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看来,支撑他一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
强援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交通便利,易守难攻,王守仁将在这里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
算王大人运气好,当时镇守吉安的知府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这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虽然自幼读书,却不像个书生,长得虎背熊腰,十分彪悍。他的工作经历也很特别,早年在江苏做过推官(主管司法),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黑社会流氓地痞打交道,对付恶人时手段十分凶残,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这位伍知府即将成为王巡抚最为得力的助手。
王守仁带着临江府的那帮人心急火燎地正往吉安赶,可走到半路突然被几百名来历不明的士兵围住了,一群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个表情凶狠的人就站了出来:
“王巡抚请出来说话!”
王守仁毕竟见过世面,也不怎么害怕,大大方方地走出来:
“我是王守仁,你是谁?”
那位仁兄这才自报家门:
“王大人好,属下吉安知府伍文定!”
要说这位伍知府也算是厉害,叛乱一起,邻居衙门的官员跑得都差不多了,他却纹丝不动,不但他不跑,也不准别人跑,有几个胆子小的准备溜,竟然被他亲手拿刀干掉了。
经过这么一闹,吉安的官员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宁王再凶残,和伍文定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安全起见,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久之后,伍文定听说赣南巡抚王守仁跑了出来,准备平叛,他这人性子急,也顾不了那么多,带了三百士兵就上了路,正好遇见了王守仁。
他也不跟王大人客气,一开口就说主题:
“王大人是否准备平叛?”
“不错。”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
这次轮到王守仁纳闷儿了,你啥意思啊?
伍文定用洪亮的声音作了解释:
“那家伙(此贼,指宁王)一向名声不好,支持他的人不多,大人你众望所归,且有兵权在手,建功立业,必定在此一举!”
这句夸奖的话却让王守仁吃了一惊:
“你怎么知道我兵权在手?”
伍文定笑了笑,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可以派上用场的聪明人,这就是伍文定留给王守仁的第一印象。
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由于当时到会的都是知府、知县之类的小官,王巡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叛军总司令。
王司令随即作了敌情通报:根据情报,宁王兵力共计八万人,精锐主力为王府护卫,其余成分为土匪、强盗、抢劫犯、黑社会流氓地痞、反动会道门组织、对社会不满者,等等。
这支所谓的叛军,实在是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这么看来,形势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在于,此时的王司令是个光杆司令。他没有八万人,连八千都没有。
虽说有旗牌在手,可以召集军队,但这需要时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断宁王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王守仁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把手指向了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南京。
“他必定会进攻南京。”
王司令就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洪都(南昌)不是久留之地,而宁王虽然不是什么聪明人,脑袋倒也没进水,北上攻击京城这种蠢事他还干不出来。
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顺流南下进攻南京。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各地还没有接到统一平叛的指令,防备不足,如果宁王趁乱发动进攻,一举攻克南京,半壁江山必然落入叛军之手。
这番话说得下面的几位六、七品芝麻官耸然动容,既然形势如此严重,那就别费话了,赶紧进攻宁王吧!
可是,王司令又一次发话了:
“我的兵力不足,难以与叛军抗衡,必须等待各地援军赶来。”
那么王司令,你需要多长时间呢?
“至少十天。”
“所以必须让宁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与会官员们彻底炸开了锅,王司令的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宁王又不是你儿子,你说等他就等?
然而王守仁笑了:
“我自有办法。”
诡计
不久之后,宁王驻地的街道墙壁上出现了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当然了,不是办证、开发票之类的广告,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人,分进合击,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
这封文书的大概意思很明白,就是对宁王说我有十六万人,很快就要来打你,希望你好好准备。
必须说明的是,这封文书上的人名全部属实,但情节全属虚构,除王守仁外,其余人等压根儿就不知道这回事。
这就是王守仁的诡计,他伪造了文书,并派人四处散发,以打乱宁王的部署。王司令做事情一向周到,为了让宁王安心上当,他还安排了更为厉害的一招。
洪都城内的宁王知道了所谓大军来攻的消息,正在将信将疑之际,手下突然密报,说从进城的人身上发现了几个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
宁王打开书信,真正被吓了一跳。
书信内容是这样的:李士实、刘养正两位先生,你们干得很好,朝廷一定会好好嘉奖你们,现在希望你们配合行动,劝说宁王离开洪都,进攻南京,事不宜迟!
两位难得的“人才”竟然投敌,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也不怎么相信。偏巧就在这个时候,手下通报,李士实、刘养正来访。
李士实先生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捅破了天: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立即带兵进攻南京!”
