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重返197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儿子回来了!
这可真是件天大的喜事!
当天下午,正在北纬路布鞋厂里上班的王蕴琳,从被叫到传达室,接过女儿洪衍茹打过来的电话那一刻起,就陷入到一种极度的欢喜之中。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等王蕴琳再一回到缝纫车间后,她整个人的精神头儿都不一样了。
人显得极其容光焕发,年轻了十多岁,再不复平日那种因为各种琐事操劳忧心,一天只能睡四五个钟头囫囵觉的憔悴模样。
这种强烈的前后反差,自然也惹得与王蕴琳相熟的那些女同事们,个个都来询问。
由于王蕴琳人缘儿很好,尽管当年的人们对于“劳改犯刑满释放”这种事并不如何看重,可出于一种同为女人、同为母亲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得知了洪衍武回家的消息后,还是很替她高兴的。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这件事又被一些好事老娘们儿通过“小广播”的方式,迅速传遍了整个厂子,王蕴琳也一直不断地接受其他车间熟人们的道贺。
可高兴归高兴,但却有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还摆在王蕴琳的眼巴前儿——儿子归来的这顿晚饭,该当如何应付呢?
按老理儿来说,“上马的饺子下马的面”,为离家许久才归来的小儿子接风洗尘,没有比一碗热乎乎的打卤面更妥当的了。
可偏偏这件在家家户户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儿,目前对于王蕴琳来说,却是一件很不容易实现的大难题。
因为别说带皮的五花肉、鸡蛋、黄花、木耳、口蘑(没有的话用干香菇凑合)、玉兰片、大海米、鹿角菜,这些一样不能短缺的材料儿她个个没有,哪怕就是想办法凑出点白面票儿来,其实也够为难的。
怎么?真就难到这份儿上了?
这丝毫不用怀疑,因为王蕴琳身上的经济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在家里,她不但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丈夫,一个还在上学未成年的女儿,而且大儿子洪衍争已经有了孩子,家里还多添了一个五岁小孙孙。
在外呢,除了身陷囹圄的洪衍武以外,她还有个在SX雁北受苦,吃不上喝不上的二儿子“洪向阳”。
这哪一个人不意味着额外的挑费呢?
所以说,哪怕王蕴琳再精明能干,哪怕有大儿媳徐曼丽也在全心全意地帮衬她,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凭家里三个大人的工资,要想成功敷衍这么多事情,来个面面俱到,那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也正因为如此,洪家门儿的所有人,才会一腾出手儿,一得着空儿,都拼命地糊纸盒,为的正是能额外挣点贴补家用的收入。
可即使是这样,家里的“入”与“出”也相差得太远了,最后仍不免打着饥荒捉襟见肘,处处作难。结果害得王蕴琳是终日为钱的事发愁,一着急就心口堵得慌,吃不下去饭,一阵阵冒虚汗。
说真的,她确实已经为了家里的事儿,把能想到的办法想尽了,把能拆兑的钱也都拆兑遍了。
可要知道,今年的春节才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家里购物本儿上的东西,除了火柴、肥皂、蜡烛和一点粉丝,其他的早就买光了。
如今,她家里的面口袋已是空的,缸里也只有不多的棒子面儿了。若论干货蔬菜,家里除了白菜、土豆和一点秋天晾的茄子皮以外,也不过是自家腌制的咸菜,外带半捆葱,一辫子蒜了。
并且到现在,她还因为过节的事儿欠着厂里“互助会”(即一种小额信用贷款的型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个单位的工会都组建了互助会,自愿参加。那时人们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每人每月要缴纳2至5元钱当会费,由专人管理,用于职工生活困难时借款。互助会负责人把钱存在单位附近的银行里,到年底再把每个会员一年缴纳的会费还给本人。这一年中,每个会员家中遇到临时生活困难,都可以提出书面申请,写好借条后就能借到钱,但借钱的次月,发工资时一定要还清。)十块钱没还上呢。
这种情况下,她又能到哪儿去,为儿子凑出一顿打卤面的资源呢?
想到这里,正坐在缝纫机前,给鞋帮滚边的王蕴琳,脸上的笑容一下就僵了,刚舒展不久的眉头也重新纠结了起来。
半晌后,她望着手里不知不觉已经停下来的活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当日下午五点十分。
从煤厂离去后,独自来洗澡的洪衍武刚刚冲完了淋浴,正盖着浴巾躺在家门口自新路澡堂子里的一张铺位上。
他嘴里叼着棵“北海”,可脑子里还在想着他和泉子今天所受的憋屈,怎么也忘不了。
他对胡二奎更是恨得牙直痒痒,好在最后的那自行车的“改造手术”进行的很顺利,要不出意外,那老小子很快就能遭报应。
真够呛,不知是不是因为肚子里没食儿,经浴室里的热气这么一蒸,此时竟让洪衍武的眼前些发懵。
于是,他便索性把眼合了起来,抽着烟闭目养神。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开始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无意中倒吸引了不少周围铺上人们的瞩目。
这不为别的,因为洪衍武哼的是一首这时本应该还没有的歌曲。那是曾红遍全国,只要是男人,都曾在酩酊大醉时吼过的《朋友》。
虽说这首歌儿的演唱者因为违法被抓了,可歌儿确实不错。所以,此时洪衍武周围的这些人也都觉得曲子挺好听。
不过大家也恰恰因为都没听过,才会觉得洪衍武这个人很奇怪,并因此格外关注他。
而... -->>
儿子回来了!
