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处。
自然之道,守之则贵,行之则利。守之者,天德在我,无欲无为,不生败失之患,所以贵莫胜焉。当行之者,是道则进,顺天应人,不起机智之诈,不用后天之识,因事处事,因物付物,如此才能无往而不利。
经中所谓“神器”者,即被人们称为“神乎其神”的自然大道也。天地之道,本是无为,万物自化其中。试观天地初生之时,乾元资始,阳动而行先;坤元资生,阴来而随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天地阴阳二气,由伸而屈,吸之则油然而呴;气之由屈而伸,呼之则悠然而吹。天地之道的一张一弛,才使生气通畅,万物滋生。至于万物在享受天地阴阳二气质量与数量的多寡不同,所以万物的禀性刚柔特性也各各有异,或受气多而精强,或受气少而精弱,所以才造就了林林总总大千世界的万有万异。
大道生物的特性不同,故有时而伸,气机蓬勃上升;有时而降,气机油然下隳。虽千差万别,但皆是天道之自然,非人力所能改变。非自然,万物不能形交气感,不能妙化万物;非自炁,阴阳二气不能摄生,日月便不能焕发神光。
古之圣帝明王,循自然之道,牢握乾符而治天下,文武公卿,秉国政而安社稷,皆是用自然大道之“神器”而造福天下。修道之人,应当处中和,行无为,如能坐卧天然,行藏独乐,处世待人,应事接物,行住坐卧,言谈举止,即可得自然之妙。终日处于红尘,心却能在无欲无为的大自在中,潜修默炼,世俗不显,近而身心性命,远则天地万物,无所不超然,无处不是道法自然。
圣人待物,皆是去其太甚,而不敢过求;去其奢泰,而不敢过望。心不生争竞,故无盛满之患;心不谋物,而物性自归;心不留物,而物自不远去。天下之物,各有自然之性,岂可用有为去干扰它?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皆是顺遂物性的自然而已,物来不求,物去不留,心中不落痕迹。物性天然,不可强为,事有适度,不可太过,此即太上圣祖示此“三去”之本意。
“取天下常以无事”。所谓“无事”者,就是因事物的自然之性而顺之,故能得天下万物之心。这是有为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圣人从来都是辅万物而不敢有为也。
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即辅助。“人主”,即君主,泛指一切居于领导地位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此二句,是太上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群雄纷起,诸候争霸,皆是以“不道之兵”争夺天下,由此而对后世之训诫。由此可知,太上一贯倡导道治主义,反对战争,怕人民生命涂炭。战争是邪恶的产物,有善与不善、侵略与被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老子的反战思想,并非一概“反战”。在国家尚还存在,天下尚未道化大同以前,养兵以卫国还是必要的。他提出“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就是不主动挑战去侵略别人,这是道德的基本准则。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以防御之战制止侵略之战,以正义战制止非正义战。这是太上在本章阐述的主要论题。河上公命本章为“俭武”章,意即并非不要“武”,而是要俭用“武”。
君为天下之主,心为一身之主,国之有君,犹如人之有心。所以君正则国治,心正则身修,此乃自然之理。君正与心正,皆正之于有道,有道则正,失道则偏。故善于辅佐在上者,惟辅之以道德。有道之君,皆是以道德治国,所以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民无伤患,天下自然归之。若是无道,以兵战称强天下,滥用武力,民遭涂炭,过失天地之和气,天下必然离乱,此乃自然之理。太上以此警示世人,其意在于要人类树立爱心,国与国和睦相处,人与人友善相待,则天下永保太平,不会再招致“其事好还”的怨怨相报。
所谓“其事好还”,是说天道的自然报应规律,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不变法则。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其应丝毫不爽。“天道好还”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更不是侥幸所能免。天道有此好还之理,必得此好还之事。若我以兵势强加于人,人必以兵势还之于我,这种自种恶因,自食恶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之事,天下随处可见,皆是失道离德,不明因果的必然。
