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猎户的娇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罐子就是三十斤重,两罐就是六十斤,全家一年的量。虽说其中那个已经开封的,本身也没剩几斤油了,可另外一个原本是满满当当的,这会儿一样见了底。
还有粗盐、酱料、生姜、葱蒜……
反正灶间就没一样还能吃的了,看来看去,也就柴禾还剩下了一半,旁的竟是都空了,包括今个儿客人们捎带来的新鲜蔬菜瓜果还有米面鸡蛋啥的,全没了。
“这、这是……咱家这是遭了蝗灾哟!!”
俞母欲哭无泪。
若问庄稼人最怕什么?不是旱灾也不是水患,而是最最可怕的蝗灾。要知道,甭管是什么灾害,多少还是能留下点儿东西的,唯独只有蝗灾,别说吃食了,怕是连一棵全须全尾的草都寻不出来。不然,怎会有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种说法呢?
好在小青山一带还从未发生过蝗灾,起码近一两百年里是没听说过的。偏生今个儿,俞母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绝望的感觉。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半月之后,秋收到了,因着俞家元气大伤,今年索性也就不雇短工了,而是家里人亲自下地收割。当然,俞承嗣和秋娘仍是不需要下地的,前者压根就没回村,后者要在家里煮猪食喂猪喂鸡、生火做饭,还得去田里送吃食和凉茶。
下地干活的主要劳动力还是俞家老二和老三,几乎十有**都是他们俩兄弟干的。俞父身子骨不好,可还是坚持能干多少就干多少,俞母则赶着牛车运粮食去坝上晒干。
秋收比春耕苦多了,这才没两日,俞母已经累得整个人黑瘦了一圈。
正好运完一车后,她靠在牛车上略歇了会儿,却听到一旁两个婆娘在说闲话。
“……哎哟那个冯家,可了不得了的,那席面,碗碗都是荤菜,一筷子下去你就挟不到一口菜,全是肥得流油的大肉啊!就这,还是给下苦力人吃的!”
“我也听说了,人家冯家宰了两头大肥猪呢,桌上就没一个凑数的小菜,摆上流水席,村里随便吃!不够的,再添啊!”
“就是!瞧瞧人家多客气,咱们村那俞家呢?还出了个秀才公呢,席面上的肉一半是外嫁女带回来的,不过就是杀了几只鸡,可把贵顺那婆娘给心疼的。那脸色,一点儿都看不出来是家里办喜事儿了,就跟死了爹娘一样!”
“哈哈哈哈哈,你这嘴损得哟……”
俩婆娘还在那头叨叨的说着,偏坝上本就大,这会儿又都堆满了粮食,俞母个头不高,又是歪在牛车上的,对方瞧不见她,她其实也一样瞧不到人,可架不住那阵阵编排声儿可劲儿的往她耳朵里钻啊!
有心出去辩解两句,可俞母只觉得这心里又是累又是疼的,愣是半晌都没起身,反而那俩婆娘干完手头上的活儿,又往田里去了,她索性也不起身了,捂着心口靠在牛车上喘气。
是她太小气了吗?冯家那是百多亩良田啊,他们俞家统共也就这么十来亩薄田,也就是在上河村这一亩三分地上还算是个体面人家,搁在下河村算个啥!
