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黑田家的战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井手友氏在和竹中重治商议之后,定下了送上人质、降表,土地保留六成,转封他国的要求。
要知道黑田家原来的规定,是能够保留八成的土地证,转封他国,也就是说井手友氏这一次定下来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也是黑田家之前没有过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大部分的豪族、国人还是选择了接受黑田家的条件,要知道河泉国土地有十四万八千石,仅仅是这一下,黑田家就白得了五万石的土地。
当井手友氏从黑土街道进入河内国之后,松永久秀也快速的带领大军,离开了山城国,直接把山城国送给了羽柴秀吉,自己从松井街道进入河内国之中。在得知黑田家已经进入了河内国之后,松永久秀思考良久之后,决定带领大军直接放弃了河内国,通过贵信越回到了大和国,毕竟大和国才是他的老巢。
不过松永久秀即使是没有留下太多的人马在河内国,却并不代表他没有任何的布置,至少他麾下的一万五千人马之中,已经分出了三千人马。
这些人马全部都是河内国本地的大小豪族、国人势力,不管他们的主家之后会带着这些人前去抵抗黑田家,又或者是降服于黑田家麾下。至少这些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去抵抗黑田家的进攻,都至少能够拖延黑田家一定的时间,这对于松永久秀来说绝对是好事情。
而最后事实证明松永久秀是对的,虽说这三千人马之中,最后只有一半的人愿意去抵抗黑田家的侵攻,那也是将近有一千五百人左右反抗黑田家的势力。
要知道的是这三千人可不是河内国全部的兵马,河内国不是像河泉国一样,是比较小的令制国,河泉国的石高数是十四万八千石,能够动员的总得士卒人数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
而河内国则不然,其国内的石高数和河泉国相比整整多了十万石,十万石的石高数也就代表着能够多挣招三千人数的士卒。
而仅仅只是这二十余万石的表高来看,整个河内国绝对可以征招超过七千人的大军,而且这还只是表高。实际上一些小的豪族,国人是绝对会私自开垦一些土地,另外还会隐瞒一些人口的。如果将这些因素全部算上的话,河内国一国能够征招的士兵很可能都不止八、九千人。
我们确实看到黑田家现在有一万五千余人,在井手友氏的带领下一路顺利的推进着。但是在倭国这个地方,乡土观念是非常强的,而且很多地方都极度的排外,河内国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就算是天下名将井手友氏亲自带,最后黑田家也同样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尤其是河内国国内,因为整个地形多山破碎的影响,所以各种大小势力林立,甚至一片很小的土地上,也会有一个领主的存在。整个河内国之中,大大小小的领主加起来,有数十家不止。黑田家最后只能够一家家地推过去,无论是这些人选择降服,或者是要和黑田家一战,也极大的延缓了黑田家进军的速度。
而对于整个黑田家的进军影响最大的,是松永久秀麾下的若江三人众。如果说有留意过之前本文的各位大人,应该会见到过这三个人。在当年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众进攻京都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的任务就是带着自己麾下的五百余人马,前去抓捕历史上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
虽说三个人当时没有能够抓到足利义昭,不过因为他们的抓捕,当时的足利义昭自己作死,顺着绳子爬到了一口荒废已久的井里,但是绳子之后自己断掉,足利义昭最后出不来活活饿死在了井中。
虽说当时没有能够活捉到足利义昭,但是确实足利义昭之后就一直没有出现过了,而这个大功劳也被他们三个人给笑纳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将军家的代表,最后的赏赐确实不少,三个人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土地奖赏,当年只能够凑出五百人的三兄弟,现在足足可以凑齐一千余大军。
三个人面对黑田家的进攻,并没有显出任何的畏惧,而是像一个武士一样的,选择和黑田家正面交战。三个人把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在若江城之中。
若江城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虽说在规模上可能比不上岸和田城,但至少在河内国之中,是一座不小的坚城,也是三个人手中最坚固之地。
若江三人众麾下的一千大军,乃是正规的部队,就算其中夹杂了一些农兵。其战斗力也绝对不是河泉国的松浦肥前守麾下杂牌军能够比拟的。所以在防守的人马质量上,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在进攻岸和田城的时候,黑田家的明国水军提供了强大的火炮支援,直接将岸和田城的二之丸和本丸的城墙上轰出了巨大的缺口,这才是黑田家能够快速攻下岸和田城的原因。
而河内国身处内陆,黑田家水军就算是再逆天,也根本不能帮上任何的忙,所有的攻略都只能够由井手友氏和竹中重治两人共同来完成,而面对抵抗非常激烈的若江城,两个人一时之间也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若江城只有本丸和二之丸,需要防守的面积并不大,足足一千人的守城军队,不但能够,证城墙上的防守,甚至还有很多人手能够用来轮换。本来就占据着地利,而且在人马上也能过不打疲劳仗,这绝对是非常有利于防守的。
黑田家用了整整八天的时间,通过正面进攻的方式,都没有能够攻克若江城,这样的情况让其他河内国的豪族、国人们有了抵抗黑田家的信心,原来黑田家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呀!如果若江城都能够抵挡住黑田家大军,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毕竟黑田家的降服条件确实是苛刻了一点。
