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大明崇祯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解决了内阁和六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精简各地官员,明确划分责任,现在的明朝官员太多了,一个省就有总督,巡抚,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等一大顿乱七八糟的官员。
总督和巡抚作为封疆大吏,牧一方百姓,握有生杀大权,但巡抚和总督在明初并未设立,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形势需要便出现了了这两个官职。
太祖建国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军事(类似于现在的各大战区),设中书省管理行政工作,六部分工,洪武十三年以后,地方上设立三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地方的军事、行政和刑罚,这三司是独立的归皇帝直接指挥。
后来帝国国力衰落,局势动荡军事行动的不断增多,某一区域发生了军事行动比如农民起义或是群众聚众闹事等,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这三个官员往往意见不统一,大家各自为政,于是就不能很好的协调处理地方事务,没法子了朝廷只好派出一个官员去协调处理,有点像是我们现在的调查组组长的意思,这个官员就是巡抚,巡抚一般都是有兵部侍郎来担任,官职高于三司一把手,巡抚节制当地所有官员,权利相当于钦差了。
巡抚任命以后就开始巡视地方,等紧急的事情处理以后一般就回京复命了,巡抚在当时就是个临时的钦差大臣,是个京官,任务就是到处救救急,到了后来地方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巡抚到了以后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后来朝廷索性就常设巡抚,以后为定例,以前三司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现在三司上面又加了一个巡抚,随着国力的下降战乱越发频繁,即使朝廷外派了巡抚,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巡抚只能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军事,比如浙江的巡抚就不能管理福建的事务,遇到了跨地域的军事行动,两省的巡抚意见又不统一了,来回扯皮,比如像倭寇侵略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等这样的事,相互推卸责任,朝廷被逼的又没辙了,于是比巡抚更大的官员就出现了,就是总督,总督的等级又比巡抚高一级,这一下子地方上设立的三司,权利再次被架空。
有了总督以后,巡抚就是第二了,三司得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没有什么权力了,顺着战乱不断,两广设总督后,慢慢的总督就成定制。那么有了总督以后,貌似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还是没有,起初像倭寇袭扰沿海这种局部战争,总督权限差不多就够用了,到了后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辽东战争如火如荼,牵涉的都是五、六个省,那么这时往往就有好几个总督,谁也领导不了谁,朝廷于是又派出了更高级的官员去统一协调,这个就是明后期常见的督师了,一般有大学士任职,总督归督师管。
一方面朝廷派总督,督师外出镇压叛乱,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人不放心,于是就派太监去监督,叫做监军。监军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很大,在必要时刻完全可以罢免总督和督师的军权,因此,不但是地方三司要听监军的话,巡抚、总督也要听他的话,这下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太监当家的局面。
原本历史上崇祯在上台后,扳倒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使得各地的监军的权利极具下滑,没有了这帮太监的压制,在东林党站稳脚步后,崇祯对于自己的帝国渐渐的失去了掌控力,最后导致自己的命令出不了京城就成为废纸一张。
这也愿崇祯自己,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贤靠不住,你完全可以换上自己的人手来接管东厂,可是崇祯被那群大儒教育傻了,太天真了,居然会相信那群读书人,直接把阉党一网打尽了,可是崇祯没有想过,你一个皇帝身后没有这群走狗帮你虚张声势,面对那群抱团的东林党,上至内阁六部,下到地方官吏,都是人家东林党自己人,你一个光杆皇帝拿什么和人家斗。
就是崇祯没钱的那阵子吧,被逼的放下皇帝的尊严,放下自己这脸面,开口去往大臣们募捐,可是结果是什么,除了让那群朝臣嘲笑外,捐到钱了吗?