别看两个村子名字差不多,离得也不怎么远,可事实上差别大了去了。
上河村位于小青山的山脚下,村子有一多半地方都是出产微薄的旱地,少有的水田其实也并不算肥沃。人家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他们这儿,除了砍柴拾柴比下河村方便一些外,旁的真没啥好的。尤其小青山上多是野兽,有本事进山打猎的,整个村子也寻不出两个来,反而因为出产不佳,少有富户。
整个村子不多的水田,也就俞家占了五亩,里正家有二十来亩,还有几户人家凑一起也就那么三五亩地。
可下河村就不同了,多半地方都是肥沃的水田,起码也有两三百亩,反而旱地少得很。更叫上河村嫉妒的是,明明两个村子相距不远,每年都是下河村先秋收,当然提前的日子最多也就那么三五天的,可架不住人家有钱,年年都是雇人收割的,自家人也就做个饭送个茶啥的,就是最穷的人家,日子也没比俞家差多少。
其实,俞家原本是能过得很好的,可谁让他们家供养了一个读书人呢?下河村好些人家兴许并不如俞家那般富裕,可论起来,日子过得还真就不比俞家差。
只能说,人各有命,想开点儿就好了。
可惜,俞母明显是想不开的。尤其一想到冯家那独一个闺女原本可以说给自家二小子的,偏生那亲事没成,如今寻的这个,本身当然也不差,她再怎么偏心眼儿,也不至于故意去祸害自个儿的亲生儿子。可有冯家闺女珠玉在前,她还真就看不上自家未过门的二儿媳妇儿。
唉,等秋收之后,家里还有两场喜事儿要办,一桩桩一件件,哪样不需要花钱了?只怕就今年的精细粮食是丁点儿都别想留下来了。
再有就是,自家老三的亲事恐怕还得再往后拖一拖了,起码再拖个一两年,等家里缓过气来再说吧。实在要是不成的话,就拿秋娘去换一门亲,怎么着也能省下来好几贯钱的定礼、聘礼。
俞母边歇边细细盘算着,看看哪里还能再省点儿钱,哪里又能再抠点儿钱出来。大儿子那头是不能省的,偏其他地方能省的又不多,盘算来盘算去的,除了让脑仁一抽一抽的疼外,旁的啥好主意都没。
犯愁的人还不止俞母,还有远在深山里的俞小满。她愁的是该给自家二哥送点儿啥礼好呢?依着小青山一带的习俗,身为妹子甭管是送肉还是送蛋,都是既妥当又体面的。
然而,她不想送吃食。
嗤,真要是送了,还不定便宜了谁呢!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为啥,今天老打不开后台,先更一章,等下12点还有一章。
本章4k。
☆、第47章
第047章
俞家老二成亲之前,俞承嗣先成亲了,当然都是在秋收过后。
庄稼人要办喜事,但凡有选择的机会那都是选在农闲时分的,而秋收过后又占了多半。这是因为秋收过后,粮食满仓,哪怕是最穷困的人家,这个时候手头上也多少能有些钱。而今年,上河村虽然不如相距不远的下河村那般全村大丰收,可总得来说,还是收获不菲的。
旁人家且暂不提,单说俞家好了,五亩水田十亩旱地都丰收了,较之去年还略好了几分。
水田全是俞家人自个儿打理的,旱地则是赁出去了九亩,只留一亩自家耕种。因着今年收成不错,俞母又铁了心的将水田出产的稻子全卖了,丁点儿都没留下来,足足卖了三十贯钱。
这个价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等于一亩地就收益了六贯钱。
可惜的是,旱地就没那么值钱了。赁出去的九亩旱地,俞家这头只得三成的收成,在留下了自家的口粮后,全数卖掉也不过才五贯钱。至于自家耕种的那亩地,出的是蔬菜瓜果,都是乡下地头人人都种的,便是拿去城里卖,也卖不出多少价来的,再说了,家里还有两场喜事那般,只怕到时候地里的蔬果也就堪堪够用。
秋收过后,村里人并没有立刻闲下来,或是借了牛车将粮食运到镇上、县里卖掉,或是寻几个伴儿,三五成群的进城打短工。这会儿离冬日还有小半年呢,虽说他们这儿秋收之后也能种些类似于白菜之类的抗冻的蔬菜,可这些事儿家里的婆娘老人孩子就能完成,壮劳力自然是想着尽可能多赚些钱好贴补家用。
因此,等俞承嗣成亲那日,村里反而没多少人来赴宴了,即便来的,也都是老弱妇孺,敞开肚子吃也吃不了太多。
见了这情形,俞母心头略微好受了点儿,可回头听了俞承嗣的叮嘱,她又愁上了。
原来,俞承嗣寻的这门亲事,虽然本身是住在镇子上的,可他们家在县里头还有一门贵亲,且城里人的习惯跟乡下不同,尽管也有在家里办喜事儿的,可办完喜事儿之后,却仍会邀请几个至交好友去酒楼小聚一番。
可以这么说,自家办喜事请的是亲眷长辈,而成亲之后去酒楼小聚的则是同窗或者同辈的兄弟、朋友。这等于就是说,一场喜事要花两笔钱了。
俞母本想说,城里人既是这般讲究,就叫他们讲究去好了,横竖上河村就这么个规矩,哪里还有再上一回酒楼的道理?偏俞承嗣不认可,他和大舅子二舅子皆是同窗,且他大舅子早在几年前他头一回下场考秀才时,就高中了。二舅子比他还小两岁呢,今年也考上了。至于他那老丈人,更是在县学里头任教,若非他本人一表人才,学问也不错,人家还未必看得上他呢。
罐子就是三十斤重,两罐就是六十斤,全家一年的量。虽说其中那个已经开封的,本身也没剩几斤油了,可另外一个原本是满满当当的,这会儿一样见了底。
还有粗盐、酱料、生姜、葱蒜……
反正灶间就没一样还能吃的了,看来看去,也就柴禾还剩下了一半,旁的竟是都空了,包括今个儿客人们捎带来的新鲜蔬菜瓜果还有米面鸡蛋啥的,全没了。
“这、这是……咱家这是遭了蝗灾哟!!”
