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掌柜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百姓领孩子过来。
宋掌柜……
唐景玉心中一动:“你说的是宋殊宋掌柜?”
高壮汉子笑了:“可不就是他?整个苏州府提起宋掌柜,最先想到的都是我们嘉定的这位,难道小兄弟不是来拜师的?”
唐景玉挠挠头,尴尬笑道:“我爹让我来的,他老人家不知从哪听说宋掌柜要收徒,知道有前途就让我来了,其实宋掌柜到底干啥他也不知道,大哥你急着走不?不急我请你喝茶,大哥给我说说宋掌柜的事?”
高壮汉子并不急,一听有免费茶喝,耐心地介绍起来。
唐景玉一边喝茶一边听,越听越震惊。
她只知道宋殊是当年的新科状元,也知道他是新帝倚仗的宠臣,就这些也都是在街上听说的,其他的她不曾主动打听。如果不是宋殊生的太好,四年过去,她恐怕都认不出这个跟她没有半点关系的天之骄子。
原来宋家祖上是做灯笼的,做的还特别好。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着宋家祖祖辈辈钻研出来的好手艺,宋家灯笼在苏州府乃首屈一指,曾多次在元宵、中秋花灯会上夺魁。几十年前有任知府盛赞宋家灯笼巧夺天工,于次年元宵将一对儿灯笼作为贡品送入宫中。圣上听说有官员送灯笼做贡品,心中好奇,待见了宋家精心制作的灯笼,龙颜大悦,当场下旨,命宋家每年元宵都要上贡一对儿花灯。
自此,宋家一举成名,前来订做灯笼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宋家并没有因此洋洋自得,依旧守在嘉定这个小县城,底下只雇四五个学徒做事,而宋家族人每月只做三对儿灯笼,做完了,谁来订做都得等到下个月,按顺序接单。学徒得宋家家主指点,手艺也属上乘,做灯笼并没有数量限制,一般富贵人家因为排的时间太长不愿意等,便退而求其次,在宋家灯铺选合心意的灯笼回去,反正拿出去说一声是在宋家做的,都很有体面。如此,宋家灯铺虽小,却生意兴隆。
到了宋殊这一代,他父亲早死,宋老太爷一手将两个孙子拉扯大。长孙宋启承接家业,次孙宋殊天赋聪颖,得拜本朝大儒南山书院院长庄寅为师,年方十八便连中三元,名扬天下,后又随驾亲征,大败胡人。然,就在宋殊凯旋归来即将加官封爵的当头,忽闻长兄暴病噩耗。宋殊当即向圣上辞官,言明回家替兄守孝,另承袭祖业。
承袭祖业,也就是做灯笼。
堂堂状元郎回家做灯笼,圣上不舍明珠蒙尘,再三挽留。宋殊则称朝廷人才济济,不缺他宋殊一人,但宋家制灯乃是祖传手艺,不该断绝在他手里,言辞恳切。圣上大赞其孝心,又因欣赏宋殊书画,便命宋殊学成后,宋家进贡灯笼均由宋殊来做,赐名“状元灯”。
宋殊辞官回乡,仅用一年便尽得祖父真传,呈上的第一对儿状元灯手工精湛又兼文人风雅,在宫里三年一次的花灯赛上一举得魁,圣上赞不绝口。宋殊名噪一时,虽为不入流的手艺工匠,因他貌若潘安才名远播又得圣心,不少名门闺秀都有意与之结为连理,更有不少人慕名拜师。
宋殊却扬言而立之前不谈婚事,一心制灯,委婉推拒了众多令旁人欣羡的好亲事。至于收徒,今年是他第一次传出话来,报名的人快把灯铺门槛踏平了,为显公允,宋殊决定安排三场比试,最后脱颖而出的才能拜师。
讲了一大串,高壮大汉口渴喝茶,拍拍唐景玉肩膀道:“我要走了,今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小兄弟还是早点去吧,运气好被宋掌柜看上,一盏灯笼就能卖个十几二十两,一辈子都吃香喝辣啊。”
唐景玉呆呆地坐着。
她觉得宋殊脑子有问题,灯笼再值钱又如何,能比得上高官厚禄?他竟然为了所谓祖业放弃大好前程?换成她,说什么也不会回来卖灯笼啊。
不过,当宋殊徒弟一盏灯笼就能卖十几两银子,这么贵,难道宋家灯笼是银子做的?
