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舂风拂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8年参加工作,现为官地矿机电科抢险组组长。
二十多年前,作为栗俊平的朋友,我在这儿帮他打过房顶(用灰渣);十几年前,已经离开矿上的我专程来这儿看望死里逃生的他。那年的8月4日,官地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栗俊平和数十名矿工在井下被困长达40多个小时。
在那间光线不怎么好的小平房里,栗俊平读完了液压传动、机械基础等8种100多本专业书籍,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那时候,人们家里的墙上贴的都是电影明星的剧照,而栗俊平家里的墙上贴的是采煤机液压系统图,采煤机电气系统图纸。
就在那间用石头和土坯垒起来的房子里,栗俊平凭着惊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成了闻名遐尔的“采机神医”2004年,国务院七部委的专家们给他的评语是: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如今栗俊平已经成为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之一。从2007年开始,中国所有技工学校的教室里都挂起了十位技术工人的画像,其中就有被人们誉为采机神医的栗俊平,他是全国煤炭战线的唯一代表。2008年,栗俊平被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太原地区的火炬手,并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想回老家的左联明
这家房子的主人叫左联明,小名铁疙瘩。老人们当初起名字的时候,是祈求孩子从小健壮点,长的像铁一样结实。1988年的冬天,已经36岁铁疙瘩到西曲矿当了轮换工,一干就是15年。当时,铁疙瘩是在工程队当喷浆工。铁疙瘩来矿后不久便把妻子、女儿和儿子也领来了,并在洗煤厂附近买了间小平房。几年后,女儿出嫁了,女婿就是洗煤厂的工人。就在铁疙瘩离合同到期还有一年时间时,儿子也到矿上当上了八年轮换工。儿子上班不久,找了个本村的姑娘。结婚时,铁疙瘩花钱又在附近给儿子买了个有两间正房、一间厨房的独院。
我是元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上午去的他们家。因为原来在这个矿工作过几年,也不止一次来过这儿,所以,我让出租车在车站停下,准备从车站穿越铁路。他们家就住在铁路旁边。没想到,铁路两边围起了高墙,害的我多走了足足有一里地。就在我东张西望寻找他们的住所时,听到有人叫我,一抬头,原来是铁疙瘩的妻子。不过,他的妻子没有领我去她家,而是来到了她儿子住的那个小院。他们的儿子上班不在,媳妇领着孩子去古交逛街去了。他妻子说,她现在也住在一个院里。我看了看她住的那间房子,家里最多有6平米。家里除了一张床,其余的就是一个箱子和取暖用的炉子。我问她原来的房子呢,她说租出去了,每月40元。反正铁疙瘩经常不在,她一个人好将就。铁疙瘩的合同2003年就到了期,但解除了合同的铁疙瘩并没有回他的老家去种地,而是利用自己在矿上学到的技术去临汾的一个煤矿干了二年,现在又在古交一家煤矿看运输皮带,每个星期倒班时回一次家。其实,铁疙瘩今年已经58了,尽管身体不错,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妻子说,再干上二年,他们就不再干了。不过,他们也不准备回老家去。这个我能够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双儿女都在这里。
轮换工梁小平
今年32岁的梁小平来矿已经6个年头了。他现在住的这间小平房是买的,那个人的合同到期回了家。虽说是个独院,但实际上只是在房子前面垒了堵墙,安了个门。因为院墙和房子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只有一步之遥,根本不能算成院子。垒墙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但代价是那堵墙把房子唯一的窗户堵了个严严实实。
房子坐北迎南,宽约5米,深将近4米,整个面积差不多有20平米。地下靠墙竖放着一支单人床,紧挨单人床横摆着两支单人床,再过来就是一堵2米长的墙,里边是他们的卧室,外边空出来的那块地方摆着一个冰箱和放衣物的铁皮箱子。小平有两个孩子,男孩9岁,上二年级,女孩5岁,在幼儿园。小平刚来矿上当掘进工,每月的工资仅仅七八百元,一年后调入综采队,收入增加了不少,现在月平均工资可达到三千元。房子的最西头,有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视,墙上挂着个带日历、温度和星期的石英钟。紧挨窗户是灶台,地下放着好几个白色的塑料桶。后来才知道,是用来装水的。一到冬天,外边的水管冻了,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饮用水只能到几百米远的洗煤厂去担。小平家用的水每天靠他用车子带,每天两桶,一百公斤。上班时带着空桶,下班时带回实桶。其实,小平的任务还不止这些。因为除了每天的生活用水之外,做饭、取暖用的煤也得靠他来想办法。
对于未来,梁小平与铁疙瘩不同,他的计划是,合同期间,在老家修一处院子,合同结束后,能转正留在矿上最理想,但这有相当大的难度。能不能转正在,除了努力工作以外,其他也得跟上去。如果不能转正,他准备找个煤矿再干几年,存上几万块钱然后回老家种地。到时候孩子们大了,能念成书更好,念不成上就给买个蹦蹦车(当然是给儿子),让他自己去干,怎么也能生活了!