一国的领导者,绝不可以兵强耀武于天下。今日之强,可能就是明日之弱;今日欺人,明日可能被欺。表现的形式未必相同,但“其事好还”的灾祸却在所难逃。今日世界号称的超级大国,到处称雄逞霸,动辄(zh)狂轰乱炸,惹得天怒人怨。自以为无人敢惹,其结果还是引火烧身,遭到一次“好还”的恶性报应,至今仍然糊里糊涂,不知自己种下恶果自己偿的原因。
修道之人,若以情欲乱了自己性中之天下,助无明阴魔在心中动起干戈,此亦是“以兵强天下”。因为不能以道德辅佐心君,导致了体内的六贼共起,阴魔猖狂。于是,身中之国,性中之天下,便一日不得安静;心中之主人,一刻也不得自在。此是心身内的“好还”之道。观之于此,则道法、世法之理,均可明白。切不可轻忽了身中天下的“以道佐人君”之事。只要那颗道心佛性常明,心君常处在道中,身中的太平盛世,必会长久康宁!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上古之时,各君其国,人民浑朴,共安无事之天,焉有战争之事?至黄帝时,蚩(chi)尤犯上作乱,于是文有玉帛,武有兵戎;治则用礼乐,乱则用干戈,才有文武并重。然而有道的君子,惟以道事人主,不以兵而强天下。“师”,即军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是描述战争所带来的凄凉景象。无论古时的大刀长矛,还是现代的新式武器,都是残杀生灵的不祥凶器。自古圣人,皆以道为本,以德化民,深戒用兵之事。战争是残酷的,是天下最大的杀人场所,是最大的不道德。无论古今,只要兵戈兴起,战事纷争,死伤无数,百姓遭殃。战事过后,人民流离失所,农事必废,田园荒芜,荆棘丛生。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盖因战争都是要杀人的祸事,你杀别人的父兄,别人亦必杀你的父兄。人心思返,天道好还。冤仇相报,理之自然。况且战争所在之地,人民罹(li)害;兵过之处,鸡犬亦空。战争都是以杀人取胜为目的,杀戮过重,死亡必多,血污大地,枯骨遍野。而且战争这种杀气,必然大伤天地和气;乖戾之风,必然惹得天怒人怨。因而阴阳失调,雨旸不时,旱干水涝,频生凶荒,饥馑而至,民不聊生。这是战争杀气造成的必然恶果。
战争就是灾难。凡是兵马所到之处,两军交战,震撼天地的枪炮声、喊杀声,死伤者的惨叫声,其中所含的嗔(chn)恨之气,必荡然于太空,号啕于天地间,万姓受苦,众生蒙难,家破人亡,兽走失群,飞鸟离散,惹得天地齐怒人共怨,造下不可饶恕的罪业。
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凶年,就是大灾祸降临的年份。例如大旱大涝,颗粒无收;人民饥馑,贼盗猖狂;瘟疫流行,虫蝗遍野;地动山崩,怒风暴雨;或无病而死,或妖孽横生等等。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怪异之灾,皆是凶年之验应。
凡是凶年,看似偶然,实际上是人类造业的共作共受,是“天道好还”规律的必然结果。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天道本好生,天地从来都是以慈悲之心养育群生,绝不会无故降灾于人类。但天道又至公至道,助善罚恶,赏功惩罪的“好还”规律,却是铁面无私,毫无私情可言。
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种种灾难,都是人类违逆天理,失道丧德,破坏生态平衡,自造罪业所应受的报应。人类若能知迷而醒,修养道德,承顺天道自然之理,还天道以善德正气,天地必以吉祥瑞气降之于人,这才是人类永得福惠,安享太平的长久之路。
观今之人类社会,离失道德已远,私欲膨胀,胡作非为,不顾天理人伦,我行我素。动则穷兵黩(du)武,残杀生灵,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今之人心,恶迹斑斑,社会风气颓废,人类的恶心所形成的邪阴之气,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天地之和气,所以天地必以凶年之灾还报之。科学家已经探知,多年来地球上气候反常,灾害增加,其原因在于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出现较大漏洞,从而导致了南极冰山加速溶化,海水上涨等反常现象。这些结论虽也有一定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类丧失道德所导致的结果。佛祖说:“世间无偶然,皆是因果大循环。”明白宇宙间这个不变的因果报应法则,人们岂可不畏乎?
