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省委大院(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孔明亮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因为这一届要是弄不上副省级的位子,他的年龄就没有任何优势了,下一步只能是乖乖地退二线,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当个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什么的,养老去了。
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表现,不说让某常委记住自己的名字,就是让他在王一鸣面前夸赞自己几句,也是有作用的。到时候王一鸣就会在安排位置的时候优先考虑他。按照惯例,再有二十多天,省人大和省政协就要召开会议了,到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会大换血,谁当副省长,谁当省人大的副主任、省政协的副主席,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有些王一鸣自己就能定,有些是中组部直接定,到时候会提前拉出一个大名单。孔明亮希望自己会出现在那个名单里,副省长就不想了,那个竞争肯定最激烈,自己的年龄已经有些大了,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都是可以的,反正只要升了副省级,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了。
从果林县城到沙岗村的公路,虽然是二级公路,但年年维修,路况非常好,因为杨春风当省委书记的时候,沙岗村是他联系的一个点,几乎每年他都会来沙岗村一趟,有的时候,还会在村民家里住上几天,带着省委办公厅的一些人,在农民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西江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和《西江日报》上,对此都会做专门的报道。当地官员为了杨春风出行的方便,所以每一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维修这条乡村公路。
由于沿途安排得妥当,每隔几百米就有警察在路上维持秩序,所以车队畅通无阻,四点半准时到达了沙岗村。
老远望去,沙岗村是个不大的村子,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丘陵地带,在一块参差不齐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座村民修建的房屋,有的是三层的楼房,白墙灰瓦。有的是两层的楼房,但绝大多数还是一层的大瓦房,红砖红瓦,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村子前面是一片片的稻田,还有塑料大棚什么的。整个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坐落于村口的“大包干纪念馆”,从外面看过去,像是一个大礼堂或者电影院什么的。前面是一块广场,水泥地坪,可以作为停车场用。
广场上已经站了上百号人,有县里的工作人员,也有镇里、村里的干部,更多的是在家的老百姓,他们已经提前接到通知,有中央的大领导来,各家各户只要在家的,都聚集到村里的广场上,迎接大领导,大家到时候都会上电视,说不定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就可以看得到你自己。村里的干部这样宣传,农村人又都爱看热闹,所以整个村里几乎是倾巢出动,别的村里有些爱看热闹的也赶了过来,大家穿着最鲜艳的服装,生怕上了电视出了丑。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站成了两排,夹道欢迎中央领导的到来。
车子开到了村口,就看到村民们一路鼓掌,欢呼着,跳跃着,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看看离纪念馆还有上百米,本来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停车场,中央首长受到了村民的感染,对王一鸣说:“我们下去走走吧,和群众握握手。”
王一鸣说:“好的。”于是让司机停车。首长的警卫首先下去,站在首长身边,大家跟着首长,一个个全下去了。
大家簇拥着首长,一步一步往前走,首长兴致很高,和村民们不断地握手、寒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在前面捕捉着每一个镜头,把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第一站是参观纪念馆。解说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她穿着蓝色的制服,拿着话筒,给大家做着说明。
纪念馆里收藏的物品,也都是七十年代末农村里使用的一些东西,什么石磙、碾子、锄头、犁、耙,和当时的衣服、家具、桌子、板凳、水缸、腌咸菜的坛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图片、报纸什么的,通过展览,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 -->>
孔明亮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因为这一届要是弄不上副省级的位子,他的年龄就没有任何优势了,下一步只能是乖乖地退二线,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当个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什么的,养老去了。
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表现,不说让某常委记住自己的名字,就是让他在王一鸣面前夸赞自己几句,也是有作用的。到时候王一鸣就会在安排位置的时候优先考虑他。按照惯例,再有二十多天,省人大和省政协就要召开会议了,到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会大换血,谁当副省长,谁当省人大的副主任、省政协的副主席,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有些王一鸣自己就能定,有些是中组部直接定,到时候会提前拉出一个大名单。孔明亮希望自己会出现在那个名单里,副省长就不想了,那个竞争肯定最激烈,自己的年龄已经有些大了,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都是可以的,反正只要升了副省级,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了。
从果林县城到沙岗村的公路,虽然是二级公路,但年年维修,路况非常好,因为杨春风当省委书记的时候,沙岗村是他联系的一个点,几乎每年他都会来沙岗村一趟,有的时候,还会在村民家里住上几天,带着省委办公厅的一些人,在农民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西江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和《西江日报》上,对此都会做专门的报道。当地官员为了杨春风出行的方便,所以每一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维修这条乡村公路。
由于沿途安排得妥当,每隔几百米就有警察在路上维持秩序,所以车队畅通无阻,四点半准时到达了沙岗村。
老远望去,沙岗村是个不大的村子,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丘陵地带,在一块参差不齐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座村民修建的房屋,有的是三层的楼房,白墙灰瓦。有的是两层的楼房,但绝大多数还是一层的大瓦房,红砖红瓦,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村子前面是一片片的稻田,还有塑料大棚什么的。整个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坐落于村口的“大包干纪念馆”,从外面看过去,像是一个大礼堂或者电影院什么的。前面是一块广场,水泥地坪,可以作为停车场用。
广场上已经站了上百号人,有县里的工作人员,也有镇里、村里的干部,更多的是在家的老百姓,他们已经提前接到通知,有中央的大领导来,各家各户只要在家的,都聚集到村里的广场上,迎接大领导,大家到时候都会上电视,说不定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就可以看得到你自己。村里的干部这样宣传,农村人又都爱看热闹,所以整个村里几乎是倾巢出动,别的村里有些爱看热闹的也赶了过来,大家穿着最鲜艳的服装,生怕上了电视出了丑。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站成了两排,夹道欢迎中央领导的到来。
车子开到了村口,就看到村民们一路鼓掌,欢呼着,跳跃着,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看看离纪念馆还有上百米,本来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停车场,中央首长受到了村民的感染,对王一鸣说:“我们下去走走吧,和群众握握手。”
王一鸣说:“好的。”于是让司机停车。首长的警卫首先下去,站在首长身边,大家跟着首长,一个个全下去了。
大家簇拥着首长,一步一步往前走,首长兴致很高,和村民们不断地握手、寒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在前面捕捉着每一个镜头,把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第一站是参观纪念馆。解说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她穿着蓝色的制服,拿着话筒,给大家做着说明。
纪念馆里收藏的物品,也都是七十年代末农村里使用的一些东西,什么石磙、碾子、锄头、犁、耙,和当时的衣服、家具、桌子、板凳、水缸、腌咸菜的坛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图片、报纸什么的,通过展览,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