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一直都没有吃到好吃的……她们自己被这样的观念捆绑住就算了,还想用这个观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当你一个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去看《泰坦尼克号》?脑子有病吧。
当你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闸蟹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吃大餐也吃得这么开心?小心嫁不出去!
当你一个人去跑步的时候,她们会说,你一个人跑步多无聊啊,有什么意思,别被人当神经病呀。
当你一个人搭车旅行两个月后回来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有什么好玩的,还玩了这么久,不是疯了吧。
……
我实在想不通,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看一部好电影?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吃一顿好吃的?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锻炼身体?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长途旅行?
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就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放弃去看一部好电影,放弃去吃一顿大餐,放弃去锻炼身体,放弃去长途旅行。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也过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个人过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们往往会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而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失去了一次长途旅行,无法品尝一顿大餐。依赖,让你失去独自行动的乐趣;依赖,让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长;依赖,让你并不快乐。
事实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糕。单身,在今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国际洪流。这个我可不是瞎说的,有许多数据支撑。调查显示,在纽约、香港这样的大城市,超过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单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过30%的适婚男女单身。据统计,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的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身主义》中指出,单身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是单身。全国28%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数目比结婚生子的家庭还要多。在像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个人生活。而曼哈顿则有半数的家庭是单身。
我们的时代正在不断进步。100年前的英国,男人会因为同性性行为而受到监禁,比如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在历史上的其他国家同性恋还被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而今,同性恋已不再是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同性婚姻。同样,进步的还有对单身的认识。在美国,1957年的调查显示,57%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那些更愿意单身的人是“道德败坏的”或“神经不正常”的人。现在则被认为单身是一个人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拥有一个人也能过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种非要用自己的观念去指导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说到底,一个人是单身还是不是单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图用自己的认知去控制他人。只有一个由许多能够尊重个体差异,接受求同求异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不能活,一个人也能过得好,我看到越来越多女性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她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照顾好自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绚烂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见许多独自旅行的女生,她们打包行李,照顾好自己,看地图认路,寻找和预订酒店,结识陌生人等能力并不比一个男生差。当她们独自欣赏风景时,脸上呈现出来的安静和满足感真令人赞叹。无论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没有陪伴时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满力量的人,他们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
有为数不少的网友给我发邮件,抱怨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在邮件中共同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这些发我邮件的网友其实内心充满恐惧,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当下的这份工作干好。没有人喜欢承认自己无能力,也没有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为唱歌的时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跑走的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我不喜欢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会非要去,我不喜欢独唱,更喜欢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边当拍手观众。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会说我对唱歌不感兴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不善于交际而不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不善于运动而不喜欢去健身房;因为不善于烹饪而不喜欢下厨房……所以他们经常会用“没兴趣”作为自己无能力做这事的借口:我对社交不感兴趣,我对运动不感兴趣,我对烹饪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的深层含义是:我因为干不好,所以不喜欢。其实,没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件事对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干不好你就没饭吃,那你就必须努力干好它。
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不是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这是我过了25岁之后认识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见过类似的例子,某学生,由于运气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试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他开始对这科的学习更上心,更有兴趣,于是他在这门功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多,他就渐渐越学越好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愈加浓厚,变得越来越喜欢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喜欢英语并且把它学得很好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做得好会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全力以赴又会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从写作上得到的经验。因为小时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在班上朗读,于是便生出了写作的热情,开始喜欢写,后来因为写得越来越多,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就写得越来越不错了。(好吧,我这是在自我表扬,请自动跳过。)
很多人在做着A工作的时候,说对B工作感兴趣,比如,做会计的对广告感兴趣,做行政的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做设计的对策划感兴趣。他们每天都提不起兴致全情投入本职工作中,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做了自己感兴趣的B工作,工作状态就会改变。其实,他们之所以对B工作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做,一旦他们干上了B工作,又会遇到困难,然后觉得自己对C工作感兴趣,职场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样不断换工作,最后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干一段后丧失热情-换另一份自己感兴趣的。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呢?因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获得了进步和提升,获得了充实感和成就感,我开始越干越好,于是我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开始热爱我的工作。归根结底,人是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动物,但是这些感觉需要从努力工作,把事情干好中获得,而不是从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中获得。
以一直都没有吃到好吃的……她们自己被这样的观念捆绑住就算了,还想用这个观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当你一个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去看《泰坦尼克号》?脑子有病吧。
当你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闸蟹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吃大餐也吃得这么开心?小心嫁不出去!