人若不悟真常,不修正道,不明宇宙基本规律,妄作妄为,恶念丛生,怨心难平,三气难散,心中的刀兵争战不休。则荆棘必生于自心方寸之地,魔军必动乱于自身内环境中,心身自此无宁日。不是心烦意乱,就是疾病丛生,或是运势不佳等,都是自己招来的麻烦。念虑日日起尘劳,真阴真阳时时消,三田自此而荒芜,血气衰尽命难保。这就是人身中的凶年,可不慎乎?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古云:“兵贵神速,不贵迟疑。”兵法之用,并非什么祥事。但有天下国家在,其备亦不可少,以防外敌之侵扰。兵家之事,全在于用之“善”与“不善”。善用兵者,皆是外敌临门,迫不得已而后用之。
用兵之善,在于“果而勿强”为妙。“果”者,即果敢之谓。大敌临门,应当速战速决,果敢勇猛,迅速取胜。这样可以减少双方的伤亡,百姓也少受灾殃。
所谓“不敢以取强”,其意是说,心存善德的人,不敢逞强,假若敌已退败,就应当鸣锣收金,不敢穷追猛杀,否则必然杀伤过多,自造杀业,那就不是“善果”。万物中以人为最贵,所以在战争中既要速胜,又要减少伤亡,这才是敌我交战的“善果”。有道之圣人,皆是行仁义之师,何敢逞杀戮(lu)于片时,更不敢取强威于一己。
战争都是迫不得已之事。圣人对待战争,皆是内持不得已之心,外为战而速决。即使取胜,也是未尝矜、未尝伐、未尝骄、未尝强,皆是事到临头被迫而为之,而绝无好战之心。“果”,即果敢应敌,速战速决。战胜之后,果断收兵,不逞强势,不以多杀人为快。比如内遇乱臣贼子叛逆作乱,不得已而用兵治乱时,我兵虽强,也不敢以取强为心;我兵虽胜,亦不敢以取胜而得意。如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不得已之兵,敌人必不会以兵强而加之于我。文中所言“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即是此义。
用兵“不敢取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果而不矜”者,就是谦卑用兵,知己知彼,不敢轻敌自负,不打无准备之仗。“矜”者,即没有好兵之念。
“果而勿伐”者,就是先人后己,不打第一枪,以谦让用兵,不炫耀武力,不逞能好强。
“果而勿骄”者,骄兵必败,顺天理而用兵,虽已获胜,也不敢自恃强傲,穷追猛杀,以免造成无端的伤亡,违背天理好善之德。
“果而不得已”者,兵之所用,不主动挑起战争,不能有斗胜取强之心,而是入敌已病临城下,不得已而用兵。
“果而勿强”者,是说用兵果敢,但不敢以强兵而欺凌,至诚守善,不敢残暴。
以上“五果”,皆是太上告诫天下:即使两军交战,也不敢用逞强之道。不仅用兵如此,做人处世,面对万事万物,乃至修德养性,又何尝不是此理呢?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花红到极点时则谢,草木壮极后则枯,人壮年之后则衰老,此乃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一切生物自生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完成物的周期循环。这种生、长、壮、老、死的演变程序,反映了生物界的普遍法则。
为何物壮则老?其中内涵着阴阳消长的因素。它反映了阳极阴生的道理。正像日中正午,阳气俱足,是为壮时;待到太阳西移,阳气渐消,阴气渐生,由壮至老;直至日落西山,夜幕降临,纯阴之时,万物俱息,由老至死。
