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风波再起回(3)
百度小说 www.bdxs.cc,头牌花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戏班子的人笑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打地洞。叶老板天生唱戏的,生的儿子还是唱戏的料!”
这本来是一句恭维的大实话,却把叶树根的鼻子差点气歪了,心里那个火直往头上窜,真想把儿子臭揍一顿,却打不下手——
因为叶树根自己唱了一辈子的戏,知道这个行当中的苦辣酸涩,那时的戏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处处遭白眼受歧视。
叶树根不想子孙从事这个行业,自然不想儿子学唱戏,只想他读书考个功名,将来把叶家从走江湖的戏子,变成良家子弟或者官宦人家!这样的名声和结果,才是他最终想要的,
但想归想,怎奈儿子叶小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到戏班来练功当个角儿。
这也是指望葫芦儿天样大,谁知葫芦儿不开花!想它结个罗汉果,那知结出个刺球儿。令人哭笑不得,只得认命罢了!
“这人啦,天生吃什么饭,都是注定的!”自从叶小云来戏班练功后,叶树根叶老爹逢人就这样叹息说话。
叶小云唱戏确有天赋,不几年时间就成了台柱子。后来,把他爹的那一套功夫,全都拿到了手,成了叶家班的当红老板!
这也是叶树根常叹息说的:“仕途正道行不通,歪打正着成了名角儿,叫人无可奈何!”
到了叶小云的儿子叶青明这一代,碰上兵荒马乱,读书的人做不了官,种田的人吃不饱饭,做生意的人怕强盗抢。
叶家人没有其他的本事,更找不到好的生路,只有唱戏这条小路儿可走!加上自家的班子,也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打理。
这叶青明自然而然从小没干别事,跟着他爹专职学唱戏,得了家学传承。
叶青明秉承祖上基因,唱、做、念、打(舞),功夫十分的了得,还有一个“倒扑僵尸”的绝技,那时候,没得几个角儿能学得到。
叶青明学唱戏后,碰上西风东渐,外国文明戏(话剧),开始传到中国。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新思想、新风潮,也在国内流行。
叶青明唱戏吃“百家饭”,入城进乡、穿街过巷、走千村、串万户,见多识广后,自然受其影响。
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外来的东西,更爱盘弄新鲜事儿。三鼓捣、四鼓捣的就把文明戏的一些形式和内容,鼓捣得融入叶家班的戏上来,让古老的戏曲,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时下很受欢迎。
这些还不算,他觉得戏班子唱的北调花鼓,曲调、唱腔不是很美,只在本县方圆百十里内受欢迎,一出县境,就难讨到生活。到了江州、夏口、陂黄一带,一定就唱不赢京、汉、楚等大剧种。
而这些大地方,都是唱戏赚钱的肥地盘儿。作为一个大戏班子,不到那些肥地儿唱戏或者到了那些地盘,却赚不到钱,都是诚为可惜的事儿!
叶青明在徽州府一带,看过当地“黄梅调”(黄梅戏的前身),说是湖广黄梅人,逃水荒唱小曲讨米,传到皖中地带的。
到了皖地庆安府、怀宁道一带,又结合地方方言、曲调,由当地人传唱,融合成一个戏曲剧种雏形,当时还没有人承认这个剧种,只起名叫“黄梅调儿”。
叶青明见黄梅调儿的曲调、唱腔优美、动听,冒着老爹和整个戏班子的老前辈们咒他数典忘祖的骂名,自作主张,花一大笔钱,把一批年轻艺人,带到怀宁云拜师学艺,改唱“黄梅调儿”,把他老爹气个半死。
不过,学成回来后,几曲大戏一演,立马一鸣惊人。这“黄梅调儿”,确实比北调花鼓的曲子好听得多,一到县内开场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
到江州、夏口、陂黄一带演出,把当地人看疯了,都说这戏班儿的戏唱得真好,特别这个调儿,真是好听!那些唱京、汉、楚剧种的大班子,都唱不赢叶家班了。
这样,叶小云老爹跟那些老艺人,虽然在内心深处,还是接受不了这个改变,但嘴上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叶青明思想开放,开始接触学习当时刚刚在南方都市、楚州、鄂府等大都市兴起的舞台机关、西洋布景、新式道具。
他去楚州买回天鹅绒幕帘子,还加了二幕帘子、三道沿吊幕帘子。
那时候国内戏曲还没有“幕”这一说,台檐上挡遮的叫帘子,因此都叫戏帘子,还弄回当时最先进的汽灯照明,把舞台搞得“光明灿烂、金璧辉煌”的。
当时,普通戏班子,连帘子布都没有,道具土气简单,照明也是油灯、蜡烛或松明子,其它一应用具,都是就地取材、因简就陋。
条件好点的戏班子,台上弄个破旧帘子遮掩,换场时有打帘人扯帘,这算好的班子;一般戏班子不讲究,台上戏剧情节中被“打死”的人,换场时自己竟起身走下场,让人看了极不严肃,现在如果这样,那简直就是荒唐笑话!那时候,整个唱戏行业,就是这个生态,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戏班子的人笑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打地洞。叶老板天生唱戏的,生的儿子还是唱戏的料!”