唐景玉倒是真的想看看宋殊做的灯笼了。
不过在那之前,她还得去另一处看看。
付茶钱时,唐景玉跟茶寮伙计打听南山书院在何处,伙计很客气地给她指点,唐景玉道谢过后离去。
关于宋殊,还有一件事也挺让她意外的……宋殊竟然是她外祖父的弟子。
她跟钱进说的唯一真话,就是她确实有亲戚在嘉定县,但她不是来投奔亲戚的。
两刻钟后,唐景玉坐在一颗茂盛的樟树下,盯着对面白墙灰瓦的南山书院发怔。
江南多才子,庄家先祖更是才子辈出,乃是前朝大族之一。前朝被赵家占了江山时,庄家一位先祖正好任太子太师,太子被杀,那位先祖拒绝为新朝效命,回乡归隐著书立学,开设南山学院,并立下祖训禁止庄家子孙入仕当官。
庄家现任家主,唐景玉的外祖父庄寅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可惜子嗣艰难,妻子许氏嫁到庄家三年未孕,庄寅便纳了二房柳氏,柳氏一举得男,而原配许氏二十五岁才难产生了一个女儿,从此再未有孕。
那个女儿,也就是唐景玉的娘,嫁给了书院一个学子,后随夫进京……
母亲病逝时唐景玉才七岁,但她记得母亲,那是一个温柔娴静的江南女子,眉如远山貌若幽兰,她会抱着她给她讲童年趣事,也会亲手教她读书写字,轻声细语,是最好的娘亲。母亲去的时候再三叮嘱她,庄家派人过来送葬时,她一定要求他们带她回嘉定。
唐景玉不懂母亲为何这样说,她舍不得父亲,但她还是听母亲的话求了。庄家来送葬的是舅舅,二房生出来的舅舅,那个时候唐景玉不懂亲舅舅跟庶舅舅的区别,两者在她眼里是一样的,她求舅舅带她走,舅舅冷着脸告诉她她是唐家的女儿。
舅舅不肯带她,正好唐景玉也不是特别想去,就没有坚持。
父亲很快娶了上峰的女儿,继母不喜欢她,父亲对她的关心也越来越少,唐景玉渐渐发现家里没人喜欢她,她是多余的,于是她偷偷给外祖父写信。半年没有回信,她又写了一封,依然没有,然后因为不肯把母亲留给她的首饰送给继母的侄女,被父亲狠狠打了一巴掌。
就是那一巴掌,唐景玉愤然离家。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嘉定,来问外祖父当年为何没去京城送女儿最后一程?问他后来没去接她是因为没收到信还是根本不想认她这个外孙女?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她被人贩子抓起来后,都不重要了。她想尽办法逃命,混成乞丐一点一点往南走,为了一个馒头跟别的乞丐打架……这一切都让她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所以即便庄家近在眼前,她也不想走进去求他们庇佑,她不想诉苦也不想求他们收留,这座宅子里面唯一让她惦记的,是她的外祖母,那个母亲常常跟她提起的女人。
或许,等她有钱了,等她可以养活自己了,再来串亲戚也不迟。
是串亲戚,而不是寄人篱下。
红日西斜,书院里面忽的传来人语,应该是学子们散学了。
唐景玉拍拍屁股站了起来,最后看一眼门前悬着的匾额,转身离去。?
☆、第5章
?宋家灯铺在城东万安街上,唐景玉满头大汗赶过去时,一眼瞧见一条长长的队伍,都快占了小半条街了。
的百姓领孩子过来。
宋掌柜……
唐景玉心中一动:“你说的是宋殊宋掌柜?”