多才多艺的孙永明
春节刚过,这天上午,乘公交,坐缆车,再坐私人一块钱的“蛋蛋车”然后顺着那条缓坡,步行数百米,来到了一个叫柳树沟的地方。离目的地还有几十米,就听到了从两边的小平房里传来的汪汪的狗吠声。先是一只,然后又来了一只,最总汇集成为一大三小的队伍。那狗一边叫一边向我靠拢,慌乱中我不得不拿起了石头做武器。狗们看到我手中的石头,知道那玩意儿对它们是一种威胁,跟我玩起了“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击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人从沟沿上的一个门里出来,大声说,听到狗叫,我估计是你来了。那狗们一看有人出来说话,便闭上了嘴,悄悄地离我而去。说话的这个人便是我采访的对象——孙永明。
老孙1948年出生于山西兴县。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1974年到西铭矿当了工人,直到1996年退休。谈到来煤矿的原因,老孙告诉我,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我跟在老孙后边,进入了那个用石头垒的小院。门的左侧堆着一堆孩子拳头大的炉渣块。我问老孙要那做甚?他说,烧。我说这也能烧?他说已经烧了一年多了。那些炉渣块,其实就是小平房的顶子,俗称“房皮”距老孙房子不远处,有一溜废弃的小平房,奥运会召开前夕,矿上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把不住人的小平房都拆了。没想到,那许多的“房皮”竟然成为老孙家不花钱的上等燃料。
老孙招呼我进了家,让我坐在里间铁炉旁边的沙发上。老孙的妻子用铁锹把块状的“房皮”倒进炉子里,炉子里马上传来了呼呼的声音。不一会儿,屋子里果然暖和了些许。
老孙多才多艺,能拉会唱不说,文采相当了得。十三岁就发表过诗歌。至今为止,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等文学作品加在一起,有一百五十多万字。2008年,老孙的中篇小说在七色花连载。前些时,又一部中篇铜盆记已经脱稿,还有一部中篇也写了二分之一。
老孙的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在矿上工作,小儿子大专毕业后在一家星级酒店实习。虽然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都转为城镇户口,不再是临时家属,也具备了要房子的资格,可从1992年9月住进这里,老孙就再没挪过窝。眨眼工夫已经17年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年龄,可老孙的居住状况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只有这间不足30平米、勉强容身的小屋。问及老孙前些年为何在矿上没有分(买)到房子,老孙用作家的语言进行了高度概括:房子便宜时轮不上咱,房子涨了价咱买不起。
我曾经的家园
每次回矿上时,透过汽车的玻璃,就可以看到我的那间房子。
为盖这间房,内兄从老家来这里用平车和我从后边的那条沟里拉了数十车石头;盖房用的砖是通过关系买的,拉了满满三卡车,有二万多块,往山上运时是同班的伙计们一块一块传上去的;木料我找矿上批了一部分,余下的是朋友们从木料场偷的。可惜的是,盖房的这块地基不大,勉强盖下房后却没有了院子。后来的院子是用石头在房前的沟里砌了坝拿土填起来的。那条坝是顺着一条坡度很大的沟砌的,最深的地方达到五六米。跟上它,我后来受了不少冤枉苦。因为填的是虚土,一遇上水,就要下陷,就把那坝给摧垮了。记得我们住进新房不几个月,就遇到了一场雨。那雨并不大,可沥沥拉拉下了整整两天。当时我们谁也没当回事,因为院子里刚用炉灰和水泥抹过。谁知,从房檐上滴下来的雨水硬是把抹的那层面给滴穿了,于是,雨水就从那里渗了进去,就这样,我眼睁睁看着那坝轰隆一下坍塌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石头和水泥,那坝只能是垒了塌,塌了垒。