王守仁的台词实在写得太好,李士实也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这下子不由得宁王兄不信了。
自信满满、前来邀功的两位军师本以为会得到一个激情澎湃的答复,最终却只看到了一双狐疑不定的眼睛。
他们失望地走了,宁王朱宸濠却就此确定了他的战略:
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有幸遇上王守仁这样的对手,朱宸濠先生也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王守仁的计谋获得了成功,他立即向各地发出紧急文书,集结兵力。
王司令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百姓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喊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
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眼前的招兵盛况让江西的知府、知县们开始头脑发热了,平时只能管几个都头和打屁股的衙役,突然有了这么大的派头,这么多手下,他们群情激昂,打算立刻出兵,去和宁王决一死战。
可是王司令让他们失望了。
兵法
原本争分夺秒、急急忙忙招兵的王守仁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坐拥数万手下,士气也极盛,无论怎么看,此刻都应是出兵的最好时机。然而,王大人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在这里常住,四处派人修房子安置家具,就差办一张吉安暂住证了。
他属下的那些知府、知县全都不知所措,十几天之前心急火燎的是他,现在安闲度日的也是他,不知到底搞什么名堂,可他们素知这位王司令不是个善茬,也不怎么敢问,直到伍文定忍无可忍的那一天,这个谜底才彻底揭开。
伍知府脾气比较急,看见王守仁不动窝,索性直接找上门去质问:
“军队已经集结,为何不动?!”
王守仁看着这个气急败坏的知府,却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回复:
“以你之见,眼下该如何行动?”
“我军士气正盛,应趁敌军尚未行动,立刻发起进攻,必可一举大破敌军!”
王守仁笑了:
“伍知府,你读过兵法吗?”
这句话把伍文定气得差点儿没晕过去,他大声答道:
“属下虽是文官,自幼饱读兵书,也甚知韬略,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时正是攻击的最好时机,断然无误!”
然后他挑衅地看着对方,等待着他的回复。
王守仁终于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回答道:
“你所说的固然不错,却并非兵家上乘之策。所谓兵法之奥秘,在我看来,只有八个字而已。”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综合看来,这八个字确实概括了王哲学家兼王司令员的军事思想,他一生的用兵法则大都符合这八字方针。
王守仁随即对此作出了解释:
平叛之战确实应该速战速决,但此时情况已然不同,起初敌强我弱,需要拖延敌军,争取时间。如今我军实力大增,可以与敌人抗衡,叛军也已知道我军强盛,必不敢轻动,况且宁王经营洪都多年,根深蒂固,若我军贸然出击攻城,必然久攻不下,时间越久,祸患越大。此举决不可行。
现我军龟缩不出,示弱于叛军,使其主力出击,然后看准时机,一举围歼,必取全胜!
一贯好勇斗狠的伍文定服气了,他带着敬畏的神情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大人会有那个出名的评价——“狡诈专兵”。
一切都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几天之后,决战序幕就将正式拉开。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在洪都等了十几天的宁王终于觉悟了,日子过了这么久,别说十六万人,十六头猪也没看到,等到王守仁招兵买马的消息传来后,他才确定一个事实——上当了。
但在悔恨惊慌之余,他意外地发现,王守仁并没有发起进攻,他随即判定敌军兵力不足,仅能自保,于是开始履行预定的军事计划——攻取南京。
应该说,宁王的行动完全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但事实证明,王司令还是错误估计了一点,正是这个疏忽差点儿让他彻底完蛋。
因为宁王虽然不是一个聪明人,却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
他说一不二,棉被都不捆就率六万主力军亲征。这帮杂牌军也真不白给,仅一天时间便攻陷了九江,七月初发兵,几天之内便已经军临兵家要地——安庆。
朱宸濠进军路线
最大的危险到来了。
安庆,位处南京上游门户,自古沿长江而下用兵者,若攻取安庆,南京必是囊中之物。后世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猛攻安庆城,虽损兵折将,旷日持久,却是死也不走,直至轰塌城墙,占据城池,方才仰天狂呼:“贼破矣!”
不久之后,他率军顺流而下,一举攻陷了南京,太平天国覆灭。
朱宸濠虽然不认识曾国藩和洪秀全,却也懂得这个地理学常识,大军抵达安庆城之日,他便下达了总攻命令,数万军队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
天时是有的,地利也是有的,可惜没有人和。
说来朱宸濠的运气真是不好,他的造反之路上总是碰到一些很麻烦的人,在江西有孙燧和王守仁,到了安庆,又遇见了杨锐和张文锦。
杨锐是都督,张文锦是安庆知府,他们对不请自来的宁王采用了统一的招待方式——火枪和弓箭。关于这两个人,就不细说了,单单介绍一下这二位干过的一件事情,大家对其为人就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宁王连日进攻安庆城不利,便找来了一个叫潘鹏的投降官员进城劝降,此人是安庆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宁王兄估摸着看在老乡分儿上,城内的守军应该会给几分面子。
这是个比较愚蠢的想法,你都把军队堵在人家城门口了,还指望老乡感情?