高壮汉子笑了:“可不就是他?整个苏州府提起宋掌柜,最先想到的都是我们嘉定的这位,难道小兄弟不是来拜师的?”
唐景玉挠挠头,尴尬笑道:“我爹让我来的,他老人家不知从哪听说宋掌柜要收徒,知道有前途就让我来了,其实宋掌柜到底干啥他也不知道,大哥你急着走不?不急我请你喝茶,大哥给我说说宋掌柜的事?”
高壮汉子并不急,一听有免费茶喝,耐心地介绍起来。
唐景玉一边喝茶一边听,越听越震惊。
她只知道宋殊是当年的新科状元,也知道他是新帝倚仗的宠臣,就这些也都是在街上听说的,其他的她不曾主动打听。如果不是宋殊生的太好,四年过去,她恐怕都认不出这个跟她没有半点关系的天之骄子。
原来宋家祖上是做灯笼的,做的还特别好。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着宋家祖祖辈辈钻研出来的好手艺,宋家灯笼在苏州府乃首屈一指,曾多次在元宵、中秋花灯会上夺魁。几十年前有任知府盛赞宋家灯笼巧夺天工,于次年元宵将一对儿灯笼作为贡品送入宫中。圣上听说有官员送灯笼做贡品,心中好奇,待见了宋家精心制作的灯笼,龙颜大悦,当场下旨,命宋家每年元宵都要上贡一对儿花灯。
自此,宋家一举成名,前来订做灯笼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宋家并没有因此洋洋自得,依旧守在嘉定这个小县城,底下只雇四五个学徒做事,而宋家族人每月只做三对儿灯笼,做完了,谁来订做都得等到下个月,按顺序接单。学徒得宋家家主指点,手艺也属上乘,做灯笼并没有数量限制,一般富贵人家因为排的时间太长不愿意等,便退而求其次,在宋家灯铺选合心意的灯笼回去,反正拿出去说一声是在宋家做的,都很有体面。如此,宋家灯铺虽小,却生意兴隆。
到了宋殊这一代,他父亲早死,宋老太爷一手将两个孙子拉扯大。长孙宋启承接家业,次孙宋殊天赋聪颖,得拜本朝大儒南山书院院长庄寅为师,年方十八便连中三元,名扬天下,后又随驾亲征,大败胡人。然,就在宋殊凯旋归来即将加官封爵的当头,忽闻长兄暴病噩耗。宋殊当即向圣上辞官,言明回家替兄守孝,另承袭祖业。
承袭祖业,也就是做灯笼。
堂堂状元郎回家做灯笼,圣上不舍明珠蒙尘,再三挽留。宋殊则称朝廷人才济济,不缺他宋殊一人,但宋家制灯乃是祖传手艺,不该断绝在他手里,言辞恳切。圣上大赞其孝心,又因欣赏宋殊书画,便命宋殊学成后,宋家进贡灯笼均由宋殊来做,赐名“状元灯”。
宋殊辞官回乡,仅用一年便尽得祖父真传,呈上的第一对儿状元灯手工精湛又兼文人风雅,在宫里三年一次的花灯赛上一举得魁,圣上赞不绝口。宋殊名噪一时,虽为不入流的手艺工匠,因他貌若潘安才名远播又得圣心,不少名门闺秀都有意与之结为连理,更有不少人慕名拜师。
宋殊却扬言而立之前不谈婚事,一心制灯,委婉推拒了众多令旁人欣羡的好亲事。至于收徒,今年是他第一次传出话来,报名的人快把灯铺门槛踏平了,为显公允,宋殊决定安排三场比试,最后脱颖而出的才能拜师。
讲了一大串,高壮大汉口渴喝茶,拍拍唐景玉肩膀道:“我要走了,今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小兄弟还是早点去吧,运气好被宋掌柜看上,一盏灯笼就能卖个十几二十两,一辈子都吃香喝辣啊。”
唐景玉呆呆地坐着。
她觉得宋殊脑子有问题,灯笼再值钱又如何,能比得上高官厚禄?他竟然为了所谓祖业放弃大好前程?换成她,说什么也不会回来卖灯笼啊。
不过,当宋殊徒弟一盏灯笼就能卖十几两银子,这么贵,难道宋家灯笼是银子做的?