俞母欲哭无泪。
若问庄稼人最怕什么?不是旱灾也不是水患,而是最最可怕的蝗灾。要知道,甭管是什么灾害,多少还是能留下点儿东西的,唯独只有蝗灾,别说吃食了,怕是连一棵全须全尾的草都寻不出来。不然,怎会有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种说法呢?
好在小青山一带还从未发生过蝗灾,起码近一两百年里是没听说过的。偏生今个儿,俞母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绝望的感觉。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半月之后,秋收到了,因着俞家元气大伤,今年索性也就不雇短工了,而是家里人亲自下地收割。当然,俞承嗣和秋娘仍是不需要下地的,前者压根就没回村,后者要在家里煮猪食喂猪喂鸡、生火做饭,还得去田里送吃食和凉茶。
下地干活的主要劳动力还是俞家老二和老三,几乎十有**都是他们俩兄弟干的。俞父身子骨不好,可还是坚持能干多少就干多少,俞母则赶着牛车运粮食去坝上晒干。
秋收比春耕苦多了,这才没两日,俞母已经累得整个人黑瘦了一圈。
正好运完一车后,她靠在牛车上略歇了会儿,却听到一旁两个婆娘在说闲话。
“……哎哟那个冯家,可了不得了的,那席面,碗碗都是荤菜,一筷子下去你就挟不到一口菜,全是肥得流油的大肉啊!就这,还是给下苦力人吃的!”
“我也听说了,人家冯家宰了两头大肥猪呢,桌上就没一个凑数的小菜,摆上流水席,村里随便吃!不够的,再添啊!”
“就是!瞧瞧人家多客气,咱们村那俞家呢?还出了个秀才公呢,席面上的肉一半是外嫁女带回来的,不过就是杀了几只鸡,可把贵顺那婆娘给心疼的。那脸色,一点儿都看不出来是家里办喜事儿了,就跟死了爹娘一样!”
“哈哈哈哈哈,你这嘴损得哟……”
俩婆娘还在那头叨叨的说着,偏坝上本就大,这会儿又都堆满了粮食,俞母个头不高,又是歪在牛车上的,对方瞧不见她,她其实也一样瞧不到人,可架不住那阵阵编排声儿可劲儿的往她耳朵里钻啊!
有心出去辩解两句,可俞母只觉得这心里又是累又是疼的,愣是半晌都没起身,反而那俩婆娘干完手头上的活儿,又往田里去了,她索性也不起身了,捂着心口靠在牛车上喘气。
是她太小气了吗?冯家那是百多亩良田啊,他们俞家统共也就这么十来亩薄田,也就是在上河村这一亩三分地上还算是个体面人家,搁在下河村算个啥!