太上以“物壮则老”的自然现象,教人行事不可逞强,其理犹如物壮则老,违者就不符合道性。大道之体本柔弱,大道之用贵中和,太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道。此即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已”即完结,终了,死亡。天地间一切万物,皆是有生必有幼,有少必有壮,有壮必有老,有老必有死,这是物理之势然。物之理如此,用兵之事,做人处事,其理同然。用兵之道,两军对阵,生死存亡,惊天动地,危及万生万命,牵涉不小。倘若以矜伐骄诈之心,用强欺弱,则必然势极必反,太过必伤,胜亦不能久持,强也难以久立。这与“物壮则老”的理势相同,所以谓之“不道”。
所谓“不道早已”,意即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行大道必早夭。这个道理不仅用兵如是,自然界的万物万类亦如是。作为有灵性的人类,处世应俗,待人接物,时时处处,无不是此理。自古圣人以有道用兵,所以不壮、不老、不已,故能久立不败之地,无敌于天下。
修道人常能涵养道德,处事执两用中,不逞强好胜,养太和之气,身中的阴阳平衡和谐,真阴真阳不断升华。始则可以抑制延缓“物壮则老”的自然过程;继而逆修阴阳,以阳克阴,达到纯阳之体,复归到先天无极状态。由凡躯之体,再造成金身;由受阴阳制化的“我命由天”,返归为跳出阴阳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完成由“不道早已”到长生久视的过程,从而进入道境。这是人类改变“物壮则老,不道早死”的唯一途径。
【本章说解】
本章以用兵而喻道,以战事之理喻作人。
“不道”之理,不仅用兵者当戒,世人不道德之行为,更应当警戒。人生一世,有如水面之浮泡,有如旅店之过客,有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住世能有几日光景?故应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不敢以七情六欲自我作贱,不可以无尽的烦恼伤残自性,不可贪迷世俗而迷失回归之路,更不敢逞强好胜,以强凌弱,无故屠杀生灵。一个向善之人,当念念存诚,心心在道,事事讲德,无欲无为,求生死性命之根本,修无为自然大道。修之日久,大道自然不负苦志人。
所谓善者,即有道也。矜者自恃,伐者自夸,骄者自是,三病一源。知其病而能自克者,非有果敢精神不能奏效。修道之人,最忌恣贪声色,最怕心性驰骋好游,天空海阔,人我山高,终日竟夜,心被杂念所缠。闲心没少操,闲事没少做,惟不作以道辅佐人主心君之事,不去修养道德,涵养心性,这无异是白白浪费生命。
修真人若有“逞强”之心,动止行藏,皆是不道不德。此等不道之心,名为修道,实为害道,自误前程,即使圣人终日守傍,亦不能救其“天道好还”之患。修道之人,悉当言下彻悟,早日明悟了却生死之道。不但今生超然物外,而且生生世世不入邪径,这样才能永得真道。
恭闻三皇盛世,以道化民,以德教天下,无有“早兵”之用,不操机智筹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尽其道。故天下以道归之,所以盛世和熙,人民纯朴,上下无为,天下归于一道。天下一道,即是天下一心;天下一心,则无形之兵器,不用而有余;无名之将士,不战而自胜。以此观之,百倍胜于有形之兵强天下。
经文中所谓“不道早已”,比如春秋以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故孟子有“春秋无义战”之论。秦汉以来,治乱的形式不同,得失虽然不一,但都在“不道”之列。凡是“不道”者,皆是不顺天理,而是以力胜人,所以“好还”之果不能避免,这便是后世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
此章经旨,重在“不以兵强天下”一句。若以兵强天下,何道之有?用兵之道如此,做人之道亦如此。人若放纵自己,以力胜人,恃才傲人,仗势欺人,以贵轻人,持富贱人,以智巧诈人等等,此皆是失道丧德的“不道”行为,必遭天道“好还”之报。待到灾凶报应临身之时,则悔之晚矣!