唐景玉倒是真的想看看宋殊做的灯笼了。
不过在那之前,她还得去另一处看看。
付茶钱时,唐景玉跟茶寮伙计打听南山书院在何处,伙计很客气地给她指点,唐景玉道谢过后离去。
关于宋殊,还有一件事也挺让她意外的……宋殊竟然是她外祖父的弟子。
她跟钱进说的唯一真话,就是她确实有亲戚在嘉定县,但她不是来投奔亲戚的。
两刻钟后,唐景玉坐在一颗茂盛的樟树下,盯着对面白墙灰瓦的南山书院发怔。
江南多才子,庄家先祖更是才子辈出,乃是前朝大族之一。前朝被赵家占了江山时,庄家一位先祖正好任太子太师,太子被杀,那位先祖拒绝为新朝效命,回乡归隐著书立学,开设南山学院,并立下祖训禁止庄家子孙入仕当官。
庄家现任家主,唐景玉的外祖父庄寅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可惜子嗣艰难,妻子许氏嫁到庄家三年未孕,庄寅便纳了二房柳氏,柳氏一举得男,而原配许氏二十五岁才难产生了一个女儿,从此再未有孕。
那个女儿,也就是唐景玉的娘,嫁给了书院一个学子,后随夫进京……
母亲病逝时唐景玉才七岁,但她记得母亲,那是一个温柔娴静的江南女子,眉如远山貌若幽兰,她会抱着她给她讲童年趣事,也会亲手教她读书写字,轻声细语,是最好的娘亲。母亲去的时候再三叮嘱她,庄家派人过来送葬时,她一定要求他们带她回嘉定。
唐景玉不懂母亲为何这样说,她舍不得父亲,但她还是听母亲的话求了。庄家来送葬的是舅舅,二房生出来的舅舅,那个时候唐景玉不懂亲舅舅跟庶舅舅的区别,两者在她眼里是一样的,她求舅舅带她走,舅舅冷着脸告诉她她是唐家的女儿。
舅舅不肯带她,正好唐景玉也不是特别想去,就没有坚持。
父亲很快娶了上峰的女儿,继母不喜欢她,父亲对她的关心也越来越少,唐景玉渐渐发现家里没人喜欢她,她是多余的,于是她偷偷给外祖父写信。半年没有回信,她又写了一封,依然没有,然后因为不肯把母亲留给她的首饰送给继母的侄女,被父亲狠狠打了一巴掌。
就是那一巴掌,唐景玉愤然离家。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嘉定,来问外祖父当年为何没去京城送女儿最后一程?问他后来没去接她是因为没收到信还是根本不想认她这个外孙女?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她被人贩子抓起来后,都不重要了。她想尽办法逃命,混成乞丐一点一点往南走,为了一个馒头跟别的乞丐打架……这一切都让她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所以即便庄家近在眼前,她也不想走进去求他们庇佑,她不想诉苦也不想求他们收留,这座宅子里面唯一让她惦记的,是她的外祖母,那个母亲常常跟她提起的女人。
或许,等她有钱了,等她可以养活自己了,再来串亲戚也不迟。
是串亲戚,而不是寄人篱下。
红日西斜,书院里面忽的传来人语,应该是学子们散学了。
唐景玉拍拍屁股站了起来,最后看一眼门前悬着的匾额,转身离去。?
☆、第5章
?宋家灯铺在城东万安街上,唐景玉满头大汗赶过去时,一眼瞧见一条长长的队伍,都快占了小半条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