潘鹏兄可不蠢,他还想多活两天,可是领导的意思也是不能违背的,无奈之下他派了一个亲戚进城招降,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儿耸人听闻了。
杨锐兄实在是个不搞客套的人,劝降信他看都不看,就一刀把潘老乡的亲戚砍了,砍了人还不肯罢休,竟然还极有耐心地碎了尸,把手脚分别砍断,一样样地丢下城楼示众,如此可怕之场景在今日恐怖片中也不多见。
砍人碎尸之类的事情确实有点儿骇人听闻,但杨锐兄毕竟是个武官,杀人也不是头一次,有点儿心理问题不奇怪,所以这事放在他身上也算基本正常。
可另一位张文锦知府就不同了,他自幼读书,文官出身,凶狠毒辣却也不落人后,杨锐在前面杀人,他已经绕到城内,把潘老乡在城内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翻了出来,砍了个干干净净。潘老乡听说之后,当即吐血晕倒。
看见两位守城大人手段如此狠毒,城内守军都毛骨悚然,心惊胆战,纷纷表示愿意拼死守城,一时之间士气大振。
城外的宁王搞不清状况,也不明白为什么劝降还劝出了反效果,没有办法,他只好亲自出马督战,鼓舞士气。可城内的士兵在死亡的威胁下(主要来自杨、张两位大人),拼命地抵抗,叛军进展不大。
十几天过去了,宁王仍然站在城外眺望安庆,急得他团团转,只能把刘养正找来破口大骂:
“你们这帮废物!安庆都攻不下,还说什么金陵(即南京)!”
此路不通,可别无他途,所以骂完了的宁王还是要接着督战攻城,此刻他才明白老祖宗朱权为什么当年被人欺负到了家,却还是忍气吞声——造反实在是个苦差事啊。
正当宁王在安庆城啃砖头的时候,王守仁先生那里却已经乱成一团。
宁王兵临安庆城下的消息传来时,王司令慌得不行,跳下床顾不上穿鞋,光着脚跑去看地图,他虽然已经估计到了对方的计划,却没想到宁王动作竟如此迅速。情急之下,他立即下令军队集结,准备出发。
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王司令员突然恢复了平静,他撤回了出兵的命令,却增派了打探消息的人,还别有兴致地和那些额头冒汗、惊慌失措的下属拉起了家常。
碍于之前的教训,王司令的部下不敢自作聪明,也没人询问缘由,而不久之后传来的消息也验证了司令大人的英明决策——安庆依然在坚守之中,暂时无忧。
这下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纷纷回家磨刀擦枪,只等王司令一声召唤,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可王守仁这辈子似乎就不打算让人消停,一贯专行的他竟然表示要开会听取群众意见。
既然王司令要开会,大家也只好跟着去凑热闹了。
这是宁王之乱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王守仁分析了局势,表示目前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救援安庆,另一个是攻击敌军老巢南昌,要求与会人等发表意见。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开会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论,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前往安庆是唯一的选择。
理由很充分:宁王造反准备多年,南昌的守备十分严密,如果贸然攻城,一时很难攻得下,而他进攻安庆失利,士气很低,我军抄他后路,与安庆守军前后夹击,必然一举击溃,到时候南昌不攻自破。
实在是条理清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无论怎么看,这个结论都是对的。
最后王司令总结发言:
“不对。”
判断
“只能进攻南昌。”
这就是王司令的判断,鉴于他一贯和别人看法不同,所以大家也不怎么吃惊,只是睁大眼睛,想看看王司令这次又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你们的看法不对,南昌在安庆的上游,如果我军越过南昌直接攻击安庆,则南昌守敌必然会攻击我军后部,断我军粮道,腹背受敌,失败必在所难免,而安庆守军只能自保,怎么可能与我军前后夹击敌军呢?”
当然了,听众的疑问还是有的:
“南昌城池坚固,一时之间如何攻下?”
对于这个问题,王司令胸中早就有了一大把竹子:
“诸位没有分析过军情吗,此次宁王率全军精锐进攻安庆,南昌必然十分空虚,此时进攻,自然十拿九稳!”
“南昌一破,宁王必定回救,首尾不相顾,无须时日,叛军必败!”
王守仁有才,太有才了。
因为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明代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兵部衙门里,有这样一句吓唬人的话——“敢闹事,就发配你去职方司!”
