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4) (1/2)
百度小说 www.bdxs.cc,物种起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返回来说一说鲸鱼。无须鲸没有有效状态的完全牙齿,然而根据拉塞丕特所说,它的颚零乱地长着小个儿的、大小不一的角质粒点。因此假设有的原始的鲸鱼类型在颚上长着这种类似的角质粒点,不过排列得略微齐整些,而且跟鹅嘴上的结节相同,是帮忙捉捕和撕开食物的,还是有可能的。倘若如此,那么就得承认这类粒点能够经过变异及自然选择,演变为同埃及鹅一样的极其发达的栉片,这类栉片是用来滤水和捉捕食物的;然后又演变为同家鸭一样的栉片;如此一直演变,直到形成跟琵琶嘴鸭一样的完全用来滤水的结构良好的栉片。自栉片长达长吻鲸须片的三分之二的这一个阶段开始,在现有鲸鱼类中看到的级进变化会将我们引向格林兰鲸鱼的硕大须片上去。这一连串中的每个过程,与鸭科各种现存成员的嘴部级进变化一样,对于在级进过程中其器官机能逐渐改变着的一部分古时候的鲸鱼都是有作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牢记,每类鸭种均处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之中,而且它的身躯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必须要非常适合于它的生存环境。
比目鱼科因身体不对称而出名。它们趴在一边--大部分物种趴在左边,也有的趴在右边;与此相反的成鱼也经常出现。下边,也就是趴着的那一边,乍一看,与一般鱼类的腹面类似:它呈白色,在诸多方面没有上面那一边发达,侧鳍也通常不大。它的两眼有着特别明显的特点;因为它们都长在头的上边。在年幼的时候,它们原本分别长在两边的,当时整个身子是对称的,两边的颜色也是一样的。很快,下边的眼睛开始顺着头部缓慢地向上边挪动;不过并非如以前所推测的那样是直接从头骨穿过去的。很明显,如果下边的眼睛不挪至上边,当身体习惯了向一边趴着的时候,那只眼睛就起不了作用了。此外,这也许是由于下边的那一只眼睛易于被沙底磨伤的原因。比目鱼科那种扁平的极不对称的结构非常适合其生活习性,此种情况,在某些物种如鳎、鲽里也很常见,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而获得的主要好处大概在于能够躲避敌害,并且易于在海底猎取食物。可是希阿特说,该科里的不同成员可以“排列成一个长系列的类型,此系列显示了它们的逐步演变,由孵化后在形状上尚无什么变化的庸鲽开始,到全然卧倒于一边的鳎为止”。
米伐特先生曾提出过此种情况,还说,眼睛的部位会有忽然的、自发的改变让人很难相信,我很同意此话。他还说,“倘若这种演变是逐步的,那么这种演变,也就是一只眼睛朝头的另一边推移的过程中的很小阶段,怎样对个体有利,令人很难理解。这种早期的变化与其说有益处倒不如说或多或少是有害处的”。然而在曼姆1867年所作报道的出色考察里,他能够找到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比目鱼科的鱼在很小及对称之时,它们的眼睛分别长在头的两边,可由于身子太高,侧鳍太小,又由于没有鳔,故而不可以长时间地直立。当它累了时,就朝一边倒在水底,依据曼姆的考察,它们如此趴倒时,往往把下边的眼睛朝上转动,瞅着上边,加之眼睛转动得非常有力,结果眼球使劲地顶着上眼眶。这样两眼之间的额部宽度一时缩减了,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次,曼姆看到一条小鱼抬起下边的眼睛,而且把它压到七十度角左右的距离。
我们应该知道,头骨在这样的初期是软骨性的,而且是可挠性的,因此它易于服从肌肉的牵拉。而且我们懂得,高级动物即使在初期的幼年之后,倘若它们的皮肤或者肌肉由于患病或者某种突发状况而长时间收缩的话,头骨也会随之变化它的形状。耳朵长的兔子,假若它们的一只耳朵朝前并朝下低垂着,其力量就可以牵引这一侧的全部头骨朝前,我以前画过一幅这样的图。曼姆认为,鲈鱼、大马哈鱼及别的几种对称鱼类的新产生的小鱼,常常也有在水底趴于一边的习惯;而且他看见,那时它们经常牵引着下边的眼睛往上看,因而它们的头骨会变得略有点歪,可是没过多久这些鱼类就可以维持直立的姿势了。因此长期的效果不会因此形成。
比目鱼科的鱼就不是这样,因为它们的身子越来越扁平,因此随着它们的日益长大,趴在一边的习惯也就随之加深,这样对头部的形状和眼睛的位置就造成了无法改变的结果。以此类推能够断定,根据遗传原理,这种骨骼歪曲的趋势将得到增强,希阿特的观点和有些博物学家的恰好相反,他认为比目鱼科的鱼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不是很对称了;倘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有的物种的鱼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向左边卧倒,而另有一些物种则向右边卧倒。曼姆在证明上面的说法时又进一步说道,长大了的北粗鳍鱼,在水底也是向左边卧倒的,而且倾斜着游泳;这类鱼的头部两边,据说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这种鱼并非属于比目鱼科。在鱼类学方面极其权威的京特博士在引述曼姆的文章之后,进行评论:“作者对于比目鱼科的奇特现象,作出了一种... -->>
