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千金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令尽,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汤
治小儿中风,恶痱不能语,口眼了戾,四肢不随方。
石膏(一合) 麻黄(八铢)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药 当归(各四铢) 细辛(二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余药,煮取一升,三岁儿分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 牡蛎 龙骨 栝蒌根 甘草 桂心(各十二铢)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二服。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二物石膏汤
治少小中风,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两)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纳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汤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方(即伤寒篇,本方见于十一)
二物驴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风方。
驴毛(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为末。小儿不能饮,以乳汁和之,苇筒贮泻着咽中,然后饮乳令入腹。
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 铅丹 秦艽 钩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两) 菖蒲 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 蜣螂(十枚) 甘草(三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
镇心丸
治小儿惊痫百病镇心气方。
银屑(十二铢) 水银(二十铢) 牛黄(六铢) 大黄(六分) 茯苓(三分) 茯神 远志 防己 白蔹 雄黄 人参 芍药(各二分) 紫石英 真珠 防葵 铁精(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别治诸药和丸。二岁儿如麻子二丸,随儿大小增之。
一方无牛黄。
丹参赤膏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
丹参 雷丸 芒硝 戎盐 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钟一宿,以成炼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纳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
甘草 防风(各一两) 白术 桔梗(各二十铢) 雷丸(二两半)
上五味 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遍,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灸法
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病。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夭横也。
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可针灸抓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抓之。
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承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
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时病所在,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夫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当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壮,挟胃脘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
肾痫之为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状,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
肠痫之为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上五脏痫证候。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犬痫之为病,手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上六畜痫证候。
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灸两旁各一寸五壮。
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以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
上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俱灸之。
轻者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
次灸胸堂。次灸脐中。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次灸胃脘。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脘,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若手足掣 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间,次灸少阳。
上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
日令尽,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汤
治小儿中风,恶痱不能语,口眼了戾,四肢不随方。
石膏(一合) 麻黄(八铢)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药 当归(各四铢) 细辛(二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余药,煮取一升,三岁儿分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 牡蛎 龙骨 栝蒌根 甘草 桂心(各十二铢)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二服。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二物石膏汤
治少小中风,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两)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纳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汤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方(即伤寒篇,本方见于十一)
二物驴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风方。
驴毛(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为末。小儿不能饮,以乳汁和之,苇筒贮泻着咽中,然后饮乳令入腹。
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 铅丹 秦艽 钩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两) 菖蒲 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 蜣螂(十枚) 甘草(三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
镇心丸
治小儿惊痫百病镇心气方。
银屑(十二铢) 水银(二十铢) 牛黄(六铢) 大黄(六分) 茯苓(三分) 茯神 远志 防己 白蔹 雄黄 人参 芍药(各二分) 紫石英 真珠 防葵 铁精(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别治诸药和丸。二岁儿如麻子二丸,随儿大小增之。
一方无牛黄。
丹参赤膏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
丹参 雷丸 芒硝 戎盐 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钟一宿,以成炼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纳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
甘草 防风(各一两) 白术 桔梗(各二十铢) 雷丸(二两半)
上五味 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遍,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灸法
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病。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夭横也。
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可针灸抓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抓之。
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承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
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时病所在,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夫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当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壮,挟胃脘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
肾痫之为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状,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
肠痫之为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上五脏痫证候。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犬痫之为病,手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上六畜痫证候。
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灸两旁各一寸五壮。
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以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
上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俱灸之。
轻者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
次灸胸堂。次灸脐中。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次灸胃脘。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脘,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若手足掣 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间,次灸少阳。
上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