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 www.bdxs.cc,幸福的小农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人内心深处,骨骼乃至灵魂里,都效法传统礼节。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实质,被内化具体在许许多多看似琐碎但实在的行动中。
你家端来一碗饭,我家必定也要找个大些的碗,也必定会端去一碗。谁都不欠谁的什么,宁肯让他人沾些便宜。
而腊八粥做的越早,谁家的生活必定在来年有大的转机,意味着日子能够过到人前头,来年事事顺顺利利,家人平平安安,以至于深更半夜妈妈就从冰冷的被窝里爬起来,点火,下豆子熬粥。
腊八粥饭里的实质内容,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体现出家庭妇女茶饭的高低,手艺的好坏。
而孙刚,吃惯了妈妈的用红豆精心熬做的腊八粥,也乐得尝一尝各家各户的“美味佳肴”――加入少许篷灰水,一种野生植物烧制的东西,饭变得好吃起来。
灰蓬,有些地方又叫水蓬、飞蓬、蓬柴。
生于丘陵,山地,荒滩,是一种含碱较高的草木植物,籽生。发芽时是极小,极嫩,极翠绿的两片嫩叶,长大后成蓬状,茎银白色,叶细小如针,酷似鹿头上的茸角,又好似嫩绿晶亮的翠果,秋季开黄色小花,花落结籽,结籽后叶变枯黄而落,只剩枝干和籽,风吹籽落,来年再生长。
灰蓬含碱性强,籽粒又含淀粉多,可做饲料。
烧蓬灰,是在深秋,庄稼收拾完了之后,人们或骑驴或赶车,去到草蓬生长的地方,安营扎寨,搭个窝棚,垒个土灶,就开始工作了。
人们先把一坡一洼的灰蓬棵拔下来,扔在那儿,让风吹日晒。等把那一坡或一洼的灰蓬棵拔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在顺风的地方挖一个很大的灶坑,把晒得半干的灰蓬塞进去,点燃。
第二天,坑灶里的灰已经冷却,男人用铁锨把结了块的灰撬起来,一块一块的一大堆。绿澄澄的,像炼化的玻璃,又似烧过的炉渣。 ――这就是烧蓬灰。
听老年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蓬灰除了食用,还用来洗衣服,洗头。那时候农村里没有食用碱,也没有洗衣粉和肥皂,所以,烧蓬灰是农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现在烧蓬灰已不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是一种赚钱的营生了。他们把蓬灰送到专门的加工厂,工厂再进行复杂的程序,加工提炼成白色粉末,出售给所有的牛肉面馆和各类面食店。
蓬灰出自天然,成份纯真。用此灰化水,蒸出的馍馍蓬松绵软可口。
蓬灰,还是制作酿皮、灰豆汤、面包、糕点的上好佐料,比人工食用碱要好出许多。
风靡全国的兰州牛肉面,就加进了这种绿色环保添加剂,面柔软而光滑,汤喝起来滋味好。
有些人家的腊八粥是麦仁做的。据说将金黄饱满的麦子,倒入事先挖好的一个冰窟窿里,找个木头棒子使劲舂,像南方人舂米一样,把麦子表面那层细细的皮捣下来,拦回家里,用簸箕簸去皮,白净簇新的麦仁,让人看见就喜欢。
有人图省事,将麦子装入麻袋里面(一次不能装的太多),将麻袋放在冰上使劲踩,也可以将麦子的皮搓掉。
呛些猪肉,将干净的麦仁下到铁锅里,调些葱花,加些红辣面子。麦仁的素白,葱苗子的翠绿,辣子的鲜红,看上去花团锦簇,闻起来香喷喷的,尝一口香到了骨髓里。
麦仁在水中经过翻滚,沸腾,开出小小的口子,一朵朵鲜花一般灿烂,花朵一样绽放美好容颜,就是不吃,瞧一眼就能够惹人眼目。
化水为粥的过程,实质体现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向往,对憧憬中的风调雨顺美好年景的渴盼追寻。
味道是一种有记忆的植物。它会盘根错节,开花结果――就像家里香味浓郁的腊八粥一样,品味着亲情,咀嚼着乡情,结出丰硕而鲜美的果实。
“刚娃,怎么不进屋来?外面冷。”孙爸看着站在大门口好一会儿的儿子。
“嗯,爸,我来扫吧。”孙刚接过爸爸手里的大扫帚。
等扫了完院子,孙刚头上热气腾腾的。
“刚娃,给你爷爷家,还有姥爷家送点儿腊八粥去。”孙妈在厨房说道。
“嗯,好嘞。”
孙刚端着瓷钵给奶奶家,姥姥家里送粥,往年都是孙妈煮好腊八粥端去的,所以他们都没烧锅。
现在正是早饭的时候,从家家户户里飘出来的香味流溢在村子里,匆匆行走在村子里的人们闻到这股香味,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急急的向家走去。
从风雪笼罩的外面回到温暖的家中,再喝上一碗家人熬好热腾腾的腊八粥,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孙刚回到家里,嫂子已经起来了,他们都还没吃,正等着孙刚一起吃。
孙妈给每人盛上一碗粥,放上一些红糖,拌好了,喊大家去喝。
