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北魏异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止于高阙塞。
高阙塞就是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西端终点,具体位置在东西走向的乌拉山与南北走向的狼山之间“人”字形缺口处一个台地断崖之上,由鹅卵石和青石片垒砌而成。塞城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小城组成。北城建于战国时期,略成方形,边长约40米。南城建于汉代,呈长方形,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围绕塞城还有一圈石头垒砌的围墙。围墙与远处山包顶部的烽火台相连,成为长城的组成部分。
塞城坐落在两山夹缝的台地上,面向谷口,两侧是万仞崖壁,“高阙”因此得名。秦统一六国时的版图,高阙塞就是西北方向的最远地点。这里是草原进出河套地区的咽喉要道之一。突破这里,南下可以直取关中地区,进而威胁北魏都城洛阳。东去可以进入中原门户,同样可以威胁洛阳。一个小小的关塞,涉及的却是整个中原王朝的安危,你说它重不重要?游牧民族能够翻山越岭进入中原的通道本就不多,高阙塞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北魏时的黄河,由银川一路北上,过磴口后一头撞上狼山崖壁,然后掉头东去至乌梁素海南下,流经乌拉特前旗后再次东去。当时的主河道就是后世的乌加河,即地图上标注的“几”字型顶端上那个小湾。高阙塞就在那个小湾的北端,黄河河道就在塞城脚下。对岸是汉代朔方郡临河县县治所在地。如果突破高阙关塞的目的不是南下关中,而是劫掠“后套”地区,走高阙塞是最优选择。
“河套地区”泛指黄河几字弯怀抱里的河南地。“后套地区”是指今巴彦淖尔市核心区域,即今黄河主河道与乌加河之间的数百里沃野良田。北魏正光时,后套属沃野镇辖地。而此时的沃野镇,并非汉置朔方郡之沃野,而是魏置北部六镇之沃野镇。具体位置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北苏独仑(西沙梁)乡根子场村古城。与高阙塞相距直线距离约二百公里。如果以高阙塞为起点,东去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等北部七镇,八个点连接起来,几乎在同一纬度上。如此精准的军事重镇设置,说明北魏时期的测绘技术已经很牛逼了。远隔万里,且群山连绵,又没有航拍技术,能够将八个防御重点连成一线,真是为华夏子民赞叹不已!
介绍了这么一大坨背景资料,就是想说明高阙塞的重要性。进而证明拓跋鲜卑设置北部六镇的战略眼光是何等的高明,何等的必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北魏“六镇起义”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弊大于利,没多少积极意义。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读者诸君无须计较。
且说此时的高阙塞,平时驻扎一个百人队的镇兵。半个月一轮换,休沐期间回到对岸的临河古城。和平日久,御敌之心早已淡漠。守卫镇兵若不是被森严的军纪束缚着,恐怕塞城里连一个镇兵也找不到了。
八月初七这一天,主事的队主和成家的老卒都回家秋收去了,一直没有归队。留守此地的十几名镇兵都是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如往日,十几条光棍汉日上三竿了才用过早餐。并非他们爱岗敬业,实在是无处可去。背靠大山,面临河水,方圆几十里,只有鸟兽相伴。守在塞城里好歹有一口饭吃。离开塞城,狗都嫌弃他们。你要非给他们戴一顶“坚守岗位”的高帽子也说得过去。不管出发点如何,落脚点总是正面的。所以说,能在鸟不拉屎的荒山野岭常年驻守的兵卒,怎么说也应当划归“寂寞英雄”的行列。
胡四娃是塞城里年纪最小的镇兵,刚刚跨入十六岁。按照大魏男丁十六岁服役的律令要求,胡四娃于上个月正式加入沃野镇军行列。
刚刚吃过一个二面饼子就咸菜的镇兵胡四娃,总觉得口淡的很。想吃点什么,可后厨里除了咸菜,要啥没啥。闲来无事的胡四娃先在院子里溜达了几圈,可跃上心头的馋虫勾引的他心痒难耐。思来想去,觉得去河里捞几条鱼中午炖了吃最能解馋。其他镇兵又开始赌博了,捞鱼的事只能自己干了。
塞城镇兵捕鱼的方式很特别,不是撒网捕捞,而是选择一个河湾,用树枝扎成一个迷魂阵。鱼儿进入这个迷魂阵,再想出去就难了。想吃鱼,跳进河湾里,在树枝缝隙中直接抓鱼就可以了。只是每次能抓到的数量不多。好在这年头的黄河鲤鱼,黄河鲶鱼,个头大得吓人。特别是鲶鱼,最大的可比居民家里的一扇门。故而,此地人给这种大鲶鱼起了一个绰号叫“门扇”。一条这样的门扇大鲶鱼,少说也有百斤之数。
