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怀念我的公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有三件事可以充分说明公公感情用事,心地善良。
第一件事是90年代中期他被一个远房侄儿讹诈了100块。当时物价也不高,社会整体经济条件也不好,公公的退休工资已从几十块钱涨到一百多块钱了,家里负担也重,他还是勤俭节约,在农村与婆婆一边做农活,一边抚养孙辈。
公公所在老家附近有很多同姓人,往上推好几代甚至更远可知都是同一家族后裔。因为按他们名字中间那个字就可以对上暗号接上头,确认大家各自辈分。其中有个人理起来按辈分算是我公公侄儿,只是血缘关系已隔很远。大家平时也没以亲戚关系来往,只按地邻关系算点头之交。周围邻居普遍对公公这个远房侄儿评价不高,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家都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彼此知根知底,谁家也藏不了小秘密。地邻上的人都说公公这个堂侄儿好吃懒做,爱偷周围邻居家东西。当时大家也穷,家里没啥可偷的。他下手也知道轻重,偷的东西总价不贵重,比如偷只鸡或一小口袋粮食或十几个鸡蛋鸭蛋之类,属于小偷小摸,也够不上犯罪资格,让人生气又无可奈何。地邻乡亲也只在背后议论他,嫌弃他,当面仍然不撕破脸皮。
公公当然也很清楚这人的底细,他在心底很鄙视这个远房侄儿,面子上也哼哼哈哈,日常和对方点头打招呼,毕竟这个侄儿没有偷过他家。但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有一天,賊亲自门来借钱了。他见面就亲切喊一声“三爷“(公公所有长房侄儿都叫他三爷,当地方言中三爷就是三叔的意思。公公所有幺房侄儿叫他三伯伯),这声“三爷”喊得比平时更甜,贼又亲自敬了公公一只烟,还掏出打火机主动帮公公点上火。这个举动瞬间拉近公公与侄儿的感情距离,使公公立马用看亲戚的眼光,而不是看贼的眼光看对方。贼侄儿开口说要借100元。100元在当时的农村不算小数目,当时农村一斤新米卖不到一元钱,猪肉三元到五元一斤。公公一个月退休工资才一百多块钱。公公向来对亲戚地邻开口借钱来者不拒,当即答应,只是他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就很愧疚告诉贼侄儿说这个月没钱了,等下个月发工资再借给你。贼侄儿以为公公是推口话,就走了,过后也没再追问借钱的事。
但是公公下个月真的发工资了,他拿着工资立刻想到自己当初的承诺。公公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在他人生信条中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不管是对谁。于是公公在贼侄儿已经没有再追问借钱情况下,自己亲自上门送钱去了!他恭恭敬敬把100元钱送到对方手里,完成自己之前的承诺。接下来就是安静等对方还钱了。当时农村借钱还钱也不写借条,也不约定还钱期限,只靠口头承诺和信用维系。
公公在家等了一年多,超出同村人正常情况下借钱还钱期限,而且平时碰到对方,也没听侄儿说过要求公公缓些期限的只言片语。公公坐不住了,他隐隐有些担忧,决定不怕得罪人,亲自上门去讨要钱款。公公才鼓着勇气说明来意,对方一记化骨掌语言已把他的100元化得无影无踪。只见贼侄儿用很无辜的腔调大声反问他:“三爷,你咋个又来喊我还钱呢?我不是早就还给你了吗?”在公公迷茫不解一时回不过神的状态中,贼侄儿细细描绘他还钱那天下午的场景,企图给公公植入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就像导演在给演员说戏一样循循善诱道:“那天下午我来还钱的时候,天有点麻麻黑,你披个军大衣,正站在家门口抽叶子烟。你接过我的钱还说不慌这么急还嘛,你还留我吃夜饭再走,我没吃就走了……”看看,这场景细致到天气环境、人物形象、人物对话都还原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然而公公心里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假的,是贼侄儿胡诌的。但他居然一句话也无法反驳。因为公公也是第一次遇到借钱人把编造的还钱场景描述得如此活灵活现,细致入微的。对方的表演又如此逼真可信,无一丝慌乱,找不出一点破绽,该慌乱的反而是他。这可怎么办才好?他该怎么反驳对方才合理?手里又没借钱还钱凭据,一切靠嘴说,遇到对方胡说他又不会胡说。公公呆在那里一言不发,看对方口吐莲花说一堆后,他知道贼侄儿不会还钱给他了,只好讪讪地走了。是的,借钱不还的人理直气壮,被讹诈的人心里窝火还不好意思。
人都说“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句话在贼侄儿身上完全失灵。他养了三个女儿就有两个女儿读书成绩优异,考上大学。一个后来当了医生,一个当了老师,都进入体制内。这在当地农村是不多见的,很多农村多子女家庭一个娃都没培养出来。所以公公和地邻一边鄙视他,一边不得不佩服他运气好,娃娃读书成绩好,说他老来有福气。这个贼侄儿现在年龄大了还在老家生活,因为经济条件好转,早就不做偷鸡摸狗事情,而是积极养蚕,发展副业,还被当地评选成农村先进分子受到表彰。公公提起他来永远表示不屑,因为他被讹诈过10 0元的阴影一直都在。
再来说公公在单位上与人打架的事情。公公五六十年代曾在某小单位兼任会计和出纳,这种职务放在今天妥妥的便于贪污公款。公公却没有贪过一分一厘。因为当时人心普遍朴实善良,贪污受贿现象少。加上公公胆小,一生谨小慎微,生怕自己有经济污点会被开除回农村原籍不划算。有一次,公公单位一个职工找他从公款里借四十... -->>