“妈,多加点糖啊!”孙刚忍不住叮嘱妈妈。妈妈不说话,只是抿着嘴笑。
粥盛在碗里,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冒着氤氲的热气,散发着浓浓的米香,看一眼就让人垂涎。在灯光的照射下,粥的颜色越发红亮,样子也越发粘稠,各类谷类果品都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家人围坐桌旁,一人一碗腊八粥,吃得热火朝天。
喝上一口那香甜软糯的滋味立刻传遍了孙刚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令他不忍心咽到肚里去。吃在嘴里,美在心上,更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腊八粥再美味也堵不住孙刚的嘴,孙刚开始炫耀起来了:“妈,多甜啊,亏了我嘱你多加糖吧?”孙妈依旧不说话,依旧是笑。
“妈,真好喝”
“好喝你就多喝点儿。”
“嘿嘿,至少两大碗。”
“有吃的还堵不住你的嘴”
喝完香喷喷的腊八粥,意味着跨入了红火、喜庆的年的门槛,预示着离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图腾的春节指日可待,表明人人渴盼着向往着的年为时不远了――人们将要着手准备丰盛的年货,从穿衣戴帽到吃喝烟酒,国人热情高涨,花钱比以往大度潇洒,待人接物比过去礼貌周全。
不管怎样,农村的孩子们还是一进入冬季就开始盼望起腊八节了。
因为在这一天早晨可以吃到一顿最奢侈的冬季早餐。在红豆、黑豆、黄豆、芝麻、等等材料,加上黏米混在一起的粘粥中,在你一碗我一碗的争抢中,在香甜的咀嚼中,被粘在一起的是浓浓的亲情
更因为大人们哄小孩的歌谣常常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农村的腊月也正是从腊月初八开始才被飘曳在村庄上空的油烟熏醒,洗家具、购年货、备年饭
腊八过了,就要过年了,孩子们最高兴了。
其实大人也很高兴,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处事不惊,所以不把喜悦挂在脸上;高兴不需要隐藏,幸福不需要掩饰。
经历过几场小雪,年底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人们一步步靠拢。
路面上的飞雪飘飘闪闪,如棉似絮,村舍里缭绕的炊烟冲破了冬日的寒冷,农家人笑眯眯的开始准备年货了。
甜津津的腊月,在大人的眼里美丽,在孩子的眼里陶醉。
*
人人内心深处,骨骼乃至灵魂里,都效法传统礼节。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实质,被内化具体在许许多多看似琐碎但实在的行动中。
你家端来一碗饭,我家必定也要找个大些的碗,也必定会端去一碗。谁都不欠谁的什么,宁肯让他人沾些便宜。
而腊八粥做的越早,谁家的生活必定在来年有大的转机,意味着日子能够过到人前头,来年事事顺顺利利,家人平平安安,以至于深更半夜妈妈就从冰冷的被窝里爬起来,点火,下豆子熬粥。
腊八粥饭里的实质内容,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体现出家庭妇女茶饭的高低,手艺的好坏。
而孙刚,吃惯了妈妈的用红豆精心熬做的腊八粥,也乐得尝一尝各家各户的“美味佳肴”――加入少许篷灰水,一种野生植物烧制的东西,饭变得好吃起来。
灰蓬,有些地方又叫水蓬、飞蓬、蓬柴。
生于丘陵,山地,荒滩,是一种含碱较高的草木植物,籽生。发芽时是极小,极嫩,极翠绿的两片嫩叶,长大后成蓬状,茎银白色,叶细小如针,酷似鹿头上的茸角,又好似嫩绿晶亮的翠果,秋季开黄色小花,花落结籽,结籽后叶变枯黄而落,只剩枝干和籽,风吹籽落,来年再生长。
灰蓬含碱性强,籽粒又含淀粉多,可做饲料。
烧蓬灰,是在深秋,庄稼收拾完了之后,人们或骑驴或赶车,去到草蓬生长的地方,安营扎寨,搭个窝棚,垒个土灶,就开始工作了。
人们先把一坡一洼的灰蓬棵拔下来,扔在那儿,让风吹日晒。等把那一坡或一洼的灰蓬棵拔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在顺风的地方挖一个很大的灶坑,把晒得半干的灰蓬塞进去,点燃。
第二天,坑灶里的灰已经冷却,男人用铁锨把结了块的灰撬起来,一块一块的一大堆。绿澄澄的,像炼化的玻璃,又似烧过的炉渣。 ――这就是烧蓬灰。
听老年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蓬灰除了食用,还用来洗衣服,洗头。那时候农村里没有食用碱,也没有洗衣粉和肥皂,所以,烧蓬灰是农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现在烧蓬灰已不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是一种赚钱的营生了。他们把蓬灰送到专门的加工厂,工厂再进行复杂的程序,加工提炼成白色粉末,出售给所有的牛肉面馆和各类面食店。
