但是随着上谷耿氏和寇氏彻底倒向长安,闵堪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当年天下大乱,谁也顾不上北部边郡,他可以安心在代郡做土皇帝,可是如今皇帝明显要把手伸到边郡去,让他直接面对选择的十字路口。
代郡的位置,处在雁门、太原、上谷的包围之中,在皇帝收了上谷之后,代郡还想保持超然的自立状态难上加难。
但是闵堪不想这么轻易地屈服,他决定继续装糊涂,绝不主动提入朝的事儿,万一皇帝先提,他就再找理由推托。
好在他觐见之时,皇帝只问了问代郡的军政情况,又关心他在代郡的生活,闵堪告辞时皇帝还在嘱咐他,一定要把代郡管理好呀!
闵堪大大地松了口气,觉得之前是他自己想多了,皇帝根本没有要抢他代郡的意思。
他暗暗地嘲笑耿况,老耿未免胆子太小,居然请求举族迁到长安,而且迫不及待地就往家里写信,让他们准备内迁。耿氏在上谷那么大的势力,说放弃就放弃了,多少年经营毁于一旦。
之后的一件事更是印证了闵堪的想法。
这次诸侯入朝最大的咖,安丰侯、凉州牧窦融人还没到,奏书已经摆在了皇帝案头,内容是请求辞去凉州牧的职位。。。他也想搬家到长安。
皇帝直接回了两个字:不准。
窦融来长安之后受到空前的礼遇,皇帝见到他像是见到自己多年不见的亲戚似的,整张黑脸都发着光。
话说回来,他和窦融如今还真是亲戚。他的二兄刘茂是窦融的女婿,两个人已成亲两年,育有一子,刘家和窦家有姻亲关系。
窦融当着皇帝的面再次请求辞职,皇帝还是不准,一力挽留,那个样子根本就不是装出来的。窦融这个凉州牧根本就辞不出去。
窦融有点无奈,闵堪却彻底放了心,他一边庆幸自己的英明决定,一边在心里忍不住地骂耿况:这个傻老头。
正旦大朝的日子终于到了。
天还没亮,长乐宫中布满旗帜,卫士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廷中排列着一列列的战车,一排排的骑士,步卒更是阵列森严,他们手中持着长长的矛戟,面容肃穆,兵刃森森地发着寒光。人数虽众,除了马的喷鼻和蹄声,以及来往官员的脚步声,并没什么别的声响,使整个宫殿充满庄重的气氛。
天刚一亮,有谒者引导着诸侯百官依次入殿,在殿中等侯,众人沉默肃立等待。
&... -->>
耿弇虽说是将才无双,但他的本事在战场上,像这种决定家族未来的方向性问题一向是耿况拍板,老耿才是耿氏的掌舵人。
当年老耿差耿弇去洛阳见更始皇帝,说是贡献方物,打点权贵,其实也是送质子表明态度,那个时候他已经替耿氏站过队了。
至于耿弇半路拐了弯,就近投奔刘秀去了,据他自己说是王郎起兵导致道路不通。真相不得而知,但很大的可能是:耿弇和他爹的意见有点偏差,他看中的不是刘玄,而是昆阳英雄刘秀。耿弇不愿意在洛阳做质子,而是想追随偶像争战沙场。
可谁特么的知道,他投奔的刘秀是个光杆司令,两个人的会面其实是两个光棍的握手,是一个没有兵的军区司令员拜见一个没有兵的全国总司令,最后兵从哪儿来?还得是耿弇这个败家子回家掏老爹的家底。
好在刘秀当时是刘玄的持节特使,俩人表面上是一伙,老耿和小耿的意见算是一致的。等到刘玄令刘秀罢兵,召他回去的时候,耿弇的态度就非常明确了。
他跑到刘秀的床前去劝。刘玄的命令千万别听,一定要自己创业,他耿弇愿意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最后还是得祸祸老爹。
如今耿况这个掌门人又要带着耿氏转向,想要上刘钰的大船,多亏这些年他拼命地拦着,没让儿子把家底给祸祸光了,才算留了点资本,在面对长安朝廷的时候还有些底气。
在入宫拜见时,皇帝关心了耿况在上谷的生活,态度亲切地说道:“边郡是寒苦之地,不适宜长久居住。雍奴侯寇恂已决定在开春之后将家眷接来长安,朕已赐了他田宅。”
耿况立即说道:“陛下,您可太偏心了!臣的年纪比寇恂还大,毛病比他还多,一到冬天腰和腿都隐隐作痛,这都是在北方落下的毛病。您可不能厚此薄彼,只想着您的寇卿,不念着老臣。臣看长安不错,也想厚着脸皮向陛下求一座宅子,来长安养老呢!”