要是阉党还在,那群太监还手握重权,在太监的威胁下,那个东林党的老不死的敢不给钱,至于混到亡国的地步吗。
权利这东西抓到手里了就不能放下了,自从崇祯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就确认了一件事,治理国家要依靠读书人,掌控国家只能依靠那群太监。
崇祯就这样静静的站在祭台上,看着跪在下方的群臣,抬头看着天空,原本晴朗的天空,慢慢的开始乌云密布,一阵密密麻麻的小雨开始落下,慢慢的雨越下越大,一边的小太监,立马搬来华盖,为崇祯挡雨。
“死一边去,朕不需要”崇祯一把推开了为自己举着华盖的太监,任由大雨落在自己的身上,崇祯已经预料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那些被牵连的大地主,世家,虽然不敢明着和自己对抗,不过暗中支持一些造反的农民军,给自己施加点压力的情况以后是不会少了。
在解决了内阁和六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精简各地官员,明确划分责任,现在的明朝官员太多了,一个省就有总督,巡抚,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等一大顿乱七八糟的官员。
总督和巡抚作为封疆大吏,牧一方百姓,握有生杀大权,但巡抚和总督在明初并未设立,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形势需要便出现了了这两个官职。
太祖建国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军事(类似于现在的各大战区),设中书省管理行政工作,六部分工,洪武十三年以后,地方上设立三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地方的军事、行政和刑罚,这三司是独立的归皇帝直接指挥。
后来帝国国力衰落,局势动荡军事行动的不断增多,某一区域发生了军事行动比如农民起义或是群众聚众闹事等,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这三个官员往往意见不统一,大家各自为政,于是就不能很好的协调处理地方事务,没法子了朝廷只好派出一个官员去协调处理,有点像是我们现在的调查组组长的意思,这个官员就是巡抚,巡抚一般都是有兵部侍郎来担任,官职高于三司一把手,巡抚节制当地所有官员,权利相当于钦差了。
巡抚任命以后就开始巡视地方,等紧急的事情处理以后一般就回京复命了,巡抚在当时就是个临时的钦差大臣,是个京官,任务就是到处救救急,到了后来地方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巡抚到了以后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后来朝廷索性就常设巡抚,以后为定例,以前三司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现在三司上面又加了一个巡抚,随着国力的下降战乱越发频繁,即使朝廷外派了巡抚,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巡抚只能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军事,比如浙江的巡抚就不能管理福建的事务,遇到了跨地域的军事行动,两省的巡抚意见又不统一了,来回扯皮,比如像倭寇侵略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等这样的事,相互推卸责任,朝廷被逼的又没辙了,于是比巡抚更大的官员就出现了,就是总督,总督的等级又比巡抚高一级,这一下子地方上设立的三司,权利再次被架空。
有了总督以后,巡抚就是第二了,三司得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没有什么权力了,顺着战乱不断,两广设总督后,慢慢的总督就成定制。那么有了总督以后,貌似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还是没有,起初像倭寇袭扰沿海这种局部战争,总督权限差不多就够用了,到了后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辽东战争如火如荼,牵涉的都是五、六个省,那么这时往往就有好几个总督,谁也领导不了谁,朝廷于是又派出了更高级的官员去统一协调,这个就是明后期常见的督师了,一般有大学士任职,总督归督师管。
一方面朝廷派总督,督师外出镇压叛乱,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人不放心,于是就派太监去监督,叫做监军。监军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很大,在必要时刻完全可以罢免总督和督师的军权,因此,不但是地方三司要听监军的话,巡抚、总督也要听他的话,这下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太监当家的局面。
原本历史上崇祯在上台后,扳倒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使得各地的监军的权利极具下滑,没有了这帮太监的压制,在东林党站稳脚步后,崇祯对于自己的帝国渐渐的失去了掌控力,最后导致自己的命令出不了京城就成为废纸一张。
这也愿崇祯自己,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贤靠不住,你完全可以换上自己的人手来接管东厂,可是崇祯被那群大儒教育傻了,太天真了,居然会相信那群读书人,直接把阉党一网打尽了,可是崇祯没有想过,你一个皇帝身后没有这群走狗帮你虚张声势,面对那群抱团的东林党,上至内阁六部,下到地方官吏,都是人家东林党自己人,你一个光杆皇帝拿什么和人家斗。
就是崇祯没钱的那阵子吧,被逼的放下皇帝的尊严,放下自己这脸面,开口去往大臣们募捐,可是结果是什么,除了让那群朝臣嘲笑外,捐到钱了吗?
要是阉党还在,那群太监还手握重权,在太监的威胁下,那个东林党的老不死的敢不给钱,至于混到亡国的地步吗。
权利这东西抓到手里了就不能放下了,自从崇祯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就确认了一件事,治理国家要依靠读书人,掌控国家只能依靠那群太监。
崇祯就这样静静的站在祭台上,看着跪在下方的群臣,抬头看着天空,原本晴朗的天空,慢慢的开始乌云密布,一阵密密麻麻的小雨开始落下,慢慢的雨越下越大,一边的小太监,立马搬来华盖,为崇祯挡雨。
“死一边去,朕不需要”崇祯一把推开了为自己举着华盖的太监,任由大雨落在自己的身上,崇祯已经预料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那些被牵连的大地主,世家,虽然不敢明着和自己对抗,不过暗中支持一些造反的农民军,给自己施加点压力的情况以后是不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