,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止于高阙塞。
高阙塞就是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西端终点,具体位置在东西走向的乌拉山与南北走向的狼山之间“人”字形缺口处一个台地断崖之上,由鹅卵石和青石片垒砌而成。塞城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小城组成。北城建于战国时期,略成方形,边长约40米。南城建于汉代,呈长方形,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围绕塞城还有一圈石头垒砌的围墙。围墙与远处山包顶部的烽火台相连,成为长城的组成部分。
塞城坐落在两山夹缝的台地上,面向谷口,两侧是万仞崖壁,“高阙”因此得名。秦统一六国时的版图,高阙塞就是西北方向的最远地点。这里是草原进出河套地区的咽喉要道之一。突破这里,南下可以直取关中地区,进而威胁北魏都城洛阳。东去可以进入中原门户,同样可以威胁洛阳。一个小小的关塞,涉及的却是整个中原王朝的安危,你说它重不重要?游牧民族能够翻山越岭进入中原的通道本就不多,高阙塞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北魏时的黄河,由银川一路北上,过磴口后一头撞上狼山崖壁,然后掉头东去至乌梁素海南下,流经乌拉特前旗后再次东去。当时的主河道就是后世的乌加河,即地图上标注的“几”字型顶端上那个小湾。高阙塞就在那个小湾的北端,黄河河道就在塞城脚下。对岸是汉代朔方郡临河县县治所在地。如果突破高阙关塞的目的不是南下关中,而是劫掠“后套”地区,走高阙塞是最优选择。
“河套地区”泛指黄河几字弯怀抱里的河南地。“后套地区”是指今巴彦淖尔市核心区域,即今黄河主河道与乌加河之间的数百里沃野良田。北魏正光时,后套属沃野镇辖地。而此时的沃野镇,并非汉置朔方郡之沃野,而是魏置北部六镇之沃野镇。具体位置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北苏独仑(西沙梁)乡根子场村古城。与高阙塞相距直线距离约二百公里。如果以高阙塞为起点,东去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等北部七镇,八个点连接起来,几乎在同一纬度上。如此精准的军事重镇设置,说明北魏时期的测绘技术已经很牛逼了。远隔万里,且群山连绵,又没有航拍技术,能够将八个防御重点连成一线,真是为华夏子民赞叹不已!
介绍了这么一大坨背景资料,就是想说明高阙塞的重要性。进而证明拓跋鲜卑设置北部六镇的战略眼光是何等的高明,何等的必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北魏“六镇起义”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弊大于利,没多少积极意义。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读者诸君无须计较。
且说此时的高阙塞,平时驻扎一个百人队的镇兵。半个月一轮换,休沐期间回到对岸的临河古城。和平日久,御敌之心早已淡漠。守卫镇兵若不是被森严的军纪束缚着,恐怕塞城里连一个镇兵也找不到了。
八月初七这一天,主事的队主和成家的老卒都回家秋收去了,一直没有归队。留守此地的十几名镇兵都是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如往日,十几条光棍汉日上三竿了才用过早餐。并非他们爱岗敬业,实在是无处可去。背靠大山,面临河水,方圆几十里,只有鸟兽相伴。守在塞城里好歹有一口饭吃。离开塞城,狗都嫌弃他们。你要非给他们戴一顶“坚守岗位”的高帽子也说得过去。不管出发点如何,落脚点总是正面的。所以说,能在鸟不拉屎的荒山野岭常年驻守的兵卒,怎么说也应当划归“寂寞英雄”的行列。
胡四娃是塞城里年纪最小的镇兵,刚刚跨入十六岁。按照大魏男丁十六岁服役的律令要求,胡四娃于上个月正式加入沃野镇军行列。
刚刚吃过一个二面饼子就咸菜的镇兵胡四娃,总觉得口淡的很。想吃点什么,可后厨里除了咸菜,要啥没啥。闲来无事的胡四娃先在院子里溜达了几圈,可跃上心头的馋虫勾引的他心痒难耐。思来想去,觉得去河里捞几条鱼中午炖了吃最能解馋。其他镇兵又开始赌博了,捞鱼的事只能自己干了。
塞城镇兵捕鱼的方式很特别,不是撒网捕捞,而是选择一个河湾,用树枝扎成一个迷魂阵。鱼儿进入这个迷魂阵,再想出去就难了。想吃鱼,跳进河湾里,在树枝缝隙中直接抓鱼就可以了。只是每次能抓到的数量不多。好在这年头的黄河鲤鱼,黄河鲶鱼,个头大得吓人。特别是鲶鱼,最大的可比居民家里的一扇门。故而,此地人给这种大鲶鱼起了一个绰号叫“门扇”。一条这样的门扇大鲶鱼,少说也有百斤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