在那里住了三四年的时间,我就调到另一个矿去工作。那时候,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都迁了出来,已经不再是临时家属。不久,我们就住上了一套水、电、暖一应具全的楼房,尽管面积不算大,可再不用为下雨而担心院子里的坝会坍塌了。没过多长时间,又有了煤气,就免去了拉煤、生火的麻烦了。
我们盖的那间房至今还在。我们准备搬走的那会儿,有人想买,但妻不忍心把它买了。因为那是我们惟一的财产,为盖它付出了不少心血。等妻子想开了打算卖时,房子已经不吃香了。到后来,别说是卖,就是找个不掏钱的看门人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我们那间房的地理位置不怎么好,盖在山坡上,干什么也不方便。
我那间原来人人说好的房子现在已经败落的不成样子,犹如一个沿街乞讨的蓬头垢面流浪汉。门前的坝塌了,窗户上的玻璃破了,房顶上也出现了裂痕,说不定哪一天支持不住了,会突然间倒了下来。看来,房子只是个形式,而住在里边的活生生的人才是内容。房子既然是给人住的,那没有了人住的房子即使再好也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8年参加工作,现为官地矿机电科抢险组组长。
二十多年前,作为栗俊平的朋友,我在这儿帮他打过房顶(用灰渣);十几年前,已经离开矿上的我专程来这儿看望死里逃生的他。那年的8月4日,官地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栗俊平和数十名矿工在井下被困长达40多个小时。
在那间光线不怎么好的小平房里,栗俊平读完了液压传动、机械基础等8种100多本专业书籍,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那时候,人们家里的墙上贴的都是电影明星的剧照,而栗俊平家里的墙上贴的是采煤机液压系统图,采煤机电气系统图纸。
就在那间用石头和土坯垒起来的房子里,栗俊平凭着惊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成了闻名遐尔的“采机神医”2004年,国务院七部委的专家们给他的评语是: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如今栗俊平已经成为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之一。从2007年开始,中国所有技工学校的教室里都挂起了十位技术工人的画像,其中就有被人们誉为采机神医的栗俊平,他是全国煤炭战线的唯一代表。2008年,栗俊平被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太原地区的火炬手,并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想回老家的左联明