当你一个人去跑步的时候,她们会说,你一个人跑步多无聊啊,有什么意思,别被人当神经病呀。
当你一个人搭车旅行两个月后回来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有什么好玩的,还玩了这么久,不是疯了吧。
……
我实在想不通,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看一部好电影?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吃一顿好吃的?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锻炼身体?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长途旅行?
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就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放弃去看一部好电影,放弃去吃一顿大餐,放弃去锻炼身体,放弃去长途旅行。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也过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个人过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们往往会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而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失去了一次长途旅行,无法品尝一顿大餐。依赖,让你失去独自行动的乐趣;依赖,让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长;依赖,让你并不快乐。
事实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糕。单身,在今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国际洪流。这个我可不是瞎说的,有许多数据支撑。调查显示,在纽约、香港这样的大城市,超过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单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过30%的适婚男女单身。据统计,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的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身主义》中指出,单身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是单身。全国28%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数目比结婚生子的家庭还要多。在像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个人生活。而曼哈顿则有半数的家庭是单身。
我们的时代正在不断进步。100年前的英国,男人会因为同性性行为而受到监禁,比如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在历史上的其他国家同性恋还被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而今,同性恋已不再是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同性婚姻。同样,进步的还有对单身的认识。在美国,1957年的调查显示,57%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那些更愿意单身的人是“道德败坏的”或“神经不正常”的人。现在则被认为单身是一个人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拥有一个人也能过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种非要用自己的观念去指导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说到底,一个人是单身还是不是单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图用自己的认知去控制他人。只有一个由许多能够尊重个体差异,接受求同求异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不能活,一个人也能过得好,我看到越来越多女性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她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照顾好自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绚烂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见许多独自旅行的女生,她们打包行李,照顾好自己,看地图认路,寻找和预订酒店,结识陌生人等能力并不比一个男生差。当她们独自欣赏风景时,脸上呈现出来的安静和满足感真令人赞叹。无论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没有陪伴时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满力量的人,他们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
有为数不少的网友给我发邮件,抱怨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在邮件中共同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这些发我邮件的网友其实内心充满恐惧,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当下的这份工作干好。没有人喜欢承认自己无能力,也没有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为唱歌的时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跑走的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我不喜欢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会非要去,我不喜欢独唱,更喜欢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边当拍手观众。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会说我对唱歌不感兴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不善于交际而不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不善于运动而不喜欢去健身房;因为不善于烹饪而不喜欢下厨房……所以他们经常会用“没兴趣”作为自己无能力做这事的借口:我对社交不感兴趣,我对运动不感兴趣,我对烹饪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的深层含义是:我因为干不好,所以不喜欢。其实,没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件事对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干不好你就没饭吃,那你就必须努力干好它。
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不是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这是我过了25岁之后认识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见过类似的例子,某学生,由于运气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试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他开始对这科的学习更上心,更有兴趣,于是他在这门功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多,他就渐渐越学越好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愈加浓厚,变得越来越喜欢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喜欢英语并且把它学得很好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做得好会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全力以赴又会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从写作上得到的经验。因为小时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在班上朗读,于是便生出了写作的热情,开始喜欢写,后来因为写得越来越多,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就写得越来越不错了。(好吧,我这是在自我表扬,请自动跳过。)
很多人在做着A工作的时候,说对B工作感兴趣,比如,做会计的对广告感兴趣,做行政的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做设计的对策划感兴趣。他们每天都提不起兴致全情投入本职工作中,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做了自己感兴趣的B工作,工作状态就会改变。其实,他们之所以对B工作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做,一旦他们干上了B工作,又会遇到困难,然后觉得自己对C工作感兴趣,职场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样不断换工作,最后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干一段后丧失热情-换另一份自己感兴趣的。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呢?因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获得了进步和提升,获得了充实感和成就感,我开始越干越好,于是我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开始热爱我的工作。归根结底,人是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动物,但是这些感觉需要从努力工作,把事情干好中获得,而不是从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