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旺夫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通政司衙门里几个官员还在商量是不是去探个病, 同刘大人说说,让他安心调养身体,衙门一切都好不必挂心。
他们没来得及去, 就听说刘大人进宫了。
为什么事谁也不清楚, 晚些时候得知皇上动了真怒。刘大人是满身沧桑出宫来的,官帽倒是没摘, 皇上还不知道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 准备等个确切的说法。
因为地方官员欺上瞒下贪了拨下去的工程款导致修筑起来的堤坝完全不能抗洪, 这个造成的损失肯定不会小,淹覆田地多少,冲垮房屋多少,又有多少百姓因此丧命……看到这数字他才能决定怎么定罪。
虽然动了肝火, 刘大人主动进宫来请罪这个行为还是起了作用, 皇上本来想着定罪量刑的时候要把自首这点考虑进去,适当的给他减一点。
通政使刘大人当官也有三十年了, 小的疏漏也有, 没犯过大错, 前几年对国丈一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确有不作为之嫌,不过当时皇上势微,他顺着国丈算是自保, 皇帝也不愿意再做追究。本来皇帝想着再让他干一届, 后面他退了就直接把卫成提拔上来, 都想不到这节骨眼他儿子竟酿出大祸。
贪污款项这个事, 不是哪一个官员就能做成, 怕是跟头年办那出大案一样,要牵出一批。还不光是地方官,这些朝廷拨巨款的工程项目都有工部官员负责,哪怕是地方上以服徭役的名义征集的人手去做,项目完成之后工部这边也要负责验收。既然是投入使用的东西,那验收肯定是合格的,它一点儿抗洪能力都没有,凭什么合格的?
刘大人出宫之后,皇帝传了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不会是好事情,来传话的太监跑得飞快,说皇上心情不佳让他搞快点别耽搁。六部尚书是顶顶大官,在本朝属从一品,里面最年轻的一个也马上五十了,工部这位岁数和通政使差不多大,他年逾花甲,又因为常年劳心,鬓发已然斑白。
听宫里太监这么说,他又加快些步子,同时打听说:“公公可知道皇上急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朝廷大事哪是杂家议论的?”
工部尚书塞了银票过去,那太监接了,才说是为南边的治水工程。工部尚书其实还是稀里糊涂的,大概也知道是工程出事了,想着底下的工程又不是尚书亲自负责,他只是安排了人手,就算要问罪也是治下不严。想到这里,工部尚书才松了口气,心里踏实一些。
真正到了御前他才发现,那太监说得太过轻描淡写,皇上哪里是心情不豫,根本就是雷霆震怒。工部尚书哪敢为下属说话?他直接报了名字,把负责的官员供了出来。
工部尚书也体会到头年冬吏部尚书心里的滋味。
现在各方都在等地方报上损失,等了十天半个月,奏折才慢吞吞送到京城。这封奏折直接没过通政使的手,是卫成拿到之后第一时间递上去的,皇上看过之后气疯了。
小刘大人大概是算好时间写的折子,先让家里给他安排好,再呈上这样一封避重就轻的奏折。
奏折里将堤坝垮塌的原因归在洪峰百年难得一见上,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肉体凡躯怎么能抵挡?要知道皇帝最不爱听的就是这种话,这是说他皇帝失德故有天道问罪,是在动摇民心,谁要是带头散布这种言论被抓住要掉脑袋的。
小刘大人为了开脱犯了个天大的错,看他还在狡辩想糊弄朝廷,皇帝本来准备对刘家网开一面的念头都因他而打消了。
为了查明损失,也为了听听百姓的声音,之后又有钦差快马南下。
钦差大人递回来的折子上,一... -->>
通政司衙门里几个官员还在商量是不是去探个病, 同刘大人说说,让他安心调养身体,衙门一切都好不必挂心。
他们没来得及去, 就听说刘大人进宫了。
为什么事谁也不清楚, 晚些时候得知皇上动了真怒。刘大人是满身沧桑出宫来的,官帽倒是没摘, 皇上还不知道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 准备等个确切的说法。
因为地方官员欺上瞒下贪了拨下去的工程款导致修筑起来的堤坝完全不能抗洪, 这个造成的损失肯定不会小,淹覆田地多少,冲垮房屋多少,又有多少百姓因此丧命……看到这数字他才能决定怎么定罪。
虽然动了肝火, 刘大人主动进宫来请罪这个行为还是起了作用, 皇上本来想着定罪量刑的时候要把自首这点考虑进去,适当的给他减一点。
通政使刘大人当官也有三十年了, 小的疏漏也有, 没犯过大错, 前几年对国丈一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确有不作为之嫌,不过当时皇上势微,他顺着国丈算是自保, 皇帝也不愿意再做追究。本来皇帝想着再让他干一届, 后面他退了就直接把卫成提拔上来, 都想不到这节骨眼他儿子竟酿出大祸。
贪污款项这个事, 不是哪一个官员就能做成, 怕是跟头年办那出大案一样,要牵出一批。还不光是地方官,这些朝廷拨巨款的工程项目都有工部官员负责,哪怕是地方上以服徭役的名义征集的人手去做,项目完成之后工部这边也要负责验收。既然是投入使用的东西,那验收肯定是合格的,它一点儿抗洪能力都没有,凭什么合格的?
刘大人出宫之后,皇帝传了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不会是好事情,来传话的太监跑得飞快,说皇上心情不佳让他搞快点别耽搁。六部尚书是顶顶大官,在本朝属从一品,里面最年轻的一个也马上五十了,工部这位岁数和通政使差不多大,他年逾花甲,又因为常年劳心,鬓发已然斑白。
听宫里太监这么说,他又加快些步子,同时打听说:“公公可知道皇上急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朝廷大事哪是杂家议论的?”
工部尚书塞了银票过去,那太监接了,才说是为南边的治水工程。工部尚书其实还是稀里糊涂的,大概也知道是工程出事了,想着底下的工程又不是尚书亲自负责,他只是安排了人手,就算要问罪也是治下不严。想到这里,工部尚书才松了口气,心里踏实一些。
真正到了御前他才发现,那太监说得太过轻描淡写,皇上哪里是心情不豫,根本就是雷霆震怒。工部尚书哪敢为下属说话?他直接报了名字,把负责的官员供了出来。
工部尚书也体会到头年冬吏部尚书心里的滋味。
现在各方都在等地方报上损失,等了十天半个月,奏折才慢吞吞送到京城。这封奏折直接没过通政使的手,是卫成拿到之后第一时间递上去的,皇上看过之后气疯了。
小刘大人大概是算好时间写的折子,先让家里给他安排好,再呈上这样一封避重就轻的奏折。
奏折里将堤坝垮塌的原因归在洪峰百年难得一见上,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肉体凡躯怎么能抵挡?要知道皇帝最不爱听的就是这种话,这是说他皇帝失德故有天道问罪,是在动摇民心,谁要是带头散布这种言论被抓住要掉脑袋的。
小刘大人为了开脱犯了个天大的错,看他还在狡辩想糊弄朝廷,皇帝本来准备对刘家网开一面的念头都因他而打消了。
为了查明损失,也为了听听百姓的声音,之后又有钦差快马南下。
钦差大人递回来的折子上,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