这家房子的主人叫左联明,小名铁疙瘩。老人们当初起名字的时候,是祈求孩子从小健壮点,长的像铁一样结实。1988年的冬天,已经36岁铁疙瘩到西曲矿当了轮换工,一干就是15年。当时,铁疙瘩是在工程队当喷浆工。铁疙瘩来矿后不久便把妻子、女儿和儿子也领来了,并在洗煤厂附近买了间小平房。几年后,女儿出嫁了,女婿就是洗煤厂的工人。就在铁疙瘩离合同到期还有一年时间时,儿子也到矿上当上了八年轮换工。儿子上班不久,找了个本村的姑娘。结婚时,铁疙瘩花钱又在附近给儿子买了个有两间正房、一间厨房的独院。
我是元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上午去的他们家。因为原来在这个矿工作过几年,也不止一次来过这儿,所以,我让出租车在车站停下,准备从车站穿越铁路。他们家就住在铁路旁边。没想到,铁路两边围起了高墙,害的我多走了足足有一里地。就在我东张西望寻找他们的住所时,听到有人叫我,一抬头,原来是铁疙瘩的妻子。不过,他的妻子没有领我去她家,而是来到了她儿子住的那个小院。他们的儿子上班不在,媳妇领着孩子去古交逛街去了。他妻子说,她现在也住在一个院里。我看了看她住的那间房子,家里最多有6平米。家里除了一张床,其余的就是一个箱子和取暖用的炉子。我问她原来的房子呢,她说租出去了,每月40元。反正铁疙瘩经常不在,她一个人好将就。铁疙瘩的合同2003年就到了期,但解除了合同的铁疙瘩并没有回他的老家去种地,而是利用自己在矿上学到的技术去临汾的一个煤矿干了二年,现在又在古交一家煤矿看运输皮带,每个星期倒班时回一次家。其实,铁疙瘩今年已经58了,尽管身体不错,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妻子说,再干上二年,他们就不再干了。不过,他们也不准备回老家去。这个我能够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双儿女都在这里。
轮换工梁小平
今年32岁的梁小平来矿已经6个年头了。他现在住的这间小平房是买的,那个人的合同到期回了家。虽说是个独院,但实际上只是在房子前面垒了堵墙,安了个门。因为院墙和房子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只有一步之遥,根本不能算成院子。垒墙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但代价是那堵墙把房子唯一的窗户堵了个严严实实。
房子坐北迎南,宽约5米,深将近4米,整个面积差不多有20平米。地下靠墙竖放着一支单人床,紧挨单人床横摆着两支单人床,再过来就是一堵2米长的墙,里边是他们的卧室,外边空出来的那块地方摆着一个冰箱和放衣物的铁皮箱子。小平有两个孩子,男孩9岁,上二年级,女孩5岁,在幼儿园。小平刚来矿上当掘进工,每月的工资仅仅七八百元,一年后调入综采队,收入增加了不少,现在月平均工资可达到三千元。房子的最西头,有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视,墙上挂着个带日历、温度和星期的石英钟。紧挨窗户是灶台,地下放着好几个白色的塑料桶。后来才知道,是用来装水的。一到冬天,外边的水管冻了,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饮用水只能到几百米远的洗煤厂去担。小平家用的水每天靠他用车子带,每天两桶,一百公斤。上班时带着空桶,下班时带回实桶。其实,小平的任务还不止这些。因为除了每天的生活用水之外,做饭、取暖用的煤也得靠他来想办法。
对于未来,梁小平与铁疙瘩不同,他的计划是,合同期间,在老家修一处院子,合同结束后,能转正留在矿上最理想,但这有相当大的难度。能不能转正在,除了努力工作以外,其他也得跟上去。如果不能转正,他准备找个煤矿再干几年,存上几万块钱然后回老家种地。到时候孩子们大了,能念成书更好,念不成上就给买个蹦蹦车(当然是给儿子),让他自己去干,怎么也能生活了!