其实有三件事可以充分说明公公感情用事,心地善良。
第一件事是90年代中期他被一个远房侄儿讹诈了100块。当时物价也不高,社会整体经济条件也不好,公公的退休工资已从几十块钱涨到一百多块钱了,家里负担也重,他还是勤俭节约,在农村与婆婆一边做农活,一边抚养孙辈。
公公所在老家附近有很多同姓人,往上推好几代甚至更远可知都是同一家族后裔。因为按他们名字中间那个字就可以对上暗号接上头,确认大家各自辈分。其中有个人理起来按辈分算是我公公侄儿,只是血缘关系已隔很远。大家平时也没以亲戚关系来往,只按地邻关系算点头之交。周围邻居普遍对公公这个远房侄儿评价不高,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家都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彼此知根知底,谁家也藏不了小秘密。地邻上的人都说公公这个堂侄儿好吃懒做,爱偷周围邻居家东西。当时大家也穷,家里没啥可偷的。他下手也知道轻重,偷的东西总价不贵重,比如偷只鸡或一小口袋粮食或十几个鸡蛋鸭蛋之类,属于小偷小摸,也够不上犯罪资格,让人生气又无可奈何。地邻乡亲也只在背后议论他,嫌弃他,当面仍然不撕破脸皮。
公公当然也很清楚这人的底细,他在心底很鄙视这个远房侄儿,面子上也哼哼哈哈,日常和对方点头打招呼,毕竟这个侄儿没有偷过他家。但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有一天,賊亲自门来借钱了。他见面就亲切喊一声“三爷“(公公所有长房侄儿都叫他三爷,当地方言中三爷就是三叔的意思。公公所有幺房侄儿叫他三伯伯),这声“三爷”喊得比平时更甜,贼又亲自敬了公公一只烟,还掏出打火机主动帮公公点上火。这个举动瞬间拉近公公与侄儿的感情距离,使公公立马用看亲戚的眼光,而不是看贼的眼光看对方。贼侄儿开口说要借100元。100元在当时的农村不算小数目,当时农村一斤新米卖不到一元钱,猪肉三元到五元一斤。公公一个月退休工资才一百多块钱。公公向来对亲戚地邻开口借钱来者不拒,当即答应,只是他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就很愧疚告诉贼侄儿说这个月没钱了,等下个月发工资再借给你。贼侄儿以为公公是推口话,就走了,过后也没再追问借钱的事。
但是公公下个月真的发工资了,他拿着工资立刻想到自己当初的承诺。公公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在他人生信条中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不管是对谁。于是公公在贼侄儿已经没有再追问借钱情况下,自己亲自上门送钱去了!他恭恭敬敬把100元钱送到对方手里,完成自己之前的承诺。接下来就是安静等对方还钱了。当时农村借钱还钱也不写借条,也不约定还钱期限,只靠口头承诺和信用维系。
公公在家等了一年多,超出同村人正常情况下借钱还钱期限,而且平时碰到对方,也没听侄儿说过要求公公缓些期限的只言片语。公公坐不住了,他隐隐有些担忧,决定不怕得罪人,亲自上门去讨要钱款。公公才鼓着勇气说明来意,对方一记化骨掌语言已把他的100元化得无影无踪。只见贼侄儿用很无辜的腔调大声反问他:“三爷,你咋个又来喊我还钱呢?我不是早就还给你了吗?”在公公迷茫不解一时回不过神的状态中,贼侄儿细细描绘他还钱那天下午的场景,企图给公公植入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就像导演在给演员说戏一样循循善诱道:“那天下午我来还钱的时候,天有点麻麻黑,你披个军大衣,正站在家门口抽叶子烟。你接过我的钱还说不慌这么急还嘛,你还留我吃夜饭再走,我没吃就走了……”看看,这场景细致到天气环境、人物形象、人物对话都还原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然而公公心里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假的,是贼侄儿胡诌的。但他居然一句话也无法反驳。因为公公也是第一次遇到借钱人把编造的还钱场景描述得如此活灵活现,细致入微的。对方的表演又如此逼真可信,无一丝慌乱,找不出一点破绽,该慌乱的反而是他。这可怎么办才好?他该怎么反驳对方才合理?手里又没借钱还钱凭据,一切靠嘴说,遇到对方胡说他又不会胡说。公公呆在那里一言不发,看对方口吐莲花说一堆后,他知道贼侄儿不会还钱给他了,只好讪讪地走了。是的,借钱不还的人理直气壮,被讹诈的人心里窝火还不好意思。
人都说“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句话在贼侄儿身上完全失灵。他养了三个女儿就有两个女儿读书成绩优异,考上大学。一个后来当了医生,一个当了老师,都进入体制内。这在当地农村是不多见的,很多农村多子女家庭一个娃都没培养出来。所以公公和地邻一边鄙视他,一边不得不佩服他运气好,娃娃读书成绩好,说他老来有福气。这个贼侄儿现在年龄大了还在老家生活,因为经济条件好转,早就不做偷鸡摸狗事情,而是积极养蚕,发展副业,还被当地评选成农村先进分子受到表彰。公公提起他来永远表示不屑,因为他被讹诈过10 0元的阴影一直都在。
再来说公公在单位上与人打架的事情。公公五六十年代曾在某小单位兼任会计和出纳,这种职务放在今天妥妥的便于贪污公款。公公却没有贪过一分一厘。因为当时人心普遍朴实善良,贪污受贿现象少。加上公公胆小,一生谨小慎微,生怕自己有经济污点会被开除回农村原籍不划算。有一次,公公单位一个职工找他从公款里借四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