蓬灰出自天然,成份纯真。用此灰化水,蒸出的馍馍蓬松绵软可口。
蓬灰,还是制作酿皮、灰豆汤、面包、糕点的上好佐料,比人工食用碱要好出许多。
风靡全国的兰州牛肉面,就加进了这种绿色环保添加剂,面柔软而光滑,汤喝起来滋味好。
有些人家的腊八粥是麦仁做的。据说将金黄饱满的麦子,倒入事先挖好的一个冰窟窿里,找个木头棒子使劲舂,像南方人舂米一样,把麦子表面那层细细的皮捣下来,拦回家里,用簸箕簸去皮,白净簇新的麦仁,让人看见就喜欢。
有人图省事,将麦子装入麻袋里面(一次不能装的太多),将麻袋放在冰上使劲踩,也可以将麦子的皮搓掉。
呛些猪肉,将干净的麦仁下到铁锅里,调些葱花,加些红辣面子。麦仁的素白,葱苗子的翠绿,辣子的鲜红,看上去花团锦簇,闻起来香喷喷的,尝一口香到了骨髓里。
麦仁在水中经过翻滚,沸腾,开出小小的口子,一朵朵鲜花一般灿烂,花朵一样绽放美好容颜,就是不吃,瞧一眼就能够惹人眼目。
化水为粥的过程,实质体现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向往,对憧憬中的风调雨顺美好年景的渴盼追寻。
味道是一种有记忆的植物。它会盘根错节,开花结果――就像家里香味浓郁的腊八粥一样,品味着亲情,咀嚼着乡情,结出丰硕而鲜美的果实。
“刚娃,怎么不进屋来?外面冷。”孙爸看着站在大门口好一会儿的儿子。
“嗯,爸,我来扫吧。”孙刚接过爸爸手里的大扫帚。
等扫了完院子,孙刚头上热气腾腾的。
“刚娃,给你爷爷家,还有姥爷家送点儿腊八粥去。”孙妈在厨房说道。
“嗯,好嘞。”
孙刚端着瓷钵给奶奶家,姥姥家里送粥,往年都是孙妈煮好腊八粥端去的,所以他们都没烧锅。
现在正是早饭的时候,从家家户户里飘出来的香味流溢在村子里,匆匆行走在村子里的人们闻到这股香味,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急急的向家走去。
从风雪笼罩的外面回到温暖的家中,再喝上一碗家人熬好热腾腾的腊八粥,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孙刚回到家里,嫂子已经起来了,他们都还没吃,正等着孙刚一起吃。
孙妈给每人盛上一碗粥,放上一些红糖,拌好了,喊大家去喝。
“妈,多加点糖啊!”孙刚忍不住叮嘱妈妈。妈妈不说话,只是抿着嘴笑。
粥盛在碗里,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冒着氤氲的热气,散发着浓浓的米香,看一眼就让人垂涎。在灯光的照射下,粥的颜色越发红亮,样子也越发粘稠,各类谷类果品都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家人围坐桌旁,一人一碗腊八粥,吃得热火朝天。
喝上一口那香甜软糯的滋味立刻传遍了孙刚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令他不忍心咽到肚里去。吃在嘴里,美在心上,更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腊八粥再美味也堵不住孙刚的嘴,孙刚开始炫耀起来了:“妈,多甜啊,亏了我嘱你多加糖吧?”孙妈依旧不说话,依旧是笑。
“妈,真好喝”
“好喝你就多喝点儿。”
“嘿嘿,至少两大碗。”
“有吃的还堵不住你的嘴”
喝完香喷喷的腊八粥,意味着跨入了红火、喜庆的年的门槛,预示着离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图腾的春节指日可待,表明人人渴盼着向往着的年为时不远了――人们将要着手准备丰盛的年货,从穿衣戴帽到吃喝烟酒,国人热情高涨,花钱比以往大度潇洒,待人接物比过去礼貌周全。
不管怎样,农村的孩子们还是一进入冬季就开始盼望起腊八节了。
因为在这一天早晨可以吃到一顿最奢侈的冬季早餐。在红豆、黑豆、黄豆、芝麻、等等材料,加上黏米混在一起的粘粥中,在你一碗我一碗的争抢中,在香甜的咀嚼中,被粘在一起的是浓浓的亲情
更因为大人们哄小孩的歌谣常常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农村的腊月也正是从腊月初八开始才被飘曳在村庄上空的油烟熏醒,洗家具、购年货、备年饭
腊八过了,就要过年了,孩子们最高兴了。
其实大人也很高兴,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处事不惊,所以不把喜悦挂在脸上;高兴不需要隐藏,幸福不需要掩饰。
经历过几场小雪,年底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人们一步步靠拢。
路面上的飞雪飘飘闪闪,如棉似絮,村舍里缭绕的炊烟冲破了冬日的寒冷,农家人笑眯眯的开始准备年货了。
甜津津的腊月,在大人的眼里美丽,在孩子的眼里陶醉。
*