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象,粮草基本吃光,不用知瑶出兵攻城,赵家军已经倒死了一大片,史称“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在围城之初,对抵抗知瑶最有信心的是赵毋恤,但在三年之后,最先提出向知瑶认输的,还是赵毋恤。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心理上,赵毋恤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他亲口承认:“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
从保全晋阳城中士庶百姓的角度考虑,早投降早安生。但对于晋国的百年大族赵氏来说,一旦投降,赵氏的下场比范氏、中行氏还不如。因为就凭知瑶偏狭刚狠的性格,曾经得罪过知瑶的赵毋恤要是落入知瑶手上,是断然没有活路的。
在知瑶的强力包围下,赵毋恤已经看不到翻盘的任何希望,赵氏家臣张孟谈却笑了,他嘲笑赵毋恤在看到知瑶致命软肋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刺出致命的那一剑。张孟谈所谓的知氏软肋,就是知氏盟军韩氏与魏氏的态度。
上面讲过,韩虎和魏驹是被知瑶胁迫着才参加对赵氏的围攻,这一点就注定了韩魏二家是极有可能被赵氏说服反水的。只有赵氏活下来,韩魏才同样可以活下来,否则大家一起完蛋。赤壁之战时,鲁肃坚决要求孙刘联盟抗曹,也是这个道理。
形势果如张孟谈分析的那样,韩虎、魏驹早就盼着赵毋恤派人与他们密洽反对知瑶的大事。张孟谈亲自溜下晋阳城,蹑手蹑脚的钻进韩虎的大帐,先质问韩魏为何助知为虐,赵氏被灭,下一下就是你们这俩倭瓜。韩魏当然知道这一点,他们急需要做的是与赵氏约好日期,然后三家里应外合,灭掉知瑶,三家共分晋之天下。
张孟谈回城的当天晚上,赵、韩、魏三国联盟就已经做好了剿灭知氏的一切准备。赵毋恤派出一队精锐之兵,趁着茫茫夜色,溜到了城外的汾水大堤上,还没等守堤的知军官吏叫出声,几十颗人头早已落地。
张孟谈的计策并不复杂,就是决水倒灌,利用知瑶挖好的坑,请知瑶跳进坑里。自古道水火无情,知瑶只看到了水的利己性,却没有看到同样一条河也有被敌人利用的可能性,当汾河的水势掌握在赵毋恤手中时,知瑶的狂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之前的汾河决水时,因为在城中有较高的地势,所以赵氏军队并没有受到大水多少影响。而当赵毋恤对城外放水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城外地势低平,没有建筑物抵挡汹涌而来的大水,知家军很快就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知伯军救水而乱”。
知瑶可能已经意识到水权的丧失,但已经晚了。被大水冲得头昏脑胀的知瑶还没有擦干身上的水,就发现已经被困在晋阳三年的赵家军呐喊着从城中杀了出来,带头的是赵家班主赵毋恤,“襄子将卒犯其前”。
这是赵毋恤对抗知瑶的最后一次机会,赵家军几乎是拼尽了最后一口力气,冲进了遍地是水的阵中,和已经溃不成列的知家军缠斗在一起。对知瑶来说,最可怕的是并不是“病羸”的赵家军,而是之前三年一直在晋阳城下养精蓄锐的韩、魏两支军队。
如果韩、魏两军站在知瑶这一边,赵毋恤必死无疑,但韩虎和魏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亲手将知瑶送上西天。知家军本来实力强劲,但被大水冲乱,同时又被赵毋恤的哀兵捅了一刀,也基本没什么抵抗力了。
韩魏二军捡了一个现成便宜,“翼而击之”,韩虎攻知之左,魏驹攻知之右。再加上赵军,三支对知瑶怀有深仇大恨的军队在历史老人的见证下,完成了一次历史上的奇迹大逆转,最有可能代晋自立的知氏一朝覆灭,狂妄自信到极点的知瑶也死在乱军之中。
知氏的灭亡,意味着原来属于知氏的封地将被赵、韩、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晋的格局正式形成。晋国早已经名存实亡,除了绛都和曲沃两地,其他晋国所有土地都不属于晋君所有。
由于赵家的实力最强,在这场晋阳之战中受损最大,所以赵毋恤理所当然获得了最肥的那块肉,甚至这场分脏大会也是赵毋恤本人主持的。史称“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对韩、魏来说,赵毋恤吃到了大头,一强两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不过已经打破了之前一超三弱的局面。赵的实力还不足以吞并韩、魏,这就让能三家实力达到恐怖的平衡,而不是之前恐怖的不平衡。
最可惜的还是知瑶,他只差一步就可以取代姜齐的田和成为战国第一个易姓诸侯。但知瑶的狂妄自大,导致他不能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以及性格上的严重缺陷,生生断送了大好前程,正如《战国策.赵一》的评价,“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知瑶之亡,实际上就是亡在一个“贪”字上。如果知瑶不是过于露骨的四处伸手抢地,也不至于把本来置身于知赵恩怨事外的韩、魏两家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和赵联手灭知。西汉淮南王刘安对此发了一通感慨:“(知瑶)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
大好天下,从知瑶的手指缝中溜走,从此知氏甄没于发黄的旧纸堆中,再无重见天日之机,时也命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晋赵魏韩三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即战国七雄之其三。