这句话但凡说出来,一般的兵部小官就会立马服气,老老实实地干活。这其中可谓大有奥妙:兵部下设四个司,类似于今天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单位,而职方司之所以如此著名,是由于它在明朝官场中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评价——最穷、最忙。
但就是这个最穷、最忙的衙门,却在军事战争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个所谓的职方司,主要职责是根据军事态势作出判断,拟定军事计划,进兵部组织结构图行军事统筹,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最高长官是郎中,相当于总参谋长。
这个职位听起来很威风,很多人却打死也不去,躲都躲不及。原因很简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没油水,背黑锅。
千里做官只为钱,捞不到钱谁有动力豁出命去干?更要命的是,这个职位收益极小,风险极大,比如王守仁曾经当过主事(相当于处长)的武选司,就是兵部下属的著名肥衙门,专门负责武将人事选拔调动工作,下去调研有好酒好肉好娱乐招待,提拔个把人上来就能收钱,就算这人不能打仗,归根结底也是他自己的问题,不至于追究到人事部门来。
职方司就不同了,它不但没有油水可捞,靠死工资过日子,还要作出正确的军事判断,并据此拟定计划,一旦统筹出了问题,打了败仗追究责任,那是一抓一个准,根本跑不掉。
可偏偏战争中最有趣也最残酷的,就是判断。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位名将是不用担心判断的,因为他们的胜负都是天注定,比如曹操兄看到大风吹倒了自己营帐里的帅旗,就能断定刘备先生晚上来劫营。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有志报国的各位青年就不用再读兵书了,可惜的是,在预测未来的时间机器尚未发明之前,战场上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预知对手的策略和战争的结局,将领们只能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和战场经验来作出预测。当然了,根据史料记载,某些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将领,会使用最后的绝招——算命。
但无论你有多么精明或是愚蠢,最后你总会搞出一个自己的战场判断,该打哪里,何时打,该守何处,怎么守。
于是,最能体现战争艺术奥妙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一千个指挥官可能有一千个判断,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战争结局揭晓之前,这一千个判断似乎都是正确的,都有着确凿的理由和证据。
可是战争这道完美的数学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王守仁放弃了看似无比正确的安庆,决定进攻南昌,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
但得到众人认同的王守仁心中仍然是不安的,因为他知道,这个计划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变数——攻取南昌之后,宁王却不回兵救援,而是全力攻下安庆,直取南京,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攻击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戊申,王守仁正式起兵。
他向江西全境发布勤王军令,并率领直属军队日夜进军,很快抵达临江府,在那里,他再次会合了临江、赣州、袁州各地赶来的“义军”(成分极其复杂,大都是流氓强盗),总兵力达到八万余人。王守仁马不停蹄,命令军队加快速度,逼近那最后的目标。
南昌,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城外,眺望着这座坚固的城池。
一个月前,他从这里逃走,满怀悲愤,孤身奔命。
一个月后,他回到了这里,兵强马壮,锐气逼人。
无论如何,了结的时刻终于还是到了。
夜战
按说到了这个份儿上,就应该动手打了,可大家别忘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王守仁先生,王司令带兵自然有王司令的方法,但凡打仗之前,他如果不搞点儿自己的特色(阴谋诡计),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他派人四处传扬,大张旗鼓,说自己手下有三十万人(敢吹),还特别说明这都是从福建和广东调来的精锐部队,绝非传言中的乌合之众(传言是真的)。
搞得守军人心惶惶之后,他又派遣大量间谍,趁人不备,躲过城管监察,摸黑在南昌城内大肆非法张贴广告告示,劝诫南昌市民不要多管闲事,关好自家房门,安心睡觉,听见街上有响动,不要多管闲事。
他的这一连串动作不但让敌人惊慌失措,连自己人也是雾里看花,要打你就打,又不是没有士兵装备,有必要耍阴招吗?
王守仁认为很有必要。
他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兵不厌诈正是他的兵法哲学,除了使用上述计谋外,他还选定了一个特别的进攻时间——深夜。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硬拼,早在行军途中,他就已准备了大量的攻城云梯,只等夜深人静时,派出精干人员用云梯突袭城墙,夺取城池。为了保证登城的成功,王守仁还同时派人预备攻城器械,潜进城门附近,准备吸引守军注意,配合登城士兵。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他召集所有部下,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
王守仁虽然机智过人,平日却也待人和气,所以大家经常背地称呼他为老王。
可是在会上,一贯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变成了阎王,满脸杀气地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此次攻城,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兵!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面无人色,就此达成共识——王司令着实不是善类。
南昌之战
该准备的准备了,该玩的诡计也玩了,王守仁正襟危坐,等待着夜晚的进攻。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些战前热身运动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夜,夜袭正式开始。
王守仁一声令下,潜伏在城下和城门口的士兵即刻发动,攻城门的攻城门,爬城墙的爬城墙。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登城的军队竟然未遇阻挡,很多人十分顺利地到了城头,爬墙的人正纳闷儿,城门这边却发生了一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几个士兵小心翼翼地摸到城门,仔细打探后顿时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朝正在爬墙的兄弟们大喊了一嗓子:
“别费劲儿爬了,下来吧!这门没关!”
远处的王守仁也是一头雾水,什么预备队、救援队压根儿都没用上,城池就占了,这打的是个什么仗?
