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督抚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了。建宁二年,鲁相史晨曾留碑于孔府,距此时四年,此人应是史晨之后的鲁相,若如此说来,多半并非圣裔了。”
孔宪增叹道:“想来彼时先人,也不会在本地为相的。能仅凭这若干字句,便联想至此,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为之。皇上点阮学使做山东学政,当是慧眼识人了。只是在下还想知道,这时我孔府又是哪一代子孙,其间有何事迹,还望阮学使赐教。”
阮元想想,道:“熹平二年,原无大事,彼时圣裔闻名之人,当数先师十九世孙孔季将公,二十世孙文礼公和文举公。此碑之前四年,正值第二次党锢之祸,名士张俭避难于圣人之家,文礼公和文举公倾力护之,是故张俭得以保全。后来事泄,牵连圣裔,文举公年仅十余,却慷慨赴难,乞愿代兄受死,兄弟二人为护名士,而争相请命,天下闻之而感动。朝廷中人,虽多有不愿,然宦竖百般刁难,最终无奈,仍处决了文礼公。此后三十五年,文举公亦因得罪曹操,阖门受难。乱世之下,其人可悯。”
阮元所谓孔季将,是孔子十九世孙孔宙,文礼和文举即是孔褒与孔融。眼看阮元如数家珍,将东汉末年孔氏掌故,一一言明,孔宪增自然大喜,道:“不想阮学使乙部之才,一精至斯,反是我孔氏子孙,对先人之事有所生疏了。阮学使,在下尚有一不情之请,望阮学使允准。七日之后,便是今冬的上丁祭日,若阮学使不弃,此次上丁祭礼,在下希望阮学使前来主持。这祭礼一向若是有学政莅临,便当由学政主祭,衍圣公助祭的,还望阮学使此番不要见怪。”
所谓上丁祭礼,指的是每年仲冬上旬丁日,皆要祭拜孔子之礼。孔宪增向阮元求祭,确是诚心,但其中心思,他并未告知阮元,彼时距离上丁祭日还有七日,阮元主试曲阜,一二日便可主持完毕,若是阮元主试之后,径自离去,就不属于“学政莅临”。但孔宪增看着阮元毕竟年少,也想试他一试,便以石碑之事相询,想着若是阮元能解此碑,或是言语中意,便将主祭之事相交于他,若阮元答不出,就送他离去,不再相扰。不料阮元学识如此精博,又兼礼数备至,他自然满意,便想着与阮元结交为友,顺便也将主祭之事交给他来做。
阮元听了,自然同意,道:“既然孔先生盛情如此,又兼旧例所在,在下自难相辞。只是在下也有一心愿,在下与恩师一向仰慕先师风采,故而想着到这衍圣公府观瞻一番,若是得见府中金石礼器,自当不胜感激。在下归馆,自当亲撰祭文,以至诚之心,相见于先师坐下。”
孔宪增点点头,道:“其实府中与朝中清要,历来相交甚多,阮学使既然到了府里,带学使前往观瞻一番,也是我家应尽之仪。至于家中金石礼器,若阮学使有相询之处,我也自当如实相告。”说罢,便带着阮元和乔书酉,前往金石陈列之处观赏去了。
孔府旧藏金石,便即丰富,又兼此时得蒙乾隆亲授十件内府周范铜器,眼看钟鸣鼎食之状,阮元和乔书酉也自然不住赞叹。孔宪增又提议,孔府后宅园林,亦是曲阜上佳之景,不如也去一道观看。阮元想想,此举并无不便,也自应了,留下乔书酉和几个家丁一起,在孔府积古斋记录礼器文字。
入得孔府后园,只觉花丛佳木,错落有致,此时已是仲冬,并无花朵绽放,树上也只剩少许枯叶,可花木石径之间,却自是一番精致气象,花木不因石径而凌乱无序,石径之间,亦自有规矩。阮元看了,不禁暗自赞叹孔府世家气度,果然与众不同。孔宪增父子却似乎已经习惯,并未在意,眼看阮元走了半日,已有些疲乏,便带着阮元来到一条石径尽头,眼看这里是个不大的偏厅,当是书房之属。孔宪增劝阮元暂且在此休息一番,阮元自也应了。
入得偏厅,只见厅西摆着数排书架,上面放满了书籍卷轴。东边角落之间,放着几幅画作。阮元在京中亦曾与翰林中善绘之人交往,对画作略知一二,眼看画上线条,甚是优美,只转合之处,不免纤弱了些,想来作画之人或是初习绘事,或是年岁尚轻,若这些画作是孔庆镕所作,那他已是丹青之中少见的少年奇才了。