贵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处。
自然之道,守之则贵,行之则利。守之者,天德在我,无欲无为,不生败失之患,所以贵莫胜焉。当行之者,是道则进,顺天应人,不起机智之诈,不用后天之识,因事处事,因物付物,如此才能无往而不利。
经中所谓“神器”者,即被人们称为“神乎其神”的自然大道也。天地之道,本是无为,万物自化其中。试观天地初生之时,乾元资始,阳动而行先;坤元资生,阴来而随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天地阴阳二气,由伸而屈,吸之则油然而呴;气之由屈而伸,呼之则悠然而吹。天地之道的一张一弛,才使生气通畅,万物滋生。至于万物在享受天地阴阳二气质量与数量的多寡不同,所以万物的禀性刚柔特性也各各有异,或受气多而精强,或受气少而精弱,所以才造就了林林总总大千世界的万有万异。
大道生物的特性不同,故有时而伸,气机蓬勃上升;有时而降,气机油然下隳。虽千差万别,但皆是天道之自然,非人力所能改变。非自然,万物不能形交气感,不能妙化万物;非自炁,阴阳二气不能摄生,日月便不能焕发神光。
古之圣帝明王,循自然之道,牢握乾符而治天下,文武公卿,秉国政而安社稷,皆是用自然大道之“神器”而造福天下。修道之人,应当处中和,行无为,如能坐卧天然,行藏独乐,处世待人,应事接物,行住坐卧,言谈举止,即可得自然之妙。终日处于红尘,心却能在无欲无为的大自在中,潜修默炼,世俗不显,近而身心性命,远则天地万物,无所不超然,无处不是道法自然。
圣人待物,皆是去其太甚,而不敢过求;去其奢泰,而不敢过望。心不生争竞,故无盛满之患;心不谋物,而物性自归;心不留物,而物自不远去。天下之物,各有自然之性,岂可用有为去干扰它?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皆是顺遂物性的自然而已,物来不求,物去不留,心中不落痕迹。物性天然,不可强为,事有适度,不可太过,此即太上圣祖示此“三去”之本意。
“取天下常以无事”。所谓“无事”者,就是因事物的自然之性而顺之,故能得天下万物之心。这是有为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圣人从来都是辅万物而不敢有为也。
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即辅助。“人主”,即君主,泛指一切居于领导地位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此二句,是太上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群雄纷起,诸候争霸,皆是以“不道之兵”争夺天下,由此而对后世之训诫。由此可知,太上一贯倡导道治主义,反对战争,怕人民生命涂炭。战争是邪恶的产物,有善与不善、侵略与被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老子的反战思想,并非一概“反战”。在国家尚还存在,天下尚未道化大同以前,养兵以卫国还是必要的。他提出“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就是不主动挑战去侵略别人,这是道德的基本准则。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以防御之战制止侵略之战,以正义战制止非正义战。这是太上在本章阐述的主要论题。河上公命本章为“俭武”章,意即并非不要“武”,而是要俭用“武”。
君为天下之主,心为一身之主,国之有君,犹如人之有心。所以君正则国治,心正则身修,此乃自然之理。君正与心正,皆正之于有道,有道则正,失道则偏。故善于辅佐在上者,惟辅之以道德。有道之君,皆是以道德治国,所以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民无伤患,天下自然归之。若是无道,以兵战称强天下,滥用武力,民遭涂炭,过失天地之和气,天下必然离乱,此乃自然之理。太上以此警示世人,其意在于要人类树立爱心,国与国和睦相处,人与人友善相待,则天下永保太平,不会再招致“其事好还”的怨怨相报。
所谓“其事好还”,是说天道的自然报应规律,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不变法则。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其应丝毫不爽。“天道好还”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更不是侥幸所能免。天道有此好还之理,必得此好还之事。若我以兵势强加于人,人必以兵势还之于我,这种自种恶因,自食恶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之事,天下随处可见,皆是失道离德,不明因果的必然。