他还怕有埋伏,可后来发现,守军早就逃了个一干二净。找个人问问才知道,因为他老兄之前的宣传工作干得太出色,城内的人早就打定主意逃跑,还没等到进攻,就纷纷溜之大吉。
&n... -->>
在我看来,支撑他一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
强援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交通便利,易守难攻,王守仁将在这里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
算王大人运气好,当时镇守吉安的知府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这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虽然自幼读书,却不像个书生,长得虎背熊腰,十分彪悍。他的工作经历也很特别,早年在江苏做过推官(主管司法),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黑社会流氓地痞打交道,对付恶人时手段十分凶残,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这位伍知府即将成为王巡抚最为得力的助手。
王守仁带着临江府的那帮人心急火燎地正往吉安赶,可走到半路突然被几百名来历不明的士兵围住了,一群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个表情凶狠的人就站了出来:
“王巡抚请出来说话!”
王守仁毕竟见过世面,也不怎么害怕,大大方方地走出来:
“我是王守仁,你是谁?”
那位仁兄这才自报家门:
“王大人好,属下吉安知府伍文定!”
要说这位伍知府也算是厉害,叛乱一起,邻居衙门的官员跑得都差不多了,他却纹丝不动,不但他不跑,也不准别人跑,有几个胆子小的准备溜,竟然被他亲手拿刀干掉了。
经过这么一闹,吉安的官员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宁王再凶残,和伍文定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安全起见,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久之后,伍文定听说赣南巡抚王守仁跑了出来,准备平叛,他这人性子急,也顾不了那么多,带了三百士兵就上了路,正好遇见了王守仁。
他也不跟王大人客气,一开口就说主题:
“王大人是否准备平叛?”
“不错。”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
这次轮到王守仁纳闷儿了,你啥意思啊?
伍文定用洪亮的声音作了解释:
“那家伙(此贼,指宁王)一向名声不好,支持他的人不多,大人你众望所归,且有兵权在手,建功立业,必定在此一举!”
这句夸奖的话却让王守仁吃了一惊:
“你怎么知道我兵权在手?”
伍文定笑了笑,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可以派上用场的聪明人,这就是伍文定留给王守仁的第一印象。
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由于当时到会的都是知府、知县之类的小官,王巡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叛军总司令。
王司令随即作了敌情通报:根据情报,宁王兵力共计八万人,精锐主力为王府护卫,其余成分为土匪、强盗、抢劫犯、黑社会流氓地痞、反动会道门组织、对社会不满者,等等。
这支所谓的叛军,实在是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这么看来,形势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在于,此时的王司令是个光杆司令。他没有八万人,连八千都没有。
虽说有旗牌在手,可以召集军队,但这需要时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断宁王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王守仁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把手指向了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南京。
“他必定会进攻南京。”
王司令就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洪都(南昌)不是久留之地,而宁王虽然不是什么聪明人,脑袋倒也没进水,北上攻击京城这种蠢事他还干不出来。
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顺流南下进攻南京。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各地还没有接到统一平叛的指令,防备不足,如果宁王趁乱发动进攻,一举攻克南京,半壁江山必然落入叛军之手。
这番话说得下面的几位六、七品芝麻官耸然动容,既然形势如此严重,那就别费话了,赶紧进攻宁王吧!
可是,王司令又一次发话了:
“我的兵力不足,难以与叛军抗衡,必须等待各地援军赶来。”
那么王司令,你需要多长时间呢?
“至少十天。”
“所以必须让宁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与会官员们彻底炸开了锅,王司令的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宁王又不是你儿子,你说等他就等?
然而王守仁笑了:
“我自有办法。”
诡计
不久之后,宁王驻地的街道墙壁上出现了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当然了,不是办证、开发票之类的广告,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人,分进合击,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
这封文书的大概意思很明白,就是对宁王说我有十六万人,很快就要来打你,希望你好好准备。
必须说明的是,这封文书上的人名全部属实,但情节全属虚构,除王守仁外,其余人等压根儿就不知道这回事。
这就是王守仁的诡计,他伪造了文书,并派人四处散发,以打乱宁王的部署。王司令做事情一向周到,为了让宁王安心上当,他还安排了更为厉害的一招。
洪都城内的宁王知道了所谓大军来攻的消息,正在将信将疑之际,手下突然密报,说从进城的人身上发现了几个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
宁王打开书信,真正被吓了一跳。
书信内容是这样的:李士实、刘养正两位先生,你们干得很好,朝廷一定会好好嘉奖你们,现在希望你们配合行动,劝说宁王离开洪都,进攻南京,事不宜迟!
两位难得的“人才”竟然投敌,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也不怎么相信。偏巧就在这个时候,手下通报,李士实、刘养正来访。
李士实先生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捅破了天: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立即带兵进攻南京!”