再返回来说一说鲸鱼。无须鲸没有有效状态的完全牙齿,然而根据拉塞丕特所说,它的颚零乱地长着小个儿的、大小不一的角质粒点。因此假设有的原始的鲸鱼类型在颚上长着这种类似的角质粒点,不过排列得略微齐整些,而且跟鹅嘴上的结节相同,是帮忙捉捕和撕开食物的,还是有可能的。倘若如此,那么就得承认这类粒点能够经过变异及自然选择,演变为同埃及鹅一样的极其发达的栉片,这类栉片是用来滤水和捉捕食物的;然后又演变为同家鸭一样的栉片;如此一直演变,直到形成跟琵琶嘴鸭一样的完全用来滤水的结构良好的栉片。自栉片长达长吻鲸须片的三分之二的这一个阶段开始,在现有鲸鱼类中看到的级进变化会将我们引向格林兰鲸鱼的硕大须片上去。这一连串中的每个过程,与鸭科各种现存成员的嘴部级进变化一样,对于在级进过程中其器官机能逐渐改变着的一部分古时候的鲸鱼都是有作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牢记,每类鸭种均处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之中,而且它的身躯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必须要非常适合于它的生存环境。
比目鱼科因身体不对称而出名。它们趴在一边--大部分物种趴在左边,也有的趴在右边;与此相反的成鱼也经常出现。下边,也就是趴着的那一边,乍一看,与一般鱼类的腹面类似:它呈白色,在诸多方面没有上面那一边发达,侧鳍也通常不大。它的两眼有着特别明显的特点;因为它们都长在头的上边。在年幼的时候,它们原本分别长在两边的,当时整个身子是对称的,两边的颜色也是一样的。很快,下边的眼睛开始顺着头部缓慢地向上边挪动;不过并非如以前所推测的那样是直接从头骨穿过去的。很明显,如果下边的眼睛不挪至上边,当身体习惯了向一边趴着的时候,那只眼睛就起不了作用了。此外,这也许是由于下边的那一只眼睛易于被沙底磨伤的原因。比目鱼科那种扁平的极不对称的结构非常适合其生活习性,此种情况,在某些物种如鳎、鲽里也很常见,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而获得的主要好处大概在于能够躲避敌害,并且易于在海底猎取食物。可是希阿特说,该科里的不同成员可以“排列成一个长系列的类型,此系列显示了它们的逐步演变,由孵化后在形状上尚无什么变化的庸鲽开始,到全然卧倒于一边的鳎为止”。
米伐特先生曾提出过此种情况,还说,眼睛的部位会有忽然的、自发的改变让人很难相信,我很同意此话。他还说,“倘若这种演变是逐步的,那么这种演变,也就是一只眼睛朝头的另一边推移的过程中的很小阶段,怎样对个体有利,令人很难理解。这种早期的变化与其说有益处倒不如说或多或少是有害处的”。然而在曼姆1867年所作报道的出色考察里,他能够找到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比目鱼科的鱼在很小及对称之时,它们的眼睛分别长在头的两边,可由于身子太高,侧鳍太小,又由于没有鳔,故而不可以长时间地直立。当它累了时,就朝一边倒在水底,依据曼姆的考察,它们如此趴倒时,往往把下边的眼睛朝上转动,瞅着上边,加之眼睛转动得非常有力,结果眼球使劲地顶着上眼眶。这样两眼之间的额部宽度一时缩减了,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次,曼姆看到一条小鱼抬起下边的眼睛,而且把它压到七十度角左右的距离。
我们应该知道,头骨在这样的初期是软骨性的,而且是可挠性的,因此它易于服从肌肉的牵拉。而且我们懂得,高级动物即使在初期的幼年之后,倘若它们的皮肤或者肌肉由于患病或者某种突发状况而长时间收缩的话,头骨也会随之变化它的形状。耳朵长的兔子,假若它们的一只耳朵朝前并朝下低垂着,其力量就可以牵引这一侧的全部头骨朝前,我以前画过一幅这样的图。曼姆认为,鲈鱼、大马哈鱼及别的几种对称鱼类的新产生的小鱼,常常也有在水底趴于一边的习惯;而且他看见,那时它们经常牵引着下边的眼睛往上看,因而它们的头骨会变得略有点歪,可是没过多久这些鱼类就可以维持直立的姿势了。因此长期的效果不会因此形成。
比目鱼科的鱼就不是这样,因为它们的身子越来越扁平,因此随着它们的日益长大,趴在一边的习惯也就随之加深,这样对头部的形状和眼睛的位置就造成了无法改变的结果。以此类推能够断定,根据遗传原理,这种骨骼歪曲的趋势将得到增强,希阿特的观点和有些博物学家的恰好相反,他认为比目鱼科的鱼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不是很对称了;倘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有的物种的鱼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向左边卧倒,而另有一些物种则向右边卧倒。曼姆在证明上面的说法时又进一步说道,长大了的北粗鳍鱼,在水底也是向左边卧倒的,而且倾斜着游泳;这类鱼的头部两边,据说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这种鱼并非属于比目鱼科。在鱼类学方面极其权威的京特博士在引述曼姆的文章之后,进行评论:“作者对于比目鱼科的奇特现象,作出了一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