一国的领导者,绝不可以兵强耀武于天下。今日之强,可能就是明日之弱;今日欺人,明日可能被欺。表现的形式未必相同,但“其事好还”的灾祸却在所难逃。今日世界号称的超级大国,到处称雄逞霸,动辄(zh)狂轰乱炸,惹得天怒人怨。自以为无人敢惹,其结果还是引火烧身,遭到一次“好还”的恶性报应,至今仍然糊里糊涂,不知自己种下恶果自己偿的原因。
修道之人,若以情欲乱了自己性中之天下,助无明阴魔在心中动起干戈,此亦是“以兵强天下”。因为不能以道德辅佐心君,导致了体内的六贼共起,阴魔猖狂。于是,身中之国,性中之天下,便一日不得安静;心中之主人,一刻也不得自在。此是心身内的“好还”之道。观之于此,则道法、世法之理,均可明白。切不可轻忽了身中天下的“以道佐人君”之事。只要那颗道心佛性常明,心君常处在道中,身中的太平盛世,必会长久康宁!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上古之时,各君其国,人民浑朴,共安无事之天,焉有战争之事?至黄帝时,蚩(chi)尤犯上作乱,于是文有玉帛,武有兵戎;治则用礼乐,乱则用干戈,才有文武并重。然而有道的君子,惟以道事人主,不以兵而强天下。“师”,即军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是描述战争所带来的凄凉景象。无论古时的大刀长矛,还是现代的新式武器,都是残杀生灵的不祥凶器。自古圣人,皆以道为本,以德化民,深戒用兵之事。战争是残酷的,是天下最大的杀人场所,是最大的不道德。无论古今,只要兵戈兴起,战事纷争,死伤无数,百姓遭殃。战事过后,人民流离失所,农事必废,田园荒芜,荆棘丛生。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盖因战争都是要杀人的祸事,你杀别人的父兄,别人亦必杀你的父兄。人心思返,天道好还。冤仇相报,理之自然。况且战争所在之地,人民罹(li)害;兵过之处,鸡犬亦空。战争都是以杀人取胜为目的,杀戮过重,死亡必多,血污大地,枯骨遍野。而且战争这种杀气,必然大伤天地和气;乖戾之风,必然惹得天怒人怨。因而阴阳失调,雨旸不时,旱干水涝,频生凶荒,饥馑而至,民不聊生。这是战争杀气造成的必然恶果。
战争就是灾难。凡是兵马所到之处,两军交战,震撼天地的枪炮声、喊杀声,死伤者的惨叫声,其中所含的嗔(chn)恨之气,必荡然于太空,号啕于天地间,万姓受苦,众生蒙难,家破人亡,兽走失群,飞鸟离散,惹得天地齐怒人共怨,造下不可饶恕的罪业。
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凶年,就是大灾祸降临的年份。例如大旱大涝,颗粒无收;人民饥馑,贼盗猖狂;瘟疫流行,虫蝗遍野;地动山崩,怒风暴雨;或无病而死,或妖孽横生等等。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怪异之灾,皆是凶年之验应。
凡是凶年,看似偶然,实际上是人类造业的共作共受,是“天道好还”规律的必然结果。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天道本好生,天地从来都是以慈悲之心养育群生,绝不会无故降灾于人类。但天道又至公至道,助善罚恶,赏功惩罪的“好还”规律,却是铁面无私,毫无私情可言。
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种种灾难,都是人类违逆天理,失道丧德,破坏生态平衡,自造罪业所应受的报应。人类若能知迷而醒,修养道德,承顺天道自然之理,还天道以善德正气,天地必以吉祥瑞气降之于人,这才是人类永得福惠,安享太平的长久之路。
观今之人类社会,离失道德已远,私欲膨胀,胡作非为,不顾天理人伦,我行我素。动则穷兵黩(du)武,残杀生灵,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今之人心,恶迹斑斑,社会风气颓废,人类的恶心所形成的邪阴之气,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天地之和气,所以天地必以凶年之灾还报之。科学家已经探知,多年来地球上气候反常,灾害增加,其原因在于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出现较大漏洞,从而导致了南极冰山加速溶化,海水上涨等反常现象。这些结论虽也有一定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类丧失道德所导致的结果。佛祖说:“世间无偶然,皆是因果大循环。”明白宇宙间这个不变的因果报应法则,人们岂可不畏乎?
