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中国和西方的主体意识的时间差别,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差别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
在16、17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间,中华文明曾经作为人类当时最鼎盛的文明,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弱,才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独占鳌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法人制度、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会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自己重放光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
多元化是认识发展、真理发展、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任何文化**主义都不可能做到文化一元化。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内部各种观点和派别之争,都曲折地体现了多元化,说明一元化不可能。政治上也不可能绝对**:数不清的阴谋和政变说明了这一点。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是互为前提的,只有自觉自发之分,没有一元多元之别。为了避免动荡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必须用自觉的多元化代替自发的多元化。多元和一元对经济社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除了表现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而且表现在社会变革的质变时期,这就是**和民主社会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化与文化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客体主义(唯科学主义)、主体主义以及对二者的扬弃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体现了文化与文化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根据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对二者的扬弃、综合中实现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
前后逢源 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五度空间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社会必然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属性。在五度空间观看来,必然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逻辑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它们即是层次性的规律又是历时性的规律。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了自然、历史、认识发展的一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间的统一。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统一的。
五度空间观是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知识经济学。
五度空间理论的意义: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根据质能关系式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五度空间理论导致知识、信息向能量和质量的转化会裂变出生产力。
用五度空间的模式来定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科学规律对经济客体的规范作用;五度空间理论使哲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实现了统一,使哲学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科学,可以像具体科学那样现实地实现它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
五度空间观是智慧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智慧经济学。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智慧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是对策。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对称。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目标是和谐。
智慧经济,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和谐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功能。
知识经济侧重人和自然的对称。以往的智慧侧重人和人的对称,智慧经济则是两者的统一,在突出创新和创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智慧经济的经济形态比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更完整全面。智慧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完成和系统化、功能化。
五度空间观是再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学依据,是结构经济、再生经济、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对称经济:通过空间的横向融合实现时间的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对称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经济规律,后者研究资源配置;前者是资源优化再生的学说,后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
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平面市场,边际收益递减。
对称经济学: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市场,边际效益递增。
对称经济学:不能实现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优化配置。
对称经济学再生范式的依据:宇宙生生不息、不断自我创造的自然规律和五度空间理论。宇宙是从无到有的不断裂变过程。资源本质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动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说明:资源不可再生是相对的,资源可再生是绝对的。建立在配置基础上的旧经济学体系,基础是不牢的,必须被再生经济学所代替。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度空间观是结构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
再生经济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系统经济学。
结构就是“序”。“程序”是时间结构上的“序”。“层序”是层次结构上的“序”。“排列”是空间结构上的“序”。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程序也是一种“序”。对称经济就是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经济的对称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有序化是对称的前提,也是对称的结果。从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即经济系统从低级对称向高级对称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握这种“序”——人类经济发展的时空层次结构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而制约中国生产力更快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局限于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这和把生产力看成要素的传统观点有关;同时,同经济学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关——认识无形的结构可以产生生产力,需要相当高的思维能力与非线性思维能力。
五度空间观是创业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创业经济学。
经济学本质层次的高度,决定了它所涵盖的经济规律的宽度。对称经济学从两个方向展开自己的规律群:横向——资源的配置与再生;纵向——创新—创造—创业。
资源的配置与再生,是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一种途径;创新——创造—创业是价值产生与实现的另一条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横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纵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源,前一条途径是流,二者共同构成了价值形成、发展、实现的长河。
用五度空间为坐标来考察,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在横向的配置或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从来不把着眼点放在纵向——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而形成的资源再生上。在他们看来,后者只是技术工艺学,而不是属于经济学。但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体系构成以明确的学科分类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解释社会经济有机体时,就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模型,要么脱离实际,要么互相矛盾;实际运用的结果。就是从悖论转为悖境。
五度空间观是全球化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全球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是空间概念,经济一体化是层次概念。一体化意味着本原化、高层化、稳定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基础,一体化催化全球化。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论,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
反“全球化”既是全球性的反自由化,也是反全球性的自由化,是全球化中民主与法制必须对称、全球化与主体性必须对称的朴实反映。全球化不是无政府化,也不是全盘西化。因此,现在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本质上不是反对作为经济发展趋向的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借全球化来推行他们的新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与对立。
现有全球化实质是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反全球化实质是要求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通过全球性经济与政治经济组织的干予,使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贫富差距、国内贫富差距,更有利于维护人权、民族主权。
五度空间观是回归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回归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经济,对称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对称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
五度空间观是转型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空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时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层次经济,转型经济学是层次经济学。
由于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经济实际上只是融合经济,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