别看两个村子名字差不多,离得也不怎么远,可事实上差别大了去了。
上河村位于小青山的山脚下,村子有一多半地方都是出产微薄的旱地,少有的水田其实也并不算肥沃。人家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他们这儿,除了砍柴拾柴比下河村方便一些外,旁的真没啥好的。尤其小青山上多是野兽,有本事进山打猎的,整个村子也寻不出两个来,反而因为出产不佳,少有富户。
整个村子不多的水田,也就俞家占了五亩,里正家有二十来亩,还有几户人家凑一起也就那么三五亩地。
可下河村就不同了,多半地方都是肥沃的水田,起码也有两三百亩,反而旱地少得很。更叫上河村嫉妒的是,明明两个村子相距不远,每年都是下河村先秋收,当然提前的日子最多也就那么三五天的,可架不住人家有钱,年年都是雇人收割的,自家人也就做个饭送个茶啥的,就是最穷的人家,日子也没比俞家差多少。
其实,俞家原本是能过得很好的,可谁让他们家供养了一个读书人呢?下河村好些人家兴许并不如俞家那般富裕,可论起来,日子过得还真就不比俞家差。
只能说,人各有命,想开点儿就好了。
可惜,俞母明显是想不开的。尤其一想到冯家那独一个闺女原本可以说给自家二小子的,偏生那亲事没成,如今寻的这个,本身当然也不差,她再怎么偏心眼儿,也不至于故意去祸害自个儿的亲生儿子。可有冯家闺女珠玉在前,她还真就看不上自家未过门的二儿媳妇儿。
唉,等秋收之后,家里还有两场喜事儿要办,一桩桩一件件,哪样不需要花钱了?只怕就今年的精细粮食是丁点儿都别想留下来了。
再有就是,自家老三的亲事恐怕还得再往后拖一拖了,起码再拖个一两年,等家里缓过气来再说吧。实在要是不成的话,就拿秋娘去换一门亲,怎么着也能省下来好几贯钱的定礼、聘礼。
俞母边歇边细细盘算着,看看哪里还能再省点儿钱,哪里又能再抠点儿钱出来。大儿子那头是不能省的,偏其他地方能省的又不多,盘算来盘算去的,除了让脑仁一抽一抽的疼外,旁的啥好主意都没。
犯愁的人还不止俞母,还有远在深山里的俞小满。她愁的是该给自家二哥送点儿啥礼好呢?依着小青山一带的习俗,身为妹子甭管是送肉还是送蛋,都是既妥当又体面的。
然而,她不想送吃食。
嗤,真要是送了,还不定便宜了谁呢!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为啥,今天老打不开后台,先更一章,等下12点还有一章。
本章4k。
☆、第47章
第047章
俞家老二成亲之前,俞承嗣先成亲了,当然都是在秋收过后。
庄稼人要办喜事,但凡有选择的机会那都是选在农闲时分的,而秋收过后又占了多半。这是因为秋收过后,粮食满仓,哪怕是最穷困的人家,这个时候手头上也多少能有些钱。而今年,上河村虽然不如相距不远的下河村那般全村大丰收,可总得来说,还是收获不菲的。
旁人家且暂不提,单说俞家好了,五亩水田十亩旱地都丰收了,较之去年还略好了几分。
水田全是俞家人自个儿打理的,旱地则是赁出去了九亩,只留一亩自家耕种。因着今年收成不错,俞母又铁了心的将水田出产的稻子全卖了,丁点儿都没留下来,足足卖了三十贯钱。
这个价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等于一亩地就收益了六贯钱。
可惜的是,旱地就没那么值钱了。赁出去的九亩旱地,俞家这头只得三成的收成,在留下了自家的口粮后,全数卖掉也不过才五贯钱。至于自家耕种的那亩地,出的是蔬菜瓜果,都是乡下地头人人都种的,便是拿去城里卖,也卖不出多少价来的,再说了,家里还有两场喜事那般,只怕到时候地里的蔬果也就堪堪够用。
秋收过后,村里人并没有立刻闲下来,或是借了牛车将粮食运到镇上、县里卖掉,或是寻几个伴儿,三五成群的进城打短工。这会儿离冬日还有小半年呢,虽说他们这儿秋收之后也能种些类似于白菜之类的抗冻的蔬菜,可这些事儿家里的婆娘老人孩子就能完成,壮劳力自然是想着尽可能多赚些钱好贴补家用。
因此,等俞承嗣成亲那日,村里反而没多少人来赴宴了,即便来的,也都是老弱妇孺,敞开肚子吃也吃不了太多。
见了这情形,俞母心头略微好受了点儿,可回头听了俞承嗣的叮嘱,她又愁上了。
原来,俞承嗣寻的这门亲事,虽然本身是住在镇子上的,可他们家在县里头还有一门贵亲,且城里人的习惯跟乡下不同,尽管也有在家里办喜事儿的,可办完喜事儿之后,却仍会邀请几个至交好友去酒楼小聚一番。
可以这么说,自家办喜事请的是亲眷长辈,而成亲之后去酒楼小聚的则是同窗或者同辈的兄弟、朋友。这等于就是说,一场喜事要花两笔钱了。
俞母本想说,城里人既是这般讲究,就叫他们讲究去好了,横竖上河村就这么个规矩,哪里还有再上一回酒楼的道理?偏俞承嗣不认可,他和大舅子二舅子皆是同窗,且他大舅子早在几年前他头一回下场考秀才时,就高中了。二舅子比他还小两岁呢,今年也考上了。至于他那老丈人,更是在县学里头任教,若非他本人一表人才,学问也不错,人家还未必看得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