王守仁的台词实在写得太好,李士实也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这下子不由得宁王兄不信了。
自信满满、前来邀功的两位军师本以为会得到一个激情澎湃的答复,最终却只看到了一双狐疑不定的眼睛。
他们失望地走了,宁王朱宸濠却就此确定了他的战略:
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有幸遇上王守仁这样的对手,朱宸濠先生也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王守仁的计谋获得了成功,他立即向各地发出紧急文书,集结兵力。
王司令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百姓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喊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
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眼前的招兵盛况让江西的知府、知县们开始头脑发热了,平时只能管几个都头和打屁股的衙役,突然有了这么大的派头,这么多手下,他们群情激昂,打算立刻出兵,去和宁王决一死战。
可是王司令让他们失望了。
兵法
原本争分夺秒、急急忙忙招兵的王守仁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坐拥数万手下,士气也极盛,无论怎么看,此刻都应是出兵的最好时机。然而,王大人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在这里常住,四处派人修房子安置家具,就差办一张吉安暂住证了。
他属下的那些知府、知县全都不知所措,十几天之前心急火燎的是他,现在安闲度日的也是他,不知到底搞什么名堂,可他们素知这位王司令不是个善茬,也不怎么敢问,直到伍文定忍无可忍的那一天,这个谜底才彻底揭开。
伍知府脾气比较急,看见王守仁不动窝,索性直接找上门去质问:
“军队已经集结,为何不动?!”
王守仁看着这个气急败坏的知府,却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回复:
“以你之见,眼下该如何行动?”
“我军士气正盛,应趁敌军尚未行动,立刻发起进攻,必可一举大破敌军!”
王守仁笑了:
“伍知府,你读过兵法吗?”
这句话把伍文定气得差点儿没晕过去,他大声答道:
“属下虽是文官,自幼饱读兵书,也甚知韬略,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时正是攻击的最好时机,断然无误!”
然后他挑衅地看着对方,等待着他的回复。
王守仁终于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回答道:
“你所说的固然不错,却并非兵家上乘之策。所谓兵法之奥秘,在我看来,只有八个字而已。”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综合看来,这八个字确实概括了王哲学家兼王司令员的军事思想,他一生的用兵法则大都符合这八字方针。
王守仁随即对此作出了解释:
平叛之战确实应该速战速决,但此时情况已然不同,起初敌强我弱,需要拖延敌军,争取时间。如今我军实力大增,可以与敌人抗衡,叛军也已知道我军强盛,必不敢轻动,况且宁王经营洪都多年,根深蒂固,若我军贸然出击攻城,必然久攻不下,时间越久,祸患越大。此举决不可行。
现我军龟缩不出,示弱于叛军,使其主力出击,然后看准时机,一举围歼,必取全胜!
一贯好勇斗狠的伍文定服气了,他带着敬畏的神情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大人会有那个出名的评价——“狡诈专兵”。
一切都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几天之后,决战序幕就将正式拉开。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在洪都等了十几天的宁王终于觉悟了,日子过了这么久,别说十六万人,十六头猪也没看到,等到王守仁招兵买马的消息传来后,他才确定一个事实——上当了。
但在悔恨惊慌之余,他意外地发现,王守仁并没有发起进攻,他随即判定敌军兵力不足,仅能自保,于是开始履行预定的军事计划——攻取南京。
应该说,宁王的行动完全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但事实证明,王司令还是错误估计了一点,正是这个疏忽差点儿让他彻底完蛋。
因为宁王虽然不是一个聪明人,却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
他说一不二,棉被都不捆就率六万主力军亲征。这帮杂牌军也真不白给,仅一天时间便攻陷了九江,七月初发兵,几天之内便已经军临兵家要地——安庆。
朱宸濠进军路线
最大的危险到来了。
安庆,位处南京上游门户,自古沿长江而下用兵者,若攻取安庆,南京必是囊中之物。后世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猛攻安庆城,虽损兵折将,旷日持久,却是死也不走,直至轰塌城墙,占据城池,方才仰天狂呼:“贼破矣!”
不久之后,他率军顺流而下,一举攻陷了南京,太平天国覆灭。
朱宸濠虽然不认识曾国藩和洪秀全,却也懂得这个地理学常识,大军抵达安庆城之日,他便下达了总攻命令,数万军队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
天时是有的,地利也是有的,可惜没有人和。
说来朱宸濠的运气真是不好,他的造反之路上总是碰到一些很麻烦的人,在江西有孙燧和王守仁,到了安庆,又遇见了杨锐和张文锦。
杨锐是都督,张文锦是安庆知府,他们对不请自来的宁王采用了统一的招待方式——火枪和弓箭。关于这两个人,就不细说了,单单介绍一下这二位干过的一件事情,大家对其为人就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宁王连日进攻安庆城不利,便找来了一个叫潘鹏的投降官员进城劝降,此人是安庆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宁王兄估摸着看在老乡分儿上,城内的守军应该会给几分面子。
这是个比较愚蠢的想法,你都把军队堵在人家城门口了,还指望老乡感情?