转型: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对称经济学将揭示转型经济的结构、意义和功能。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转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步西方后尘,搞资本原始积累、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搞带血GDP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后来居上是全面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股份制,民主制与法制等等,而不是传统公有制,更不仅仅是国有制,或根据掌权者的意志和既得利益来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也只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回光返照,除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家给改革开放带来的失误进行抨击并主张走回头路以外,并无新意。
五度空间观是融合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融合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融合经济。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
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所谓转型,就是融合。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
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融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落后的经济水平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两者使中国优先地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生产力带来裂变级数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知识的重新洗牌、融合,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制度高于技术,知识高于制度。技术有垄断性,知识没有国界,没有垄断性。技术一旦上升到知识,形成原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打破技术的垄断,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新洗牌;知识的重新洗牌,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在这里,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知识融合,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全球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中国经济学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
五度空间观是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结果。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称哲学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空间展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起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发展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和发展经济的实践架构相对称的。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智慧经济→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架构,以创新经济学为先导、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发展经济学为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是对称空间—五度空间—发展空间的“全息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某个领袖人物的扭转乾坤,不是《资本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不是移植西方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成就,更不是所谓“**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的证明,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对称经济、时间经济、空间经济、层次经济、智慧经济、转型经济、融合经济、回归经济、共有经济与中华民族经济的统一。
在这个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主体因素(领袖人物、政策、理论指导)与客体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称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说明,在此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是自发的、有限的;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过程,说明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整体上走在理论的前面。只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才能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就是五度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
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都只研究构成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某个层面、某种要素、某类结构,因而都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对称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也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必然由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组成,但不能归结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称经济学运用对称逻辑、对称辩证法、五度空间方法、系统论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关系及其时空展开,提高人们认识、运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与水平,使经济得到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中国和西方的主体意识的时间差别,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差别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
在16、17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间,中华文明曾经作为人类当时最鼎盛的文明,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弱,才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独占鳌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法人制度、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会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自己重放光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
多元化是认识发展、真理发展、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任何文化**主义都不可能做到文化一元化。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内部各种观点和派别之争,都曲折地体现了多元化,说明一元化不可能。政治上也不可能绝对**:数不清的阴谋和政变说明了这一点。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是互为前提的,只有自觉自发之分,没有一元多元之别。为了避免动荡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必须用自觉的多元化代替自发的多元化。多元和一元对经济社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除了表现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而且表现在社会变革的质变时期,这就是**和民主社会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化与文化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客体主义(唯科学主义)、主体主义以及对二者的扬弃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体现了文化与文化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根据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对二者的扬弃、综合中实现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
前后逢源 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五度空间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
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社会必然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属性。在五度空间观看来,必然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逻辑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它们即是层次性的规律又是历时性的规律。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了自然、历史、认识发展的一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间的统一。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统一的。
五度空间观是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知识经济学。
五度空间理论的意义: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根据质能关系式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五度空间理论导致知识、信息向能量和质量的转化会裂变出生产力。
用五度空间的模式来定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科学规律对经济客体的规范作用;五度空间理论使哲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实现了统一,使哲学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科学,可以像具体科学那样现实地实现它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
五度空间观是智慧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智慧经济学。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智慧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是对策。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对称。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目标是和谐。
智慧经济,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和谐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功能。
知识经济侧重人和自然的对称。以往的智慧侧重人和人的对称,智慧经济则是两者的统一,在突出创新和创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智慧经济的经济形态比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更完整全面。智慧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完成和系统化、功能化。
五度空间观是再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学依据,是结构经济、再生经济、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对称经济:通过空间的横向融合实现时间的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对称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经济规律,后者研究资源配置;前者是资源优化再生的学说,后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
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平面市场,边际收益递减。
对称经济学: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市场,边际效益递增。
对称经济学:不能实现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优化配置。