面对这样的情况,井手友氏在和竹中重治商议之后,定下了送上人质、降表,土地保留六成,转封他国的要求。
要知道黑田家原来的规定,是能够保留八成的土地证,转封他国,也就是说井手友氏这一次定下来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也是黑田家之前没有过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大部分的豪族、国人还是选择了接受黑田家的条件,要知道河泉国土地有十四万八千石,仅仅是这一下,黑田家就白得了五万石的土地。
当井手友氏从黑土街道进入河内国之后,松永久秀也快速的带领大军,离开了山城国,直接把山城国送给了羽柴秀吉,自己从松井街道进入河内国之中。在得知黑田家已经进入了河内国之后,松永久秀思考良久之后,决定带领大军直接放弃了河内国,通过贵信越回到了大和国,毕竟大和国才是他的老巢。
不过松永久秀即使是没有留下太多的人马在河内国,却并不代表他没有任何的布置,至少他麾下的一万五千人马之中,已经分出了三千人马。
这些人马全部都是河内国本地的大小豪族、国人势力,不管他们的主家之后会带着这些人前去抵抗黑田家,又或者是降服于黑田家麾下。至少这些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去抵抗黑田家的进攻,都至少能够拖延黑田家一定的时间,这对于松永久秀来说绝对是好事情。
而最后事实证明松永久秀是对的,虽说这三千人马之中,最后只有一半的人愿意去抵抗黑田家的侵攻,那也是将近有一千五百人左右反抗黑田家的势力。
要知道的是这三千人可不是河内国全部的兵马,河内国不是像河泉国一样,是比较小的令制国,河泉国的石高数是十四万八千石,能够动员的总得士卒人数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
而河内国则不然,其国内的石高数和河泉国相比整整多了十万石,十万石的石高数也就代表着能够多挣招三千人数的士卒。
而仅仅只是这二十余万石的表高来看,整个河内国绝对可以征招超过七千人的大军,而且这还只是表高。实际上一些小的豪族,国人是绝对会私自开垦一些土地,另外还会隐瞒一些人口的。如果将这些因素全部算上的话,河内国一国能够征招的士兵很可能都不止八、九千人。
我们确实看到黑田家现在有一万五千余人,在井手友氏的带领下一路顺利的推进着。但是在倭国这个地方,乡土观念是非常强的,而且很多地方都极度的排外,河内国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就算是天下名将井手友氏亲自带,最后黑田家也同样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尤其是河内国国内,因为整个地形多山破碎的影响,所以各种大小势力林立,甚至一片很小的土地上,也会有一个领主的存在。整个河内国之中,大大小小的领主加起来,有数十家不止。黑田家最后只能够一家家地推过去,无论是这些人选择降服,或者是要和黑田家一战,也极大的延缓了黑田家进军的速度。
而对于整个黑田家的进军影响最大的,是松永久秀麾下的若江三人众。如果说有留意过之前本文的各位大人,应该会见到过这三个人。在当年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众进攻京都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的任务就是带着自己麾下的五百余人马,前去抓捕历史上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
虽说三个人当时没有能够抓到足利义昭,不过因为他们的抓捕,当时的足利义昭自己作死,顺着绳子爬到了一口荒废已久的井里,但是绳子之后自己断掉,足利义昭最后出不来活活饿死在了井中。
虽说当时没有能够活捉到足利义昭,但是确实足利义昭之后就一直没有出现过了,而这个大功劳也被他们三个人给笑纳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将军家的代表,最后的赏赐确实不少,三个人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土地奖赏,当年只能够凑出五百人的三兄弟,现在足足可以凑齐一千余大军。
三个人面对黑田家的进攻,并没有显出任何的畏惧,而是像一个武士一样的,选择和黑田家正面交战。三个人把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在若江城之中。
若江城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虽说在规模上可能比不上岸和田城,但至少在河内国之中,是一座不小的坚城,也是三个人手中最坚固之地。
若江三人众麾下的一千大军,乃是正规的部队,就算其中夹杂了一些农兵。其战斗力也绝对不是河泉国的松浦肥前守麾下杂牌军能够比拟的。所以在防守的人马质量上,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在进攻岸和田城的时候,黑田家的明国水军提供了强大的火炮支援,直接将岸和田城的二之丸和本丸的城墙上轰出了巨大的缺口,这才是黑田家能够快速攻下岸和田城的原因。
而河内国身处内陆,黑田家水军就算是再逆天,也根本不能帮上任何的忙,所有的攻略都只能够由井手友氏和竹中重治两人共同来完成,而面对抵抗非常激烈的若江城,两个人一时之间也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若江城只有本丸和二之丸,需要防守的面积并不大,足足一千人的守城军队,不但能够,证城墙上的防守,甚至还有很多人手能够用来轮换。本来就占据着地利,而且在人马上也能过不打疲劳仗,这绝对是非常有利于防守的。
黑田家用了整整八天的时间,通过正面进攻的方式,都没有能够攻克若江城,这样的情况让其他河内国的豪族、国人们有了抵抗黑田家的信心,原来黑田家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呀!如果若江城都能够抵挡住黑田家大军,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毕竟黑田家的降服条件确实是苛刻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