潘鹏兄可不蠢,他还想多活两天,可是领导的意思也是不能违背的,无奈之下他派了一个亲戚进城招降,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儿耸人听闻了。
杨锐兄实在是个不搞客套的人,劝降信他看都不看,就一刀把潘老乡的亲戚砍了,砍了人还不肯罢休,竟然还极有耐心地碎了尸,把手脚分别砍断,一样样地丢下城楼示众,如此可怕之场景在今日恐怖片中也不多见。
砍人碎尸之类的事情确实有点儿骇人听闻,但杨锐兄毕竟是个武官,杀人也不是头一次,有点儿心理问题不奇怪,所以这事放在他身上也算基本正常。
可另一位张文锦知府就不同了,他自幼读书,文官出身,凶狠毒辣却也不落人后,杨锐在前面杀人,他已经绕到城内,把潘老乡在城内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翻了出来,砍了个干干净净。潘老乡听说之后,当即吐血晕倒。
看见两位守城大人手段如此狠毒,城内守军都毛骨悚然,心惊胆战,纷纷表示愿意拼死守城,一时之间士气大振。
城外的宁王搞不清状况,也不明白为什么劝降还劝出了反效果,没有办法,他只好亲自出马督战,鼓舞士气。可城内的士兵在死亡的威胁下(主要来自杨、张两位大人),拼命地抵抗,叛军进展不大。
十几天过去了,宁王仍然站在城外眺望安庆,急得他团团转,只能把刘养正找来破口大骂:
“你们这帮废物!安庆都攻不下,还说什么金陵(即南京)!”
此路不通,可别无他途,所以骂完了的宁王还是要接着督战攻城,此刻他才明白老祖宗朱权为什么当年被人欺负到了家,却还是忍气吞声——造反实在是个苦差事啊。
正当宁王在安庆城啃砖头的时候,王守仁先生那里却已经乱成一团。
宁王兵临安庆城下的消息传来时,王司令慌得不行,跳下床顾不上穿鞋,光着脚跑去看地图,他虽然已经估计到了对方的计划,却没想到宁王动作竟如此迅速。情急之下,他立即下令军队集结,准备出发。
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王司令员突然恢复了平静,他撤回了出兵的命令,却增派了打探消息的人,还别有兴致地和那些额头冒汗、惊慌失措的下属拉起了家常。
碍于之前的教训,王司令的部下不敢自作聪明,也没人询问缘由,而不久之后传来的消息也验证了司令大人的英明决策——安庆依然在坚守之中,暂时无忧。
这下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纷纷回家磨刀擦枪,只等王司令一声召唤,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可王守仁这辈子似乎就不打算让人消停,一贯专行的他竟然表示要开会听取群众意见。
既然王司令要开会,大家也只好跟着去凑热闹了。
这是宁王之乱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王守仁分析了局势,表示目前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救援安庆,另一个是攻击敌军老巢南昌,要求与会人等发表意见。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开会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论,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前往安庆是唯一的选择。
理由很充分:宁王造反准备多年,南昌的守备十分严密,如果贸然攻城,一时很难攻得下,而他进攻安庆失利,士气很低,我军抄他后路,与安庆守军前后夹击,必然一举击溃,到时候南昌不攻自破。
实在是条理清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无论怎么看,这个结论都是对的。
最后王司令总结发言:
“不对。”
判断
“只能进攻南昌。”
这就是王司令的判断,鉴于他一贯和别人看法不同,所以大家也不怎么吃惊,只是睁大眼睛,想看看王司令这次又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你们的看法不对,南昌在安庆的上游,如果我军越过南昌直接攻击安庆,则南昌守敌必然会攻击我军后部,断我军粮道,腹背受敌,失败必在所难免,而安庆守军只能自保,怎么可能与我军前后夹击敌军呢?”
当然了,听众的疑问还是有的:
“南昌城池坚固,一时之间如何攻下?”
对于这个问题,王司令胸中早就有了一大把竹子:
“诸位没有分析过军情吗,此次宁王率全军精锐进攻安庆,南昌必然十分空虚,此时进攻,自然十拿九稳!”
“南昌一破,宁王必定回救,首尾不相顾,无须时日,叛军必败!”
王守仁有才,太有才了。
因为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明代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兵部衙门里,有这样一句吓唬人的话——“敢闹事,就发配你去职方司!”