多才多艺的孙永明
春节刚过,这天上午,乘公交,坐缆车,再坐私人一块钱的“蛋蛋车”然后顺着那条缓坡,步行数百米,来到了一个叫柳树沟的地方。离目的地还有几十米,就听到了从两边的小平房里传来的汪汪的狗吠声。先是一只,然后又来了一只,最总汇集成为一大三小的队伍。那狗一边叫一边向我靠拢,慌乱中我不得不拿起了石头做武器。狗们看到我手中的石头,知道那玩意儿对它们是一种威胁,跟我玩起了“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击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人从沟沿上的一个门里出来,大声说,听到狗叫,我估计是你来了。那狗们一看有人出来说话,便闭上了嘴,悄悄地离我而去。说话的这个人便是我采访的对象——孙永明。
老孙1948年出生于山西兴县。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1974年到西铭矿当了工人,直到1996年退休。谈到来煤矿的原因,老孙告诉我,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我跟在老孙后边,进入了那个用石头垒的小院。门的左侧堆着一堆孩子拳头大的炉渣块。我问老孙要那做甚?他说,烧。我说这也能烧?他说已经烧了一年多了。那些炉渣块,其实就是小平房的顶子,俗称“房皮”距老孙房子不远处,有一溜废弃的小平房,奥运会召开前夕,矿上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把不住人的小平房都拆了。没想到,那许多的“房皮”竟然成为老孙家不花钱的上等燃料。
老孙招呼我进了家,让我坐在里间铁炉旁边的沙发上。老孙的妻子用铁锹把块状的“房皮”倒进炉子里,炉子里马上传来了呼呼的声音。不一会儿,屋子里果然暖和了些许。
老孙多才多艺,能拉会唱不说,文采相当了得。十三岁就发表过诗歌。至今为止,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等文学作品加在一起,有一百五十多万字。2008年,老孙的中篇小说在七色花连载。前些时,又一部中篇铜盆记已经脱稿,还有一部中篇也写了二分之一。
老孙的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在矿上工作,小儿子大专毕业后在一家星级酒店实习。虽然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都转为城镇户口,不再是临时家属,也具备了要房子的资格,可从1992年9月住进这里,老孙就再没挪过窝。眨眼工夫已经17年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年龄,可老孙的居住状况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只有这间不足30平米、勉强容身的小屋。问及老孙前些年为何在矿上没有分(买)到房子,老孙用作家的语言进行了高度概括:房子便宜时轮不上咱,房子涨了价咱买不起。
我曾经的家园
每次回矿上时,透过汽车的玻璃,就可以看到我的那间房子。
为盖这间房,内兄从老家来这里用平车和我从后边的那条沟里拉了数十车石头;盖房用的砖是通过关系买的,拉了满满三卡车,有二万多块,往山上运时是同班的伙计们一块一块传上去的;木料我找矿上批了一部分,余下的是朋友们从木料场偷的。可惜的是,盖房的这块地基不大,勉强盖下房后却没有了院子。后来的院子是用石头在房前的沟里砌了坝拿土填起来的。那条坝是顺着一条坡度很大的沟砌的,最深的地方达到五六米。跟上它,我后来受了不少冤枉苦。因为填的是虚土,一遇上水,就要下陷,就把那坝给摧垮了。记得我们住进新房不几个月,就遇到了一场雨。那雨并不大,可沥沥拉拉下了整整两天。当时我们谁也没当回事,因为院子里刚用炉灰和水泥抹过。谁知,从房檐上滴下来的雨水硬是把抹的那层面给滴穿了,于是,雨水就从那里渗了进去,就这样,我眼睁睁看着那坝轰隆一下坍塌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石头和水泥,那坝只能是垒了塌,塌了垒。
在那里住了三四年的时间,我就调到另一个矿去工作。那时候,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都迁了出来,已经不再是临时家属。不久,我们就住上了一套水、电、暖一应具全的楼房,尽管面积不算大,可再不用为下雨而担心院子里的坝会坍塌了。没过多长时间,又有了煤气,就免去了拉煤、生火的麻烦了。
我们盖的那间房至今还在。我们准备搬走的那会儿,有人想买,但妻不忍心把它买了。因为那是我们惟一的财产,为盖它付出了不少心血。等妻子想开了打算卖时,房子已经不吃香了。到后来,别说是卖,就是找个不掏钱的看门人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我们那间房的地理位置不怎么好,盖在山坡上,干什么也不方便。
我那间原来人人说好的房子现在已经败落的不成样子,犹如一个沿街乞讨的蓬头垢面流浪汉。门前的坝塌了,窗户上的玻璃破了,房顶上也出现了裂痕,说不定哪一天支持不住了,会突然间倒了下来。看来,房子只是个形式,而住在里边的活生生的人才是内容。房子既然是给人住的,那没有了人住的房子即使再好也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