对称经济学再生范式的依据:宇宙生生不息、不断自我创造的自然规律和五度空间理论。宇宙是从无到有的不断裂变过程。资源本质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动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说明:资源不可再生是相对的,资源可再生是绝对的。建立在配置基础上的旧经济学体系,基础是不牢的,必须被再生经济学所代替。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度空间观是结构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
再生经济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
五度空间观是系统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系统经济学。
结构就是“序”。“程序”是时间结构上的“序”。“层序”是层次结构上的“序”。“排列”是空间结构上的“序”。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程序也是一种“序”。对称经济就是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经济的对称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有序化是对称的前提,也是对称的结果。从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即经济系统从低级对称向高级对称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握这种“序”——人类经济发展的时空层次结构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而制约中国生产力更快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局限于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这和把生产力看成要素的传统观点有关;同时,同经济学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关——认识无形的结构可以产生生产力,需要相当高的思维能力与非线性思维能力。
五度空间观是创业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创业经济学。
经济学本质层次的高度,决定了它所涵盖的经济规律的宽度。对称经济学从两个方向展开自己的规律群:横向——资源的配置与再生;纵向——创新—创造—创业。
资源的配置与再生,是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一种途径;创新——创造—创业是价值产生与实现的另一条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横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纵向的途径。后一条途径是源,前一条途径是流,二者共同构成了价值形成、发展、实现的长河。
用五度空间为坐标来考察,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在横向的配置或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从来不把着眼点放在纵向——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而形成的资源再生上。在他们看来,后者只是技术工艺学,而不是属于经济学。但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体系构成以明确的学科分类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解释社会经济有机体时,就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模型,要么脱离实际,要么互相矛盾;实际运用的结果。就是从悖论转为悖境。
五度空间观是全球化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全球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是空间概念,经济一体化是层次概念。一体化意味着本原化、高层化、稳定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基础,一体化催化全球化。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论,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
反“全球化”既是全球性的反自由化,也是反全球性的自由化,是全球化中民主与法制必须对称、全球化与主体性必须对称的朴实反映。全球化不是无政府化,也不是全盘西化。因此,现在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本质上不是反对作为经济发展趋向的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借全球化来推行他们的新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与对立。
现有全球化实质是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反全球化实质是要求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通过全球性经济与政治经济组织的干予,使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贫富差距、国内贫富差距,更有利于维护人权、民族主权。
五度空间观是回归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回归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经济,对称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对称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
五度空间观是转型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空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时间经济,转型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层次经济,转型经济学是层次经济学。
由于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经济实际上只是融合经济,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
转型: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对称经济学将揭示转型经济的结构、意义和功能。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转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步西方后尘,搞资本原始积累、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搞带血GDP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后来居上是全面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股份制,民主制与法制等等,而不是传统公有制,更不仅仅是国有制,或根据掌权者的意志和既得利益来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也只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回光返照,除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家给改革开放带来的失误进行抨击并主张走回头路以外,并无新意。
五度空间观是融合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融合经济学。
转型经济是融合经济。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
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所谓转型,就是融合。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
五度空间是相互转化的。融合是转型向发展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横向融合,转型才能转变为纵向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融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落后的经济水平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两者使中国优先地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生产力带来裂变级数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结构产生生产力,用结构生产力带动要素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转型到融合。知识的重新洗牌、融合,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制度高于技术,知识高于制度。技术有垄断性,知识没有国界,没有垄断性。技术一旦上升到知识,形成原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打破技术的垄断,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新洗牌;知识的重新洗牌,可以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在这里,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知识融合,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全球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中国经济学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
五度空间观是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结果。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称哲学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空间展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起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发展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和发展经济的实践架构相对称的。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智慧经济→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发展经济的经济架构,以创新经济学为先导、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发展经济学为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是对称空间—五度空间—发展空间的“全息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某个领袖人物的扭转乾坤,不是《资本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不是移植西方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成就,更不是所谓“**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的证明,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对称经济、时间经济、空间经济、层次经济、智慧经济、转型经济、融合经济、回归经济、共有经济与中华民族经济的统一。
在这个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主体因素(领袖人物、政策、理论指导)与客体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称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说明,在此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是自发的、有限的;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过程,说明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整体上走在理论的前面。只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才能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就是五度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
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都只研究构成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某个层面、某种要素、某类结构,因而都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对称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也不仅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必然由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组成,但不能归结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称经济学运用对称逻辑、对称辩证法、五度空间方法、系统论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关系及其时空展开,提高人们认识、运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与水平,使经济得到更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