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当然相信有天赋、才华一说,但那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天赋和才华这类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打磨,往往并不长久,就像王安石《伤仲永》里面的那个五岁神童方仲永,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最后只能“泯然众人矣”。相比天赋、才华我更信奉10000小时的天才理论--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成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师级的人物,必须至少投入10000个小时才行。10000小时代表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也代表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村上春树这样谈自己写小说的事情:
“值得庆幸的是,集中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这同前面写过的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他还谈到优秀的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曾在私信中说过的话:“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这是一种对他来说必不可少的日常训练。
无独有偶,台湾畅销书作家吴淡如也有类似的经历。某一天和恩师林清玄聊写作的事情。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小编辑,也写了几本书,但是怎么写都不畅销。林清玄听了,诚恳地说:自己每天都会写三千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听了老师的话,吴淡如开始每天至少写两千字,即便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来,那就写一些无聊的消息稿或者整理访问稿。后来她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她说:“日积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聪明的事。”
只要有心,愿意花心力,跟随时间累积力量,任何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持续地努力,一定都能掌握。一个人对一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思辨能力成正比。
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很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还和她聊天说笑,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看着看着,雕塑美女竟活了,变成了真的,并娶她为妻。
这个故事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一条心理学: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和管理领域,比如,当一个老师喜欢一个学生,并认为他有价值,有潜能,给他很多正面评价时,这个学生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这就是那些获得家长、老师很多表扬的学生会变得更优秀的原因之一。领导管理员工时,给员工正面的评价和期待,员工往往会工作得更努力,更出色,也是这个原因。
我觉得“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应用在一切学习上,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行动。
就拿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来举例吧。首先你要真心喜欢阅读和写作,也就是你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假如你是皮格马利翁,首先,要爱你的雕塑。其次,你愿意在爱它这事情上行动(多花时间)。因为感兴趣你才愿意去行动,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件事上,因为你花了许多时间在这件事上,你才会获得进步,有所提高,这反过来会增加你的兴趣。“兴趣”和“行动”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做一件事,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因为投入之后你会收获“干得好”,这种成就感会激发你继续努力。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并不是单单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的。你多读多写就会因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进步获得成就感,这会促进你继续多读多写。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兴趣和行动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跟谈恋爱一个样。你因为喜欢他(她),所以愿意花时间和他(她)在一起,随着付出得越多,对方给你的回应越多,你就会越喜欢他(她)。说到底,人是一种会爱上为自己付出的生物。这付出的内容包含时间、精力、劳动、金钱、感情……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在这件事情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会把这件事干得越来越出色,超过大多数人。
熟能生巧常有,而出奇制胜不常有
我有个女朋友驾照拿了一年半,把车开到那个方方正正的停车位对她来说绝非易事,和她开车出去,停车时经常要下车,负责做手势喊“倒……倒……好……再过来一点……”之类的体力活。
开车进入地下停车库时恰当地停在那个取票或者取卡机前,对她来说也是一大难题(不是太远手臂够不着,取不到票,就是太近差一点撞上去)。后来某一天,她忽然把车稳稳当当、分毫不差地停在取票机前,车窗户刚刚好对着那张吐票的口,真是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于是她兴奋地说:“噢,你也在这里吗?”
熟悉她的我知道她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当然不是什么好狗运,也不是出奇制胜,而是因为熟能生巧。她考了驾照之后没有买车,因为买不起车。那时,她的男朋友是个有车的主,于是经常借男朋友的车练习。与男朋友分手之后,她自己时常租车开,有的时候载着我们出去玩,有的时候自驾回老家。开得多了,她自然熟能生巧了,常常有人赞她车开得好。现在她新交了男朋友,连她未来的公公(坐过她开的车)都夸她车开得好。与那些考了驾照依然不会开车的人比起来,我这个女朋友真的还蛮厉害的。
有个女同事的姐夫因为喜欢做饭,又下班早,于是天天下班以后回家为全家人做第二天的便当。我观察女同事的便当发现,原先她姐夫切的土豆丝只能称为土豆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切土豆丝的功力日益精进,现在已经丝丝分明,根根纤细均匀。那个女同事说:“我姐夫现在的土豆丝不仅切得又细又匀,还切得相当的快。我站在旁边看着他切,忍不住发出感叹:神厨啊!”