画作之外,东南墙上还悬挂着几幅墨迹,字迹与画作倒是颇为相似,笔势开阔,绝无拘泥之色,只是柔美之象,观之立现,远比寻常书法明显。即便是孔庆镕所作,念及他年幼笔力不足,似也不致如此。只是阮元转念想想,孔庆镕身材原本偏瘦,可能指力腕力均不及其他孩童,也是常事。
细看这些墨迹,似乎均是唐诗,一首是白居易《长恨歌》,一首是元稹《连昌宫词》,这两首诗内容甚长,故而虽分了数轴,却仍未全录。那首《连昌宫词》更是到了“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便戛然而止,全不顾那一轴上尚有一半空白。
而这一轴之侧,却另有一小轴,上面有数行字迹,便如清泉一般涓涓而下,细看时似是首七言绝句,写的是:
尽可宫中宠太真,但需将相用贤臣。
君王误在渔阳事,空把倾城咎妇人。
这首诗阮元倒是未识,又看小轴之侧,还挂着一幅横轴,上面是一首七言律诗,写的乃是:
箫韶风暖净尘沙,缥缈炉烟吐绛霞。
凤辇曾停携半袖,玉音重问赐名花。
千章宝炬春光晓,十里旌旗泗水斜。
何幸随亲同被泽,皇恩优待圣人家。
墙上各轴,便只有这两首是阮元未见得的,眼看第二首诗中,有“赐花”之句,似乎不是孔宪增所写,那定是孔庆镕所书了。想到这里,阮元便向孔氏父子作揖道:“是在下才疏学浅,不知孔先生精通诗教,亦不知嗣公年纪虽小,作诗天赋,冠绝常人,实在是在下失敬。”
没想到他这样一说,孔家父子也都暗自诧异,孔庆镕虽着素服,却也不由得想笑出来,道:“阮伯伯,这两首诗不是我写的。”话刚出口,顿觉此番言语,已失了持服之态,连忙以手遮口,低下头去。
孔宪增看儿子这番样貌,却也不责怪,道:“阮学使,这作诗之人,确是在下所教,可在下天赋平平,若只靠在下相教,这番词句却是作不出的。至于阮学使后半句话,却正是说错了人,也难怪我这孩子,方才略有失礼之态了。”
阮元不禁有些诧异,难道除孔庆镕之外,孔府还另有子嗣?眼看着孔庆镕不过七岁,若是孔府另有其他人,只会比孔庆镕更小,否则承继大宗的,当是另一人而非孔庆镕了。可若是只有五六岁年纪,却怎得做出如此成熟的诗句?
相了。建宁二年,鲁相史晨曾留碑于孔府,距此时四年,此人应是史晨之后的鲁相,若如此说来,多半并非圣裔了。”
孔宪增叹道:“想来彼时先人,也不会在本地为相的。能仅凭这若干字句,便联想至此,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为之。皇上点阮学使做山东学政,当是慧眼识人了。只是在下还想知道,这时我孔府又是哪一代子孙,其间有何事迹,还望阮学使赐教。”
阮元想想,道:“熹平二年,原无大事,彼时圣裔闻名之人,当数先师十九世孙孔季将公,二十世孙文礼公和文举公。此碑之前四年,正值第二次党锢之祸,名士张俭避难于圣人之家,文礼公和文举公倾力护之,是故张俭得以保全。后来事泄,牵连圣裔,文举公年仅十余,却慷慨赴难,乞愿代兄受死,兄弟二人为护名士,而争相请命,天下闻之而感动。朝廷中人,虽多有不愿,然宦竖百般刁难,最终无奈,仍处决了文礼公。此后三十五年,文举公亦因得罪曹操,阖门受难。乱世之下,其人可悯。”
阮元所谓孔季将,是孔子十九世孙孔宙,文礼和文举即是孔褒与孔融。眼看阮元如数家珍,将东汉末年孔氏掌故,一一言明,孔宪增自然大喜,道:“不想阮学使乙部之才,一精至斯,反是我孔氏子孙,对先人之事有所生疏了。阮学使,在下尚有一不情之请,望阮学使允准。七日之后,便是今冬的上丁祭日,若阮学使不弃,此次上丁祭礼,在下希望阮学使前来主持。这祭礼一向若是有学政莅临,便当由学政主祭,衍圣公助祭的,还望阮学使此番不要见怪。”
所谓上丁祭礼,指的是每年仲冬上旬丁日,皆要祭拜孔子之礼。孔宪增向阮元求祭,确是诚心,但其中心思,他并未告知阮元,彼时距离上丁祭日还有七日,阮元主试曲阜,一二日便可主持完毕,若是阮元主试之后,径自离去,就不属于“学政莅临”。但孔宪增看着阮元毕竟年少,也想试他一试,便以石碑之事相询,想着若是阮元能解此碑,或是言语中意,便将主祭之事相交于他,若阮元答不出,就送他离去,不再相扰。不料阮元学识如此精博,又兼礼数备至,他自然满意,便想着与阮元结交为友,顺便也将主祭之事交给他来做。