人若不悟真常,不修正道,不明宇宙基本规律,妄作妄为,恶念丛生,怨心难平,三气难散,心中的刀兵争战不休。则荆棘必生于自心方寸之地,魔军必动乱于自身内环境中,心身自此无宁日。不是心烦意乱,就是疾病丛生,或是运势不佳等,都是自己招来的麻烦。念虑日日起尘劳,真阴真阳时时消,三田自此而荒芜,血气衰尽命难保。这就是人身中的凶年,可不慎乎?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古云:“兵贵神速,不贵迟疑。”兵法之用,并非什么祥事。但有天下国家在,其备亦不可少,以防外敌之侵扰。兵家之事,全在于用之“善”与“不善”。善用兵者,皆是外敌临门,迫不得已而后用之。
用兵之善,在于“果而勿强”为妙。“果”者,即果敢之谓。大敌临门,应当速战速决,果敢勇猛,迅速取胜。这样可以减少双方的伤亡,百姓也少受灾殃。
所谓“不敢以取强”,其意是说,心存善德的人,不敢逞强,假若敌已退败,就应当鸣锣收金,不敢穷追猛杀,否则必然杀伤过多,自造杀业,那就不是“善果”。万物中以人为最贵,所以在战争中既要速胜,又要减少伤亡,这才是敌我交战的“善果”。有道之圣人,皆是行仁义之师,何敢逞杀戮(lu)于片时,更不敢取强威于一己。
战争都是迫不得已之事。圣人对待战争,皆是内持不得已之心,外为战而速决。即使取胜,也是未尝矜、未尝伐、未尝骄、未尝强,皆是事到临头被迫而为之,而绝无好战之心。“果”,即果敢应敌,速战速决。战胜之后,果断收兵,不逞强势,不以多杀人为快。比如内遇乱臣贼子叛逆作乱,不得已而用兵治乱时,我兵虽强,也不敢以取强为心;我兵虽胜,亦不敢以取胜而得意。如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不得已之兵,敌人必不会以兵强而加之于我。文中所言“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即是此义。
用兵“不敢取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果而不矜”者,就是谦卑用兵,知己知彼,不敢轻敌自负,不打无准备之仗。“矜”者,即没有好兵之念。
“果而勿伐”者,就是先人后己,不打第一枪,以谦让用兵,不炫耀武力,不逞能好强。
“果而勿骄”者,骄兵必败,顺天理而用兵,虽已获胜,也不敢自恃强傲,穷追猛杀,以免造成无端的伤亡,违背天理好善之德。
“果而不得已”者,兵之所用,不主动挑起战争,不能有斗胜取强之心,而是入敌已病临城下,不得已而用兵。
“果而勿强”者,是说用兵果敢,但不敢以强兵而欺凌,至诚守善,不敢残暴。
以上“五果”,皆是太上告诫天下:即使两军交战,也不敢用逞强之道。不仅用兵如此,做人处世,面对万事万物,乃至修德养性,又何尝不是此理呢?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花红到极点时则谢,草木壮极后则枯,人壮年之后则衰老,此乃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一切生物自生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完成物的周期循环。这种生、长、壮、老、死的演变程序,反映了生物界的普遍法则。
为何物壮则老?其中内涵着阴阳消长的因素。它反映了阳极阴生的道理。正像日中正午,阳气俱足,是为壮时;待到太阳西移,阳气渐消,阴气渐生,由壮至老;直至日落西山,夜幕降临,纯阴之时,万物俱息,由老至死。
太上以“物壮则老”的自然现象,教人行事不可逞强,其理犹如物壮则老,违者就不符合道性。大道之体本柔弱,大道之用贵中和,太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道。此即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已”即完结,终了,死亡。天地间一切万物,皆是有生必有幼,有少必有壮,有壮必有老,有老必有死,这是物理之势然。物之理如此,用兵之事,做人处事,其理同然。用兵之道,两军对阵,生死存亡,惊天动地,危及万生万命,牵涉不小。倘若以矜伐骄诈之心,用强欺弱,则必然势极必反,太过必伤,胜亦不能久持,强也难以久立。这与“物壮则老”的理势相同,所以谓之“不道”。