这句话但凡说出来,一般的兵部小官就会立马服气,老老实实地干活。这其中可谓大有奥妙:兵部下设四个司,类似于今天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单位,而职方司之所以如此著名,是由于它在明朝官场中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评价——最穷、最忙。
但就是这个最穷、最忙的衙门,却在军事战争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个所谓的职方司,主要职责是根据军事态势作出判断,拟定军事计划,进兵部组织结构图行军事统筹,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最高长官是郎中,相当于总参谋长。
这个职位听起来很威风,很多人却打死也不去,躲都躲不及。原因很简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没油水,背黑锅。
千里做官只为钱,捞不到钱谁有动力豁出命去干?更要命的是,这个职位收益极小,风险极大,比如王守仁曾经当过主事(相当于处长)的武选司,就是兵部下属的著名肥衙门,专门负责武将人事选拔调动工作,下去调研有好酒好肉好娱乐招待,提拔个把人上来就能收钱,就算这人不能打仗,归根结底也是他自己的问题,不至于追究到人事部门来。
职方司就不同了,它不但没有油水可捞,靠死工资过日子,还要作出正确的军事判断,并据此拟定计划,一旦统筹出了问题,打了败仗追究责任,那是一抓一个准,根本跑不掉。
可偏偏战争中最有趣也最残酷的,就是判断。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位名将是不用担心判断的,因为他们的胜负都是天注定,比如曹操兄看到大风吹倒了自己营帐里的帅旗,就能断定刘备先生晚上来劫营。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有志报国的各位青年就不用再读兵书了,可惜的是,在预测未来的时间机器尚未发明之前,战场上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预知对手的策略和战争的结局,将领们只能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和战场经验来作出预测。当然了,根据史料记载,某些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将领,会使用最后的绝招——算命。
但无论你有多么精明或是愚蠢,最后你总会搞出一个自己的战场判断,该打哪里,何时打,该守何处,怎么守。
于是,最能体现战争艺术奥妙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一千个指挥官可能有一千个判断,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战争结局揭晓之前,这一千个判断似乎都是正确的,都有着确凿的理由和证据。
可是战争这道完美的数学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王守仁放弃了看似无比正确的安庆,决定进攻南昌,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
但得到众人认同的王守仁心中仍然是不安的,因为他知道,这个计划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变数——攻取南昌之后,宁王却不回兵救援,而是全力攻下安庆,直取南京,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攻击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戊申,王守仁正式起兵。
他向江西全境发布勤王军令,并率领直属军队日夜进军,很快抵达临江府,在那里,他再次会合了临江、赣州、袁州各地赶来的“义军”(成分极其复杂,大都是流氓强盗),总兵力达到八万余人。王守仁马不停蹄,命令军队加快速度,逼近那最后的目标。
南昌,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城外,眺望着这座坚固的城池。
一个月前,他从这里逃走,满怀悲愤,孤身奔命。
一个月后,他回到了这里,兵强马壮,锐气逼人。
无论如何,了结的时刻终于还是到了。
夜战
按说到了这个份儿上,就应该动手打了,可大家别忘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王守仁先生,王司令带兵自然有王司令的方法,但凡打仗之前,他如果不搞点儿自己的特色(阴谋诡计),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他派人四处传扬,大张旗鼓,说自己手下有三十万人(敢吹),还特别说明这都是从福建和广东调来的精锐部队,绝非传言中的乌合之众(传言是真的)。
搞得守军人心惶惶之后,他又派遣大量间谍,趁人不备,躲过城管监察,摸黑在南昌城内大肆非法张贴广告告示,劝诫南昌市民不要多管闲事,关好自家房门,安心睡觉,听见街上有响动,不要多管闲事。
他的这一连串动作不但让敌人惊慌失措,连自己人也是雾里看花,要打你就打,又不是没有士兵装备,有必要耍阴招吗?
王守仁认为很有必要。
他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兵不厌诈正是他的兵法哲学,除了使用上述计谋外,他还选定了一个特别的进攻时间——深夜。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硬拼,早在行军途中,他就已准备了大量的攻城云梯,只等夜深人静时,派出精干人员用云梯突袭城墙,夺取城池。为了保证登城的成功,王守仁还同时派人预备攻城器械,潜进城门附近,准备吸引守军注意,配合登城士兵。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他召集所有部下,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
王守仁虽然机智过人,平日却也待人和气,所以大家经常背地称呼他为老王。
可是在会上,一贯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变成了阎王,满脸杀气地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此次攻城,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兵!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面无人色,就此达成共识——王司令着实不是善类。
南昌之战
该准备的准备了,该玩的诡计也玩了,王守仁正襟危坐,等待着夜晚的进攻。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些战前热身运动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夜,夜袭正式开始。
王守仁一声令下,潜伏在城下和城门口的士兵即刻发动,攻城门的攻城门,爬城墙的爬城墙。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登城的军队竟然未遇阻挡,很多人十分顺利地到了城头,爬墙的人正纳闷儿,城门这边却发生了一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几个士兵小心翼翼地摸到城门,仔细打探后顿时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朝正在爬墙的兄弟们大喊了一嗓子:
“别费劲儿爬了,下来吧!这门没关!”
远处的王守仁也是一头雾水,什么预备队、救援队压根儿都没用上,城池就占了,这打的是个什么仗?
他还怕有埋伏,可后来发现,守军早就逃了个一干二净。找个人问问才知道,因为他老兄之前的宣传工作干得太出色,城内的人早就打定主意逃跑,还没等到进攻,就纷纷溜之大吉。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