阮元听了,自然同意,道:“既然孔先生盛情如此,又兼旧例所在,在下自难相辞。只是在下也有一心愿,在下与恩师一向仰慕先师风采,故而想着到这衍圣公府观瞻一番,若是得见府中金石礼器,自当不胜感激。在下归馆,自当亲撰祭文,以至诚之心,相见于先师坐下。”
孔宪增点点头,道:“其实府中与朝中清要,历来相交甚多,阮学使既然到了府里,带学使前往观瞻一番,也是我家应尽之仪。至于家中金石礼器,若阮学使有相询之处,我也自当如实相告。”说罢,便带着阮元和乔书酉,前往金石陈列之处观赏去了。
孔府旧藏金石,便即丰富,又兼此时得蒙乾隆亲授十件内府周范铜器,眼看钟鸣鼎食之状,阮元和乔书酉也自然不住赞叹。孔宪增又提议,孔府后宅园林,亦是曲阜上佳之景,不如也去一道观看。阮元想想,此举并无不便,也自应了,留下乔书酉和几个家丁一起,在孔府积古斋记录礼器文字。
入得孔府后园,只觉花丛佳木,错落有致,此时已是仲冬,并无花朵绽放,树上也只剩少许枯叶,可花木石径之间,却自是一番精致气象,花木不因石径而凌乱无序,石径之间,亦自有规矩。阮元看了,不禁暗自赞叹孔府世家气度,果然与众不同。孔宪增父子却似乎已经习惯,并未在意,眼看阮元走了半日,已有些疲乏,便带着阮元来到一条石径尽头,眼看这里是个不大的偏厅,当是书房之属。孔宪增劝阮元暂且在此休息一番,阮元自也应了。
入得偏厅,只见厅西摆着数排书架,上面放满了书籍卷轴。东边角落之间,放着几幅画作。阮元在京中亦曾与翰林中善绘之人交往,对画作略知一二,眼看画上线条,甚是优美,只转合之处,不免纤弱了些,想来作画之人或是初习绘事,或是年岁尚轻,若这些画作是孔庆镕所作,那他已是丹青之中少见的少年奇才了。
画作之外,东南墙上还悬挂着几幅墨迹,字迹与画作倒是颇为相似,笔势开阔,绝无拘泥之色,只是柔美之象,观之立现,远比寻常书法明显。即便是孔庆镕所作,念及他年幼笔力不足,似也不致如此。只是阮元转念想想,孔庆镕身材原本偏瘦,可能指力腕力均不及其他孩童,也是常事。
细看这些墨迹,似乎均是唐诗,一首是白居易《长恨歌》,一首是元稹《连昌宫词》,这两首诗内容甚长,故而虽分了数轴,却仍未全录。那首《连昌宫词》更是到了“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便戛然而止,全不顾那一轴上尚有一半空白。
而这一轴之侧,却另有一小轴,上面有数行字迹,便如清泉一般涓涓而下,细看时似是首七言绝句,写的是:
尽可宫中宠太真,但需将相用贤臣。
君王误在渔阳事,空把倾城咎妇人。
这首诗阮元倒是未识,又看小轴之侧,还挂着一幅横轴,上面是一首七言律诗,写的乃是:
箫韶风暖净尘沙,缥缈炉烟吐绛霞。
凤辇曾停携半袖,玉音重问赐名花。
千章宝炬春光晓,十里旌旗泗水斜。
何幸随亲同被泽,皇恩优待圣人家。
墙上各轴,便只有这两首是阮元未见得的,眼看第二首诗中,有“赐花”之句,似乎不是孔宪增所写,那定是孔庆镕所书了。想到这里,阮元便向孔氏父子作揖道:“是在下才疏学浅,不知孔先生精通诗教,亦不知嗣公年纪虽小,作诗天赋,冠绝常人,实在是在下失敬。”
没想到他这样一说,孔家父子也都暗自诧异,孔庆镕虽着素服,却也不由得想笑出来,道:“阮伯伯,这两首诗不是我写的。”话刚出口,顿觉此番言语,已失了持服之态,连忙以手遮口,低下头去。
孔宪增看儿子这番样貌,却也不责怪,道:“阮学使,这作诗之人,确是在下所教,可在下天赋平平,若只靠在下相教,这番词句却是作不出的。至于阮学使后半句话,却正是说错了人,也难怪我这孩子,方才略有失礼之态了。”
阮元不禁有些诧异,难道除孔庆镕之外,孔府还另有子嗣?眼看着孔庆镕不过七岁,若是孔府另有其他人,只会比孔庆镕更小,否则承继大宗的,当是另一人而非孔庆镕了。可若是只有五六岁年纪,却怎得做出如此成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