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二、秦国内政相对平稳,名君辈出,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排除老子去秦国寻找发展机会。
从雒邑去秦国,就必须经过著名的函谷关,所以事先得到消息的尹喜就在关下截住了骑牛老子,拜老子为师,云游至终南山下归隐。关于老子见尹喜,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尹喜截住老子后,用尽各种手段,强迫老子写书,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二、晋人葛洪《抱朴子》所说,老子和尹喜相遇的地点是在散关,强迫老子写《道德经》一卷。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神奇的传说,也有另外一种神奇的说法,认为尹喜是前一年(公元517年)就已经辞官隐居终南山,尹喜于某天夜观星象,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缓缓而来,尹喜认为有圣人将路过函谷关,所以尹喜提前一步回到函谷关,迎到了老子。
老子崇尚“道”,但有史可考的学生却几乎没有,要是论影响力,孔子算半个,但老子与孔子所追求的道并不一致,所以孔子化鹤而去。失一孔子、得一尹喜,其实更值得老子高兴。尹喜名望不如孔子,但尹喜追求的是“天道”,符合老子的三观,所以老子很自然的就和尹喜走到了一起,并相伴终生。
甚至单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尹喜的历史贡献要远大于孔子吸引传播道家学说的贡献,因为从某种角度讲,没有尹喜,就没有《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丝毫不逊于《论语》。
至于老子的下落,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学界普遍认为是归隐终南山,并倾终生之力,将五千言《道德经》付之青简。自此之后,江湖上只存在有关周守藏史老聃的神秘传说。
二、有人说老子骑青牛,携尹喜,背《道德经》,消失在流河之西的时空之中。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在过函谷关(或散关)与尹喜相会之后,继续向西游走,最终在河西某地飞升,应该就是根据“俱之流沙之西”而推测出来的。
三、《后汉书.襄楷传》记载,东汉末年就有传说,认为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去印度参拜释迦牟尼做了和尚。
第三条几乎不可信,且不说老子和释迦牟尼同时代,以当时的信息传输能力,老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西天还有个佛祖。何况老子本身就是得道之神,他追求的天道与佛教格格不入,而佛、儒两家有关“人道”的研究倒有些接近。孔子不能放弃儒家而归入道家,老子又怎么可能放弃道家而归入佛家?
老子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对后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这给了后人对老子这位至圣先师以无尽的遐想。神话中许多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仙,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都是“下落不明”,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越神秘,越好奇。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唯一被后世各种传说拜为神仙的,数来数去,也只有老子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上老君。诸子封神,是孔子都没享受到的“待遇”,当然历代儒学信徒对孔子的造神运动也足以让历史叹为观止。
虽然道教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影响可能略逊于儒家思想,这可能和道家的出世情结有关,但老子从来没有宣扬过避世,相反,老子的用世之心是非常积极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道家思想的始祖是老子,但道教的一些理论杂揉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就如同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儒教和儒家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中国的宗教起源相对较晚,老子也不会知道他死后,会被后世信教尊奉为围着个炉子炼丹的太上老君,因为老子更在意的是他的思想能否教化传世。不过老子也应该明白一点,哲学不是人人都有兴趣学的,“天道”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不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儒学比较通俗易懂。
《道德经》的相当篇幅也是在讲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皆以儒为尊,即使是道教盛行的时代也是如此,比如北魏、唐、北宋末期。前面讲过,道家着重讲“天道”,儒家着重讲“人道”,其实道家也讲“人道”,只不过道家的“人道”对执行人的自身修养过高。
nbsp; 二、秦国内政相对平稳,名君辈出,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排除老子去秦国寻找发展机会。
从雒邑去秦国,就必须经过著名的函谷关,所以事先得到消息的尹喜就在关下截住了骑牛老子,拜老子为师,云游至终南山下归隐。关于老子见尹喜,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尹喜截住老子后,用尽各种手段,强迫老子写书,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二、晋人葛洪《抱朴子》所说,老子和尹喜相遇的地点是在散关,强迫老子写《道德经》一卷。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神奇的传说,也有另外一种神奇的说法,认为尹喜是前一年(公元517年)就已经辞官隐居终南山,尹喜于某天夜观星象,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缓缓而来,尹喜认为有圣人将路过函谷关,所以尹喜提前一步回到函谷关,迎到了老子。
老子崇尚“道”,但有史可考的学生却几乎没有,要是论影响力,孔子算半个,但老子与孔子所追求的道并不一致,所以孔子化鹤而去。失一孔子、得一尹喜,其实更值得老子高兴。尹喜名望不如孔子,但尹喜追求的是“天道”,符合老子的三观,所以老子很自然的就和尹喜走到了一起,并相伴终生。
甚至单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尹喜的历史贡献要远大于孔子吸引传播道家学说的贡献,因为从某种角度讲,没有尹喜,就没有《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丝毫不逊于《论语》。
至于老子的下落,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学界普遍认为是归隐终南山,并倾终生之力,将五千言《道德经》付之青简。自此之后,江湖上只存在有关周守藏史老聃的神秘传说。
二、有人说老子骑青牛,携尹喜,背《道德经》,消失在流河之西的时空之中。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在过函谷关(或散关)与尹喜相会之后,继续向西游走,最终在河西某地飞升,应该就是根据“俱之流沙之西”而推测出来的。
三、《后汉书.襄楷传》记载,东汉末年就有传说,认为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去印度参拜释迦牟尼做了和尚。
第三条几乎不可信,且不说老子和释迦牟尼同时代,以当时的信息传输能力,老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西天还有个佛祖。何况老子本身就是得道之神,他追求的天道与佛教格格不入,而佛、儒两家有关“人道”的研究倒有些接近。孔子不能放弃儒家而归入道家,老子又怎么可能放弃道家而归入佛家?
老子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对后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这给了后人对老子这位至圣先师以无尽的遐想。神话中许多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仙,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都是“下落不明”,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越神秘,越好奇。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唯一被后世各种传说拜为神仙的,数来数去,也只有老子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上老君。诸子封神,是孔子都没享受到的“待遇”,当然历代儒学信徒对孔子的造神运动也足以让历史叹为观止。
虽然道教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影响可能略逊于儒家思想,这可能和道家的出世情结有关,但老子从来没有宣扬过避世,相反,老子的用世之心是非常积极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道家思想的始祖是老子,但道教的一些理论杂揉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就如同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儒教和儒家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中国的宗教起源相对较晚,老子也不会知道他死后,会被后世信教尊奉为围着个炉子炼丹的太上老君,因为老子更在意的是他的思想能否教化传世。不过老子也应该明白一点,哲学不是人人都有兴趣学的,“天道”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不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儒学比较通俗易懂。
《道德经》的相当篇幅也是在讲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皆以儒为尊,即使是道教盛行的时代也是如此,比如北魏、唐、北宋末期。前面讲过,道家着重讲“天道”,儒家着重讲“人道”,其实道家也讲“人道”,只不过道家的“人道”对执行人的自身修养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