这可真是件天大的喜事!
当天下午,正在北纬路布鞋厂里上班的王蕴琳,从被叫到传达室,接过女儿洪衍茹打过来的电话那一刻起,就陷入到一种极度的欢喜之中。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等王蕴琳再一回到缝纫车间后,她整个人的精神头儿都不一样了。
人显得极其容光焕发,年轻了十多岁,再不复平日那种因为各种琐事操劳忧心,一天只能睡四五个钟头囫囵觉的憔悴模样。
这种强烈的前后反差,自然也惹得与王蕴琳相熟的那些女同事们,个个都来询问。
由于王蕴琳人缘儿很好,尽管当年的人们对于“劳改犯刑满释放”这种事并不如何看重,可出于一种同为女人、同为母亲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得知了洪衍武回家的消息后,还是很替她高兴的。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这件事又被一些好事老娘们儿通过“小广播”的方式,迅速传遍了整个厂子,王蕴琳也一直不断地接受其他车间熟人们的道贺。
可高兴归高兴,但却有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还摆在王蕴琳的眼巴前儿——儿子归来的这顿晚饭,该当如何应付呢?
按老理儿来说,“上马的饺子下马的面”,为离家许久才归来的小儿子接风洗尘,没有比一碗热乎乎的打卤面更妥当的了。
可偏偏这件在家家户户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儿,目前对于王蕴琳来说,却是一件很不容易实现的大难题。
因为别说带皮的五花肉、鸡蛋、黄花、木耳、口蘑(没有的话用干香菇凑合)、玉兰片、大海米、鹿角菜,这些一样不能短缺的材料儿她个个没有,哪怕就是想办法凑出点白面票儿来,其实也够为难的。
怎么?真就难到这份儿上了?
这丝毫不用怀疑,因为王蕴琳身上的经济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在家里,她不但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丈夫,一个还在上学未成年的女儿,而且大儿子洪衍争已经有了孩子,家里还多添了一个五岁小孙孙。
在外呢,除了身陷囹圄的洪衍武以外,她还有个在SX雁北受苦,吃不上喝不上的二儿子“洪向阳”。
这哪一个人不意味着额外的挑费呢?
所以说,哪怕王蕴琳再精明能干,哪怕有大儿媳徐曼丽也在全心全意地帮衬她,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凭家里三个大人的工资,要想成功敷衍这么多事情,来个面面俱到,那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也正因为如此,洪家门儿的所有人,才会一腾出手儿,一得着空儿,都拼命地糊纸盒,为的正是能额外挣点贴补家用的收入。
可即使是这样,家里的“入”与“出”也相差得太远了,最后仍不免打着饥荒捉襟见肘,处处作难。结果害得王蕴琳是终日为钱的事发愁,一着急就心口堵得慌,吃不下去饭,一阵阵冒虚汗。
说真的,她确实已经为了家里的事儿,把能想到的办法想尽了,把能拆兑的钱也都拆兑遍了。
可要知道,今年的春节才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家里购物本儿上的东西,除了火柴、肥皂、蜡烛和一点粉丝,其他的早就买光了。
如今,她家里的面口袋已是空的,缸里也只有不多的棒子面儿了。若论干货蔬菜,家里除了白菜、土豆和一点秋天晾的茄子皮以外,也不过是自家腌制的咸菜,外带半捆葱,一辫子蒜了。
并且到现在,她还因为过节的事儿欠着厂里“互助会”(即一种小额信用贷款的型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个单位的工会都组建了互助会,自愿参加。那时人们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每人每月要缴纳2至5元钱当会费,由专人管理,用于职工生活困难时借款。互助会负责人把钱存在单位附近的银行里,到年底再把每个会员一年缴纳的会费还给本人。这一年中,每个会员家中遇到临时生活困难,都可以提出书面申请,写好借条后就能借到钱,但借钱的次月,发工资时一定要还清。)十块钱没还上呢。
这种情况下,她又能到哪儿去,为儿子凑出一顿打卤面的资源呢?
想到这里,正坐在缝纫机前,给鞋帮滚边的王蕴琳,脸上的笑容一下就僵了,刚舒展不久的眉头也重新纠结了起来。
半晌后,她望着手里不知不觉已经停下来的活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当日下午五点十分。
从煤厂离去后,独自来洗澡的洪衍武刚刚冲完了淋浴,正盖着浴巾躺在家门口自新路澡堂子里的一张铺位上。
他嘴里叼着棵“北海”,可脑子里还在想着他和泉子今天所受的憋屈,怎么也忘不了。
他对胡二奎更是恨得牙直痒痒,好在最后的那自行车的“改造手术”进行的很顺利,要不出意外,那老小子很快就能遭报应。
真够呛,不知是不是因为肚子里没食儿,经浴室里的热气这么一蒸,此时竟让洪衍武的眼前些发懵。
于是,他便索性把眼合了起来,抽着烟闭目养神。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开始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无意中倒吸引了不少周围铺上人们的瞩目。
这不为别的,因为洪衍武哼的是一首这时本应该还没有的歌曲。那是曾红遍全国,只要是男人,都曾在酩酊大醉时吼过的《朋友》。
虽说这首歌儿的演唱者因为违法被抓了,可歌儿确实不错。所以,此时洪衍武周围的这些人也都觉得曲子挺好听。
不过大家也恰恰因为都没听过,才会觉得洪衍武这个人很奇怪,并因此格外关注他。
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