所谓“不道早已”,意即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行大道必早夭。这个道理不仅用兵如是,自然界的万物万类亦如是。作为有灵性的人类,处世应俗,待人接物,时时处处,无不是此理。自古圣人以有道用兵,所以不壮、不老、不已,故能久立不败之地,无敌于天下。
修道人常能涵养道德,处事执两用中,不逞强好胜,养太和之气,身中的阴阳平衡和谐,真阴真阳不断升华。始则可以抑制延缓“物壮则老”的自然过程;继而逆修阴阳,以阳克阴,达到纯阳之体,复归到先天无极状态。由凡躯之体,再造成金身;由受阴阳制化的“我命由天”,返归为跳出阴阳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完成由“不道早已”到长生久视的过程,从而进入道境。这是人类改变“物壮则老,不道早死”的唯一途径。
【本章说解】
本章以用兵而喻道,以战事之理喻作人。
“不道”之理,不仅用兵者当戒,世人不道德之行为,更应当警戒。人生一世,有如水面之浮泡,有如旅店之过客,有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住世能有几日光景?故应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不敢以七情六欲自我作贱,不可以无尽的烦恼伤残自性,不可贪迷世俗而迷失回归之路,更不敢逞强好胜,以强凌弱,无故屠杀生灵。一个向善之人,当念念存诚,心心在道,事事讲德,无欲无为,求生死性命之根本,修无为自然大道。修之日久,大道自然不负苦志人。
所谓善者,即有道也。矜者自恃,伐者自夸,骄者自是,三病一源。知其病而能自克者,非有果敢精神不能奏效。修道之人,最忌恣贪声色,最怕心性驰骋好游,天空海阔,人我山高,终日竟夜,心被杂念所缠。闲心没少操,闲事没少做,惟不作以道辅佐人主心君之事,不去修养道德,涵养心性,这无异是白白浪费生命。
修真人若有“逞强”之心,动止行藏,皆是不道不德。此等不道之心,名为修道,实为害道,自误前程,即使圣人终日守傍,亦不能救其“天道好还”之患。修道之人,悉当言下彻悟,早日明悟了却生死之道。不但今生超然物外,而且生生世世不入邪径,这样才能永得真道。
恭闻三皇盛世,以道化民,以德教天下,无有“早兵”之用,不操机智筹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尽其道。故天下以道归之,所以盛世和熙,人民纯朴,上下无为,天下归于一道。天下一道,即是天下一心;天下一心,则无形之兵器,不用而有余;无名之将士,不战而自胜。以此观之,百倍胜于有形之兵强天下。
经文中所谓“不道早已”,比如春秋以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故孟子有“春秋无义战”之论。秦汉以来,治乱的形式不同,得失虽然不一,但都在“不道”之列。凡是“不道”者,皆是不顺天理,而是以力胜人,所以“好还”之果不能避免,这便是后世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
此章经旨,重在“不以兵强天下”一句。若以兵强天下,何道之有?用兵之道如此,做人之道亦如此。人若放纵自己,以力胜人,恃才傲人,仗势欺人,以贵轻人,持富贱人,以智巧诈人等等,此皆是失道丧德的“不道”行为,必遭天道“好还”之报。待到灾凶报应临身之时,则悔之晚矣!
贵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