这本来是一句恭维的大实话,却把叶树根的鼻子差点气歪了,心里那个火直往头上窜,真想把儿子臭揍一顿,却打不下手——
因为叶树根自己唱了一辈子的戏,知道这个行当中的苦辣酸涩,那时的戏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处处遭白眼受歧视。
叶树根不想子孙从事这个行业,自然不想儿子学唱戏,只想他读书考个功名,将来把叶家从走江湖的戏子,变成良家子弟或者官宦人家!这样的名声和结果,才是他最终想要的,
但想归想,怎奈儿子叶小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到戏班来练功当个角儿。
这也是指望葫芦儿天样大,谁知葫芦儿不开花!想它结个罗汉果,那知结出个刺球儿。令人哭笑不得,只得认命罢了!
“这人啦,天生吃什么饭,都是注定的!”自从叶小云来戏班练功后,叶树根叶老爹逢人就这样叹息说话。
叶小云唱戏确有天赋,不几年时间就成了台柱子。后来,把他爹的那一套功夫,全都拿到了手,成了叶家班的当红老板!
这也是叶树根常叹息说的:“仕途正道行不通,歪打正着成了名角儿,叫人无可奈何!”
到了叶小云的儿子叶青明这一代,碰上兵荒马乱,读书的人做不了官,种田的人吃不饱饭,做生意的人怕强盗抢。
叶家人没有其他的本事,更找不到好的生路,只有唱戏这条小路儿可走!加上自家的班子,也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打理。
这叶青明自然而然从小没干别事,跟着他爹专职学唱戏,得了家学传承。
叶青明秉承祖上基因,唱、做、念、打(舞),功夫十分的了得,还有一个“倒扑僵尸”的绝技,那时候,没得几个角儿能学得到。
叶青明学唱戏后,碰上西风东渐,外国文明戏(话剧),开始传到中国。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新思想、新风潮,也在国内流行。
叶青明唱戏吃“百家饭”,入城进乡、穿街过巷、走千村、串万户,见多识广后,自然受其影响。
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外来的东西,更爱盘弄新鲜事儿。三鼓捣、四鼓捣的就把文明戏的一些形式和内容,鼓捣得融入叶家班的戏上来,让古老的戏曲,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时下很受欢迎。
这些还不算,他觉得戏班子唱的北调花鼓,曲调、唱腔不是很美,只在本县方圆百十里内受欢迎,一出县境,就难讨到生活。到了江州、夏口、陂黄一带,一定就唱不赢京、汉、楚等大剧种。
而这些大地方,都是唱戏赚钱的肥地盘儿。作为一个大戏班子,不到那些肥地儿唱戏或者到了那些地盘,却赚不到钱,都是诚为可惜的事儿!
叶青明在徽州府一带,看过当地“黄梅调”(黄梅戏的前身),说是湖广黄梅人,逃水荒唱小曲讨米,传到皖中地带的。
到了皖地庆安府、怀宁道一带,又结合地方方言、曲调,由当地人传唱,融合成一个戏曲剧种雏形,当时还没有人承认这个剧种,只起名叫“黄梅调儿”。
叶青明见黄梅调儿的曲调、唱腔优美、动听,冒着老爹和整个戏班子的老前辈们咒他数典忘祖的骂名,自作主张,花一大笔钱,把一批年轻艺人,带到怀宁云拜师学艺,改唱“黄梅调儿”,把他老爹气个半死。
不过,学成回来后,几曲大戏一演,立马一鸣惊人。这“黄梅调儿”,确实比北调花鼓的曲子好听得多,一到县内开场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
到江州、夏口、陂黄一带演出,把当地人看疯了,都说这戏班儿的戏唱得真好,特别这个调儿,真是好听!那些唱京、汉、楚剧种的大班子,都唱不赢叶家班了。
这样,叶小云老爹跟那些老艺人,虽然在内心深处,还是接受不了这个改变,但嘴上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叶青明思想开放,开始接触学习当时刚刚在南方都市、楚州、鄂府等大都市兴起的舞台机关、西洋布景、新式道具。
他去楚州买回天鹅绒幕帘子,还加了二幕帘子、三道沿吊幕帘子。
那时候国内戏曲还没有“幕”这一说,台檐上挡遮的叫帘子,因此都叫戏帘子,还弄回当时最先进的汽灯照明,把舞台搞得“光明灿烂、金璧辉煌”的。
当时,普通戏班子,连帘子布都没有,道具土气简单,照明也是油灯、蜡烛或松明子,其它一应用具,都是就地取材、因简就陋。
条件好点的戏班子,台上弄个破旧帘子遮掩,换场时有打帘人扯帘,这算好的班子;一般戏班子不讲究,台上戏剧情节中被“打死”的人,换场时自己竟起身走下场,让人看了极不严肃,现在如果这样,那简直就是荒唐笑话!那时候,整个唱戏行业,就是这个生态,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