《资治通鉴》卷一开篇“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象,粮草基本吃光,不用知瑶出兵攻城,赵家军已经倒死了一大片,史称“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在围城之初,对抵抗知瑶最有信心的是赵毋恤,但在三年之后,最先提出向知瑶认输的,还是赵毋恤。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心理上,赵毋恤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他亲口承认:“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
从保全晋阳城中士庶百姓的角度考虑,早投降早安生。但对于晋国的百年大族赵氏来说,一旦投降,赵氏的下场比范氏、中行氏还不如。因为就凭知瑶偏狭刚狠的性格,曾经得罪过知瑶的赵毋恤要是落入知瑶手上,是断然没有活路的。
在知瑶的强力包围下,赵毋恤已经看不到翻盘的任何希望,赵氏家臣张孟谈却笑了,他嘲笑赵毋恤在看到知瑶致命软肋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刺出致命的那一剑。张孟谈所谓的知氏软肋,就是知氏盟军韩氏与魏氏的态度。
上面讲过,韩虎和魏驹是被知瑶胁迫着才参加对赵氏的围攻,这一点就注定了韩魏二家是极有可能被赵氏说服反水的。只有赵氏活下来,韩魏才同样可以活下来,否则大家一起完蛋。赤壁之战时,鲁肃坚决要求孙刘联盟抗曹,也是这个道理。
形势果如张孟谈分析的那样,韩虎、魏驹早就盼着赵毋恤派人与他们密洽反对知瑶的大事。张孟谈亲自溜下晋阳城,蹑手蹑脚的钻进韩虎的大帐,先质问韩魏为何助知为虐,赵氏被灭,下一下就是你们这俩倭瓜。韩魏当然知道这一点,他们急需要做的是与赵氏约好日期,然后三家里应外合,灭掉知瑶,三家共分晋之天下。
张孟谈回城的当天晚上,赵、韩、魏三国联盟就已经做好了剿灭知氏的一切准备。赵毋恤派出一队精锐之兵,趁着茫茫夜色,溜到了城外的汾水大堤上,还没等守堤的知军官吏叫出声,几十颗人头早已落地。
张孟谈的计策并不复杂,就是决水倒灌,利用知瑶挖好的坑,请知瑶跳进坑里。自古道水火无情,知瑶只看到了水的利己性,却没有看到同样一条河也有被敌人利用的可能性,当汾河的水势掌握在赵毋恤手中时,知瑶的狂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之前的汾河决水时,因为在城中有较高的地势,所以赵氏军队并没有受到大水多少影响。而当赵毋恤对城外放水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城外地势低平,没有建筑物抵挡汹涌而来的大水,知家军很快就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知伯军救水而乱”。
知瑶可能已经意识到水权的丧失,但已经晚了。被大水冲得头昏脑胀的知瑶还没有擦干身上的水,就发现已经被困在晋阳三年的赵家军呐喊着从城中杀了出来,带头的是赵家班主赵毋恤,“襄子将卒犯其前”。
这是赵毋恤对抗知瑶的最后一次机会,赵家军几乎是拼尽了最后一口力气,冲进了遍地是水的阵中,和已经溃不成列的知家军缠斗在一起。对知瑶来说,最可怕的是并不是“病羸”的赵家军,而是之前三年一直在晋阳城下养精蓄锐的韩、魏两支军队。
如果韩、魏两军站在知瑶这一边,赵毋恤必死无疑,但韩虎和魏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亲手将知瑶送上西天。知家军本来实力强劲,但被大水冲乱,同时又被赵毋恤的哀兵捅了一刀,也基本没什么抵抗力了。
韩魏二军捡了一个现成便宜,“翼而击之”,韩虎攻知之左,魏驹攻知之右。再加上赵军,三支对知瑶怀有深仇大恨的军队在历史老人的见证下,完成了一次历史上的奇迹大逆转,最有可能代晋自立的知氏一朝覆灭,狂妄自信到极点的知瑶也死在乱军之中。
知氏的灭亡,意味着原来属于知氏的封地将被赵、韩、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晋的格局正式形成。晋国早已经名存实亡,除了绛都和曲沃两地,其他晋国所有土地都不属于晋君所有。
由于赵家的实力最强,在这场晋阳之战中受损最大,所以赵毋恤理所当然获得了最肥的那块肉,甚至这场分脏大会也是赵毋恤本人主持的。史称“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对韩、魏来说,赵毋恤吃到了大头,一强两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不过已经打破了之前一超三弱的局面。赵的实力还不足以吞并韩、魏,这就让能三家实力达到恐怖的平衡,而不是之前恐怖的不平衡。
最可惜的还是知瑶,他只差一步就可以取代姜齐的田和成为战国第一个易姓诸侯。但知瑶的狂妄自大,导致他不能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以及性格上的严重缺陷,生生断送了大好前程,正如《战国策.赵一》的评价,“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知瑶之亡,实际上就是亡在一个“贪”字上。如果知瑶不是过于露骨的四处伸手抢地,也不至于把本来置身于知赵恩怨事外的韩、魏两家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和赵联手灭知。西汉淮南王刘安对此发了一通感慨:“(知瑶)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
大好天下,从知瑶的手指缝中溜走,从此知氏甄没于发黄的旧纸堆中,再无重见天日之机,时也命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晋赵魏韩三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即战国七雄之其三。
《资治通鉴》卷一开篇“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