我想到令我佩服的台湾艺人蔡依林。她长得不漂亮,身材很一般,歌唱得也马马虎虎,智商和普通人差不多,如果她没有化妆,没有后来的丰胸塑形,皮肤保养,她站在人群中就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但是她居然红了十多年,这真他妈励志啊!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非常努力和勤奋,一直挑战自己的极限。她学习跳舞,学习音乐,努力瘦身,保持体重。她会讲流利的英文,能用20秒换装,会做美甲,还出了两本书,一本谈学习英文,一本谈瘦身。原本四肢僵硬,跳舞会“同手同脚”的她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训练,不仅会鞍马、吊环等体操,还会跳折手舞、彩带舞、钢管舞等舞蹈,不单单只是完成舞蹈动作,还跳得流畅优美,舞姿动人,创新奇巧。在演唱会上看她的表演,歌迷都会大呼来得值得。她说:“每个人都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是要看你有没有心。”
韩愈在《马说》里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世有熟能生巧,然后有出奇制胜... -->>
我当然相信有天赋、才华一说,但那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天赋和才华这类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打磨,往往并不长久,就像王安石《伤仲永》里面的那个五岁神童方仲永,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最后只能“泯然众人矣”。相比天赋、才华我更信奉10000小时的天才理论--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成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师级的人物,必须至少投入10000个小时才行。10000小时代表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也代表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村上春树这样谈自己写小说的事情:
“值得庆幸的是,集中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这同前面写过的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他还谈到优秀的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曾在私信中说过的话:“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这是一种对他来说必不可少的日常训练。
无独有偶,台湾畅销书作家吴淡如也有类似的经历。某一天和恩师林清玄聊写作的事情。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小编辑,也写了几本书,但是怎么写都不畅销。林清玄听了,诚恳地说:自己每天都会写三千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听了老师的话,吴淡如开始每天至少写两千字,即便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来,那就写一些无聊的消息稿或者整理访问稿。后来她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她说:“日积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聪明的事。”
只要有心,愿意花心力,跟随时间累积力量,任何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持续地努力,一定都能掌握。一个人对一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思辨能力成正比。
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很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还和她聊天说笑,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看着看着,雕塑美女竟活了,变成了真的,并娶她为妻。
这个故事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一条心理学: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和管理领域,比如,当一个老师喜欢一个学生,并认为他有价值,有潜能,给他很多正面评价时,这个学生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这就是那些获得家长、老师很多表扬的学生会变得更优秀的原因之一。领导管理员工时,给员工正面的评价和期待,员工往往会工作得更努力,更出色,也是这个原因。
我觉得“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应用在一切学习上,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行动。
就拿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来举例吧。首先你要真心喜欢阅读和写作,也就是你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假如你是皮格马利翁,首先,要爱你的雕塑。其次,你愿意在爱它这事情上行动(多花时间)。因为感兴趣你才愿意去行动,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件事上,因为你花了许多时间在这件事上,你才会获得进步,有所提高,这反过来会增加你的兴趣。“兴趣”和“行动”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做一件事,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因为投入之后你会收获“干得好”,这种成就感会激发你继续努力。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并不是单单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的。你多读多写就会因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进步获得成就感,这会促进你继续多读多写。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兴趣和行动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跟谈恋爱一个样。你因为喜欢他(她),所以愿意花时间和他(她)在一起,随着付出得越多,对方给你的回应越多,你就会越喜欢他(她)。说到底,人是一种会爱上为自己付出的生物。这付出的内容包含时间、精力、劳动、金钱、感情……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在这件事情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会把这件事干得越来越出色,超过大多数人。
熟能生巧常有,而出奇制胜不常有
我有个女朋友驾照拿了一年半,把车开到那个方方正正的停车位对她来说绝非易事,和她开车出去,停车时经常要下车,负责做手势喊“倒……倒……好……再过来一点……”之类的体力活。
开车进入地下停车库时恰当地停在那个取票或者取卡机前,对她来说也是一大难题(不是太远手臂够不着,取不到票,就是太近差一点撞上去)。后来某一天,她忽然把车稳稳当当、分毫不差地停在取票机前,车窗户刚刚好对着那张吐票的口,真是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于是她兴奋地说:“噢,你也在这里吗?”
熟悉她的我知道她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当然不是什么好狗运,也不是出奇制胜,而是因为熟能生巧。她考了驾照之后没有买车,因为买不起车。那时,她的男朋友是个有车的主,于是经常借男朋友的车练习。与男朋友分手之后,她自己时常租车开,有的时候载着我们出去玩,有的时候自驾回老家。开得多了,她自然熟能生巧了,常常有人赞她车开得好。现在她新交了男朋友,连她未来的公公(坐过她开的车)都夸她车开得好。与那些考了驾照依然不会开车的人比起来,我这个女朋友真的还蛮厉害的。
有个女同事的姐夫因为喜欢做饭,又下班早,于是天天下班以后回家为全家人做第二天的便当。我观察女同事的便当发现,原先她姐夫切的土豆丝只能称为土豆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切土豆丝的功力日益精进,现在已经丝丝分明,根根纤细均匀。那个女同事说:“我姐夫现在的土豆丝不仅切得又细又匀,还切得相当的快。我站在旁边看着他切,忍不住发出感叹:神厨啊!”
我想到令我佩服的台湾艺人蔡依林。她长得不漂亮,身材很一般,歌唱得也马马虎虎,智商和普通人差不多,如果她没有化妆,没有后来的丰胸塑形,皮肤保养,她站在人群中就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但是她居然红了十多年,这真他妈励志啊!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非常努力和勤奋,一直挑战自己的极限。她学习跳舞,学习音乐,努力瘦身,保持体重。她会讲流利的英文,能用20秒换装,会做美甲,还出了两本书,一本谈学习英文,一本谈瘦身。原本四肢僵硬,跳舞会“同手同脚”的她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训练,不仅会鞍马、吊环等体操,还会跳折手舞、彩带舞、钢管舞等舞蹈,不单单只是完成舞蹈动作,还跳得流畅优美,舞姿动人,创新奇巧。在演唱会上看她的表演,歌迷都会大呼来得值得。她说:“每个人都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是要看你有没有心。”
韩愈在《马说》里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世有熟能生巧,然后有出奇制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