刘钰哈哈大笑,心想这老家伙真特么的上道,正合朕意!当即就赐了宅第,又赐黄金又赐良田,补偿耿氏的搬迁损失,作为其安家费用。
耿况就算是彻底把耿氏交了出去,死心塌地跟着长安走了。
这个决定其实在他来长安之前就下了,当时是寇恂来信劝他,说如今之天下必定要在刘钰和刘秀之间决出了。耿氏已经背弃了刘秀,除了全心全意侍奉长安朝廷,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守着上谷一郡,不趁着此时建立大功,打下家族的根基,耿氏的未来堪忧啊!
耿况深知这封信中肯定有皇帝的授意,刘钰在试探他,他若再不识趣,惹得皇帝心里不痛快,万一跟他来硬的,难道耿氏再去吃刘秀的回头草?
耿况亲眼见到刘秀这两年的艰难处境,此时天下形势明朗,再不是从前群雄并起,只靠一郡就能割据观望的时候了。反正早晚要来长安做顺民,晚来不如早来。正好趁着朝正月的时机来表明心迹,然后耿弇这头憋坏了的猛虎就理所当然可以下山立功了。
他的表态将整个耿氏绑上了建世皇帝的战车,皇帝可以大胆地实施自己早就在计划的幽州战略了。
耿况的识趣立即得到了回报,第二天,皇帝封耿国为驸马都尉,与他在邯郸时的官职相同。
耿弇则被皇帝召进宫去,君臣两个围着沙盘讨论了半天幽州战略,耿弇摩拳擦掌地准备再次出征了。
现在代郡太守闵堪比较被动了,从心底里说,他是不愿意来长安“享清福”的,但是随着上谷耿氏和寇氏彻底倒向长安,闵堪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当年天下大乱,谁也顾不上北部边郡,他可以安心在代郡做土皇帝,可是如今皇帝明显要把手伸到边郡去,让他直接面对选择的十字路口。
代郡的位置,处在雁门、太原、上谷的包围之中,在皇帝收了上谷之后,代郡还想保持超然的自立状态难上加难。
但是闵堪不想这么轻易地屈服,他决定继续装糊涂,绝不主动提入朝的事儿,万一皇帝先提,他就再找理由推托。
好在他觐见之时,皇帝只问了问代郡的军政情况,又关心他在代郡的生活,闵堪告辞时皇帝还在嘱咐他,一定要把代郡管理好呀!
闵堪大大地松了口气,觉得之前是他自己想多了,皇帝根本没有要抢他代郡的意思。
他暗暗地嘲笑耿况,老耿未免胆子太小,居然请求举族迁到长安,而且迫不及待地就往家里写信,让他们准备内迁。耿氏在上谷那么大的势力,说放弃就放弃了,多少年经营毁于一旦。
之后的一件事更是印证了闵堪的想法。
这次诸侯入朝最大的咖,安丰侯、凉州牧窦融人还没到,奏书已经摆在了皇帝案头,内容是请求辞去凉州牧的职位。。。他也想搬家到长安。
皇帝直接回了两个字:不准。
窦融来长安之后受到空前的礼遇,皇帝见到他像是见到自己多年不见的亲戚似的,整张黑脸都发着光。
话说回来,他和窦融如今还真是亲戚。他的二兄刘茂是窦融的女婿,两个人已成亲两年,育有一子,刘家和窦家有姻亲关系。
窦融当着皇帝的面再次请求辞职,皇帝还是不准,一力挽留,那个样子根本就不是装出来的。窦融这个凉州牧根本就辞不出去。
窦融有点无奈,闵堪却彻底放了心,他一边庆幸自己的英明决定,一边在心里忍不住地骂耿况:这个傻老头。
正旦大朝的日子终于到了。
天还没亮,长乐宫中布满旗帜,卫士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廷中排列着一列列的战车,一排排的骑士,步卒更是阵列森严,他们手中持着长长的矛戟,面容肃穆,兵刃森森地发着寒光。人数虽众,除了马的喷鼻和蹄声,以及来往官员的脚步声,并没什么别的声响,使整个宫殿充满庄重的气氛。
天刚一亮,有谒者引导着诸侯百官依次入殿,在殿中等侯,众人沉默肃立等待。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